宋美儒
農業在我國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一直占據的重要的作用,不僅是我國維護社會穩定的基礎,也是解決人們基本生活需要的重要因素。農業發展主要是需要保證農產品的增收,保證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由于農作物在生產的過程中出現病蟲害的情況是十分普遍的,因此必須做好這方面的工作,增加農產品的增收。
在農業生產的過程中,出現病蟲害的情況是十分普遍的,一旦農業生產中出現病蟲害,如果不及時治療和防治就很容易造成農作物的減產,甚至嚴重時病蟲害發展成災,使農作物顆粒無收,例如出現蝗災,蝗蟲到過之處顆粒無收,這樣就減少了農民的收入,阻礙了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一般來說,比較常見的病蟲害主要是包括稻紋枯病 、小麥銹病、麥紅蜘蛛、棉鈴蟲、麥蚜、稻飛虱、稻瘟病、蝗蟲、白粉病 、玉米螟、棉蚜、麥類赤霉病等等。需要在農業生產的過程中防治這些病蟲害,加大農作物的生產。
在農業生產的過程中,農作物病蟲害的出現是比較多發的、且還出現頻發的現象,因此由于農作物病蟲害的種類比較多,其發生的面積也是比較廣的,因此一旦出現會對農業生產造成很大的影響,甚至嚴重的情況還會使得農作物顆粒無收,大大的降低農作物的質量。筆者根據相關的統計,由于病蟲害造成農作物減產大約達到10%,并隨著發展,在一些年份農作物病蟲害發生的趨勢不斷的上升,因此需要加強對農作物病蟲害的預防和防治工作,促進我國農業的發展和進步。
在防治病蟲害的過程中,主要是依靠農民自己來防治,甚至是在一些比較落后的地區,常常是根據經驗使用一種農藥進行防治,這樣在長期使用的過程中就產生了抗藥性,往往效果不好。甚至嚴重時會造成病蟲害成災現象的出現,沒有根據實際的情況進行專業化的防治,不利于農業的發展和進步。
農業生產的過程中為了較好的預防和治理病蟲害,一般情況下主要是使用傳統的化學藥物的防治措施,使用農藥進行噴灑,這樣可以殺死在農業生產中出現的病蟲害,促進農作物的健康生長。
蛾類病蟲害的防治:由于這種病蟲害主要是出現在薯類農作物種植的過程中,也是數量較大,危害最大的一種,而且由于蛾類會在薯類植物生長的不同時期產生不同的危害,因此在防治時需要在幼蟲三齡期進行防治,在噴灑農藥時一般要選擇在黃昏,因為這個時間蛾類害蟲會飛出來,噴灑的農藥會發揮更好的效果。噴灑農藥可使用20%的殺滅型聚酯油和 20%的滅幼脲制劑配制 200~500 倍稀釋液。
甲蟲類病蟲害的防治:由于這種害蟲的生命力是比較強的,因此需要在甲蟲孵化期和二齡期前進行防治,這樣才能在甲蟲生命力不太強時噴灑農藥達到較好的效果。
在農作物生產過程中使用物理防治,主要是為了保護環境,減少化學藥品對環境的危害。使用物理防治措施,主要是通過人力、機械和其他的外部設備,破壞害蟲的生長、孵化,減低害蟲對農作物的傷害。還可以使用一條河里穩定的食物鏈的方法對害蟲進行防治,這樣的方法在適合在大型生態農場中使用。
除了上面的兩種防治措施外,還可以使用綜合防治措施加強對病蟲害的處理和防治,主要是包括以下的幾個措施:
一是要合理、科學的選擇抗病品種。從源頭上控制病蟲害的基本措施,加強農作物抵抗病蟲害的能力,需要選擇一些抗病、抗蟲性的農作物品種,也需要積極的推廣這些農作物品種,根據種植地區的實際情況進行生產。
二是建立良好的耕作制度。由于使用粗放耕作方式無法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需要根據實際的情況選擇使用輪作制度,這樣可以保證農作物的健康成長,提高抗病蟲害的能力。
三是合理的施肥。在農作物生產的過程中并不是施肥的數量越多,農作物就會生長的越好,而是需要根據農作物生長的實際情況合理的施肥,并改善營養條件,不斷的提高農作物的抗病能力,改善土壤的營養成分,抑制害蟲的滋生。
四是清潔田園,減少污染源。農作物收割后,需要將其殘留物清理干凈,保持田園的清潔,這樣可以使病蟲缺少良好的越冬環境,減少病蟲的數量。例如在農作物收割后,需要及時的清除病株、病葉和病枝,集中的進行燒毀,這樣就大大的減少了細菌的傳播,減少了病蟲害發生的概率。
五是加強生物防治措施。在農作物生長的過程中為了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增大社會效益,因此需要使用和推廣生物防治的措施。所謂的使用生物防治的措施,是在病蟲害防治的過程中針對病蟲的天敵進行研究,釋放和發揮病蟲天敵的控制作用,用生態學的方式來防治病蟲害,而且在這個過程中還減少了化學藥物的使用,減少了化學藥物濫用造成的環境問題以及對土壤的破壞。例如在近幾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農業生產的進步,有機氯農藥的使用比較普遍,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隨著藥量使用的越來越大,病蟲對這種藥物有了抵抗的能力,所發揮的效果越來越弱。因此針對出現的這種情況,生物防治技術成為了現代農業病蟲害防治的主要措施,不僅有效的控制了病蟲害,而且還減輕了對環境的破壞,促進了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本文主要是農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治的措施進行分析研究,希望通過本文能對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提供一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