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萬華
2017年沙坡頭區嚴格按照自治區農牧廳《2017年旱作節水農業技術推廣項目實施總體方案》要求,以“三個雙約束”為工作標準,以探索總結“622”殘膜回收模式為抓手,堅持回收與利用兼顧的原則,把農用殘膜污染治理作為有效治理“白色污染”,保護農業生態環境,保障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白色污染”得到有效控制。2017年,旱作節水農業技術推廣項目主要集中在南部山區5個鄉鎮,主要集中在砂地覆膜種植的25個行政村。鞏固完善12個殘膜回收網點,引導農戶或農機合作組織開展機械回收作業和手工撿拾,實際回收殘膜4680噸,按標準折雜后殘膜2954噸,回收面積34.75萬畝,完成計劃回收任務的95.8%。
沙坡頭區人民政府辦公室下發了《2017年沙坡頭區旱作節水農業技術推廣項目實施方案》,明確了所在鄉鎮政府為實施責任主體,殘膜回收工作納入農村環境整治和文明鄉村建設的考核范圍。成立了旱作節水農業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負責審核各鄉鎮確定的殘膜回收站點建設、協調督查各區域殘膜回收進度和質量的評促,對機械殘膜回收做好技術指導。
1.2.1 殘膜回收站建設:由鄉鎮根據覆膜面積或集中地區確立殘膜回收點,明確劃定殘膜回收區域和面積,上報農技中心按制定的殘膜回收站建設表準進行審核備案,統一制作發放“沙坡頭區殘膜定點回收站”標志牌,領取殘膜回收臺賬、收據和殘膜交售五聯單。殘膜回收站建設表準:(1)回收站必須有當地農民合作組織為依托,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和專職負責人員;(2)有大于600平方米的場地、量具(地磅、臺秤)、有房屋;(3)交通便利、場地設有圍墻或圍欄,有滅火工具和配置一定數量的滅火器。(4)專人負責,堅持24小時值守,保證交售殘膜的農民隨到隨收。
1.2.2 殘膜回收站管理:每個殘膜回收站必須使用農機部門統一提供的殘膜回收臺賬、收據和殘膜交售五聯單過磅單。收膜時按時間順序每次出具收據一份并記入臺賬。開具收據時要按照收據設定欄目填寫清楚并有農民簽字,督查人員不定期進行電話抽查核實,徹底杜絕外來地膜混入套取補貼的現象。負責驗收的農機人員進行二次過磅復核。
1.2.3 選擇殘膜定點加工企業是整個項目實施的最后一個環節,也是殘膜回收再利用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的最終目的。在選擇殘膜加工企業時考慮到年生產消化能力和相應技術設備同時,注重審核企業的環保資質和專業加工殘膜企業。實現本地區農用殘膜應收盡收,全部加工利用,徹底消除農業“白色污染”的最終目的。
在整個旱作節水農業技術推廣項目殘膜回收過程中,我們本著把實事做好、好事做實的工作理念,采取了“三個驗證、兩次過磅、一次抽檢”的工作方法。
1.3.1 三個驗證分別是:畝覆膜量、畝殘膜回收量、農戶交售殘膜雜質折合系數的驗證。使各項數量、質量的折合標準系數接
1.3.2 兩次過磅:回收站裝車過磅和到加工廠過磅卸車。鎮鄉農技人員負責監督裝車過磅,填寫過磅五聯單,監督人員簽字,留下鄉鎮監督聯后,其余四聯單據由司機隨車交給負責驗收的農機人員,進行二次過磅復核。有力的遏制了半路卸貨或加水充量的行為發生。
1.3.3 一次抽檢:在卸車時利用提前驗證好的標準箱,每車現場隨機裝箱抽檢三箱并稱重,進行雜質折合。計算出該車實交殘膜數量,并讓司機、回收站人員和監督人員簽字確認。造冊入賬作為回收站和加工企業補貼資金兌付的依據。
1.4.1 建立回收站點網絡。初步建立了地膜使用、殘膜撿拾、網點回收、企業加工銷售再利用的相互支撐、相互約束的殘膜回收利用網絡,實現了農用廢棄資源循環再利用。
1.4.2 細化責任,劃定區域。按照“覆膜面積與用膜量、回收殘膜面積與殘膜收集量、殘膜交售量與加工量”三個指標相互適宜、相互印證、相互制約的“三個雙約束”機制開展工作。制定了考核驗收細則,成立項目實施專家指導組,與各回收站點簽訂《殘膜回收合同》。做到職責明確、目標明確、任務明確。
1.4.3 制定政策,確保成效。一是加大地膜采購價格補貼。 二是加大農用殘膜回收價格補貼。三是實行以獎代補、以獎促治,給予回收網點200元/噸獎勵,加工企業給予200元/噸加工利用扶持;四是擴大惠農資金補貼范圍。將覆膜和殘膜回收機械納入農機購置補貼范圍,鼓勵和扶持農機作業公司、農戶開展機械化覆膜和殘膜回收。
1.4.4 強化督查,促進工作落實。殘膜回收工作開展以來,以沙坡頭區農機中心技術人員組成督查組,對項目實施鎮鄉的殘膜回收工作進行了多次督查。
通過以上前有力的措施和技術驗證的保障工作,2017年農業“白色污染”狀況得到有效整治,治理效果明顯好于往年。
2.1 個別鎮鄉領導不重視,第一責任主體作用不夠;
2.2 輿論宣傳不到位,農戶認識不足,撿拾殘膜積極性不高;
2.3 財政補貼資金短缺,如果農用殘膜全部回收,財政補助資金嚴重短缺,影響秋季殘膜回收利用工作的深入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