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冬玉
我國農村勞動力人口減少,因此水稻生產逐漸采用農用機械輔助生產,對于長江中下游地區,水稻的生長時期大部分處于高溫環境,但是在臨近收割的時間,又面臨著冷害的侵襲。此外,這一地區的農民為了擴大水稻種植產量,種植的水稻品種多為晚熟品種,這間接提高了水稻生育后期遭受冷害的頻率。
低溫對于水稻侵害最嚴重的部位是細胞膜,低溫作用在植株上,會改變水稻生物膜結構功能,由此影響其生長速度,長期低溫下稻株死亡。與其他植物相比,水稻的耐冷性更差,低溫會改變它的滲透勢,防止植株脫水,從而造成其他細胞器損傷。
此外,光合作用也會影響水稻的耐冷性,有研究認為水稻在低溫環境下進行光合作用,會造成它的細胞膜損傷,出現膜透性變大的問題。同時也有研究表明,水稻在低溫下,它會自行調節細胞內氨基酸、可溶性蛋白等物質,以此降低水勢,發揮穩定生理代謝的作用,能夠保持較高的滲透壓、持水力。
試驗所選用的水稻品種為寧粳1號、冷敏感品種揚稻6號,在完成兩個品種的育秧期之后,將其移栽到試驗盆內,它的口徑、底徑、高度、稻土重量分別為34厘米、20厘米、30厘米、15公斤,按照這樣的規格處理90桶,要求每個桶保持至少三個種穴。關于基肥配置比例,有以下要求:磷酸二氫鉀1.788克、氯化鉀0.986克、尿素1.286克。在完成移栽過程的20~54天內,將試驗水稻置入高溫環境,并同步記錄不同溫度下生育期、孕穗期、抽穗期的情況。同時后兩個使其,置于低溫環境與前者試驗環境結果進行對比,設置的低溫孕穗期、抽穗期分別為5天保持15℃、7天保持17℃。
采用凱氏定氮法測定水稻植株的氮含量,用銷煉抗比色法測定稱含磷量;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測定方法,采用考馬斯亮藍法。其中還利用相關辦法對丙二醛含量、過氧化物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進行測量。對于花粉不育率的測定,首先取水稻5~6個穎花,運用卡諾試劑進行固定,再用相關溶液進行染色處理,將其置于顯微鏡下,觀察它的花粉不育率。
2.2.1 含氟、磷量變化
根據高溫處理后對寧粳1號、冷敏感品種揚稻6號(以下簡稱“1號稻”、“6號稻”)品種的試驗結果顯示。1號稻的含氟量提升最多,增加了0.32%,而6號稻增加了0.26%。但是在含磷量方面,兩個品種均出現降低的情況,1 6號稻分別降低了0.02%、0.03%,以上含量變化未達到顯著水平。
2.2.2 葉片丙二醛含量變化
丙二醛是水稻細胞膜在氧化過程的產物,因此觀測它的含量變化,可以得知在低溫脅迫下,水稻遭受的低溫破壞程度和耐冷性。分別對孕穗期、抽穗期的水稻進行低溫處理,發現兩個時期內的丙二醛含量呈現上升趨勢,并且丙二醛的含量隨著低溫處理的天數增加而增加。在6號稻與1號稻的對比發現,前者的丙二醛含量上升趨勢大于后者。同樣一個品種,在水稻生長期處于高溫環境,而孕穗、抽穗期進行低溫處理,那么它的丙二醛含量也隨冷處理天數增加。
2.2.3 葉片過氧化物酶活性變化
過氧化物酶是植物保持細胞正常代謝的關鍵物質,它能夠及時清除過氧化物。低溫處理的兩個水稻品種,其葉片的過氧化物酶活性變化明顯,并且低溫處理的天數越多,其活性變化也越顯著。其中1號稻葉片中的過氧化物酶比6號稻的活性變化明顯。針對一個品種進行分析,發現先進行高溫處理,然后再置于低溫脅迫環境,會抑制水稻葉片的過氧化物酶活性上升趨勢。
2.2.4 葉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變化
兩個品種在孕穗、抽穗期的第一天,其葉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明顯增強,兩個低溫處理的天數越長,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上升趨勢就越明顯,其中1號稻比起6號稻的超氧化物歧化酶上升幅度更大。然后再用同一品種的水稻進行實驗,發現超氧化物歧化酶在低溫處理下有顯著上升,而高溫環境下則出現抑制的情況。
2.2.5 葉片可溶性蛋白含量變化
植株的可溶性蛋白含量高低,直接影響其細胞滲透勢的變化,兩個品種在孕穗、抽穗期低溫處理下,可溶性蛋白含量有明顯增加的趨勢,并且也隨著處理天數增加,而增加其含量。6號稻的可溶性蛋白在低溫處理下,比1號稻的含量更少,同時前者的上升趨勢明顯小于后者。在對同一品種進行實驗,發現水稻在高溫環境下,葉片可溶性蛋白的上升趨勢被抑制,其上升速度由此減慢。
2.2.6 對水稻植株花粉不育率的影響
根據對孕穗、抽穗兩個時期在低溫處理環境下的觀察,發現它們的花粉不育率相比高溫環境,有明顯升高的情況。6號稻的花粉不育率比起1號稻的情況更加明顯。1號稻的花粉不育率,在孕穗期為14.3%,在抽穗期為16.9%;6號稻的花粉不育率,在孕穗期、抽穗期分別為20%、16%。通過對兩個品種的數據發現,這種變化達到了顯著水平,由此可以得知低溫處理對水稻產生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