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人杰
1.1 癥狀:玉米大斑病主要為害玉米葉片,嚴重時也為害葉鞘和苞葉,先從植株下部葉片開始發病,后向上擴展。病斑長梭形,灰褐色或黃褐色,長5~10厘米,寬1厘米左右,有的病斑更大,嚴重時葉片枯焦。天氣潮濕時,病斑上可密生灰黑色霉層。此外,有一種發生在抗病品種上的病斑,沿葉脈擴展,為褐色壞死條紋,一般擴展緩慢。夏玉米一般較春玉米發病重。
1.2 發病規律:病原菌在田間殘留病株上越冬(可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兩種形態),為第二年發病的初侵染源。發病適溫20~28℃。條件適宜時,病菌繁殖迅速,產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風力傳播。此病流行程度除與玉米品種感病有關外,主要由環境條件(雨水、濕度)決定。
2.1 癥狀:病菌侵染葉片、葉鞘及莖稈。以葉片與葉鞘連接處病斑最多,常密集成行。病斑圓形或橢圓形,褐色至紅褐色,小病斑有時匯成大斑,病斑附近的葉組織常呈粉紅色。發病后期,病斑表皮破裂,散出褐色粉末,葉脈和維管束殘存如絲狀。
2.2 發病規律:病菌以休眠孢子囊在土壤或病殘體中越冬,第二年病菌靠氣流傳播到玉米植株上,遇適宜的環境條件即可萌發,產生游動抱子。游動孢子必須在葉面或葉鞘有水的情況下才能游動,當氣溫適宜時,即可侵人表皮。七八月份溫度高、濕度大有利于發病;密度過大,田間郁蔽,發病重。
3.1 癥狀:主要為害玉米葉鞘、果斑為圓形或不規則形,淡褐色,水浸狀,病、健部界線模糊,病斑連片愈合成較大型云紋狀斑塊,中部為淡土黃色或枯草白色,邊緣褐色。濕度大時發病部位可見到茂盛的菌絲體,后結成白色小絨球,逐漸變成褐色的菌核。有時在莖基部數節出現明顯的云紋狀病斑。病株莖稈松軟,組織解體。
3.2 發病規律:以菌核在土中越冬,第二年侵染玉米,先在玉米莖基部葉鞘上發病,逐漸向上和四周發展,一般在玉米拔節期開始發病,抽雄期病情發展快,吐絲灌漿期受害重。玉米連茬種植,發病重;高水肥、密度大,田間濕度大、通風透光不良,發病重。7~8月份降水次數多,降水量大,易誘發病害。
玉米生長期均可被害,以生長后期被害較重。為害莖稈和果穗。莖稈基部和果穗處的莖稈生褐色、黑褐色、紫紅色大病斑,嚴重時莖稈從病部折斷。病果穗穗軸變松,易折斷,病穗下部子粒變褐色無光澤,粒間常有白色菌絲體,病穗與苞葉粘連,不易剝開。
玉米干腐病以菌絲及分生抱子器在病株殘體和種子上越冬,玉米生長季節產生分生孢子借氣流傳播,高溫多雨有利于病原菌的浸染和發病。種子帶菌是遠距離傳播的主要途徑。播種后降水多、土壤濕度大,溫度低,幼苗長勢弱,容易發病。
選育和種植抗病品種是控制玉米病蟲害最經濟、環保、安全的防治方法。要篩選抗源自交系,發掘抗病基因,既考慮抗病能力,又保留雜種優勢,為玉米生產提供優質、抗病的新品種。在同一種植區內,要對不同抗病類型的雜交種進行合理布局,避免單一化種植。
避免玉米連作,減少田間菌源積累。3年輪作可以達到防病的要求,同時能調解土壤肥力結構,改善玉米根系生活環境和農田生態環境。玉米收獲后進行滅茬深翻保墑,減少土壤中病原體的殘留。
適時早播,可根據土壤墑情確定播種深度,確保玉米早出苗、快出苗,避免土傳病蟲害對種子的侵染。做好中耕除草培土工作,為降低田間相對濕度,可以摘除玉米底部2~3片葉子。人工除草和化學除草相結合加強雜草治理。在玉米苗期和抽穗期增施磷鉀肥,促進玉米健壯生長,提高抗病抗蟲能力。早期發生病蟲害的植株要及時割除,帶出田間銷毀。
可選用DT-15P投射式殺蟲燈防治玉米螟,降低田間蟲害及落卵量。也可用利用黑光燈、頻振燈、高壓汞燈等誘殺害蟲成蟲。
在病蟲害化學防治過程中,不能見蟲見病就施藥,要在達到防治指標時再用藥,在降低農藥使用量的同時也可有利于保護天敵。
對土傳病蟲害的防治,可以有針對性的選擇不同成分的種衣劑處理種子,用于防治絲黑穗病、苗期害蟲等。對絲黑穗病防治較好的種衣劑有15%黑穗凈、17%吉農4號等種衣劑。
防治玉米病害常用的農藥是殺菌劑,主要表現為殺菌和抑苗兩種作用。常用殺菌劑農藥有:代森錳鋅、多菌靈、甲基托布津等。防治玉米害蟲的殺蟲劑有內吸和內滲作用,主要種類有:辛硫磷、馬拉硫磷、乙酰甲胺磷等。馬長山等通過研究表明,防治玉米大斑病以采用含吡唑醚菌酯、氟環唑、丙環唑成分的藥劑最佳,可在病害發生前或發病初期進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