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寶胤 劉阿勇 郭洪偉
集體林權的制度提出是我國為改善生態環境,提高人們生活水平的重要發展政策。從國家的生態、經濟、文化、政治方面來說,國家將科學發展觀以及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嚴格實施到各個領域的前景規劃當中,集體林業的建設是為了提高國家綠化面積,增加林業資源的有效建設,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實施政策在目前的市場經濟條件下面臨著一定的阻礙和困境;林業生產作為我國集體林業的重要發展指標,也存在著一定的發展中問題。基于此,本篇文章通過分析集體林權制度的改革所面臨的困境和挑戰,現就東北地區集體林業發展,提出了幾點發展中建議,通過對集體林權制度的不斷調整,從而達到推動我國林業建設發展的綠色目標。
集體林業是我國林業建設的重要組成,集體國有林是維持地區生態環境的主要載體,集體林地資源作為載體的輔助者而存在著。現階段,林業系統的可持續發展受到了來自多方面的條件阻礙,面臨著無法前進的困境。
隨著天保工程的不斷推開,在我國現階段可利用的林木資源中,集體林業為主導地位,集體林業的發展是我國其他森林產品和木材生產的重要發源地,我國的林地所有制度和林木資源的劃分都有不同的標準,其中林權是存在于國有和集體林地中的一種自物權,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和主導性。集體林權也擁有土地財產權的一般屬性:稀有供給性、不動產性、可重復利用性等;但林業的建設屬于人類自然環境和社會的統一過程,所以,林權在一定程度上還具備了永久收益的特點。集體林權包含了林地的所有權、使用權、以及林木的使用權和所有權等集中屬性。
首先,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的迅速發展,國有資源的消耗迅猛,原本豐富的資源條件漸漸呈現出衰竭之勢,國家不得不優化資源的產業結構,從而進行資源能源的節約利用,提高資源的經濟效益。根據我國的土地綜合條件,將林業的發展建設作為社會經濟效益的重點發展目標。我國的南方地區由于良好的土地環境和適宜的溫度條件,被當成我國的重點集體林業生產地區,因此,集體林權制度的改革也需要不斷的發展深化;北方地區由于自然條件和投入資金等方面的條件限制,集體林權制度的改革深受影響,處于較為落后的發展層次。
其次,我國的集體林權制度的法制建設仍然處于較為緩慢和薄弱的階段。改革開放后農民富起來了,靠的是好的土地政策,集體林業想發展同樣也離不開好的林業政策。由于集體資源的產權意識起步晚,公有制度和非公有制度的劃分不明確,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國集體林權制度的改革與發展,使相關政策的實施面臨著巨大的困境與挑戰。
最后,集體林木產業的經濟效益較低,是現階段林權制度改革的一大制約因素。只有把經濟效益放在首位,同時兼顧好生態效益才是促進集體林業發展最有效的方法。現有的林改政策沒有把林木的培育、種植、林地的有效利用以及工人的生活條件有機結合,林木不能及時變現,經濟效益受到了社會條件的限制,壓低了農戶造林、護林的積極性,嚴重影響了集體林業的發展。
解決集體林業發展的存在問題是現階段林業建設的首要目標。集體林權的制度在集體林業發展中占據著主要地位,它不僅規范著集體林業的合理規劃,也促進了集體林業的科學發展。現行的集體林管理政策是生態效益重于經濟效益。只有把經濟效益放在首位,同時兼顧好生態效益才是促進集體林業發展最有效的方法。國家要在生態環境不被破壞的情況下,保證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有效實施,需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考慮:
2.1 放開采伐政策堅持規范限額采伐的制度。就我國現階段的蛟河市林業建設情況而言,蛟河局林地總面積284877.23公頃,其中國有林地總面積245987公頃,集體林地總面積38890.23公頃,集體林地占林地總面積比重約為14%,國有林地占林地總面積比重約為86%,如果以蛟河市林業局林地資源為例推算可以看出,在放開集體林地經營的喬木樹種采伐流失不會影響到整個地區的生態安全。在集體林權的制度改革中,限額采伐的制度要堅決實施,通過木材的消耗管理,來控制整個地區木材增減平衡,保證地區的生態安全。
2.2 規范林木的采伐審計制度。采伐審計的制度運行是為了保證農戶亂砍亂伐進行隨意經營的行為能夠得到控制,規范林業農戶的造林、護林工作行為,使集體林業資源的規劃利用更加符合合理性、科學性,避免林木的過度采伐和資源的浪費。讓在國家不允許范圍內的木材買賣無法疏通,加強木材的使用及運輸監測,規范木材的經營途徑,排除惡意流通木材對集體林業建設造成的安全隱患。
2.3 規范林地木材的用途。在不影響國家生態環境建設政策實施的條件下,進行林地的林藥、林果間作的種植活動,實現經濟效益的有效提升從而增加林農的經濟收入,提高林農造林、護林的積極性。但在實現經濟效益的提升過程中,要保證林地資源的合理使用,不能改變林地的生產用途,從而到達集體林業的可持續發展目標,以提升農戶造林、護林的積極性,為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偉大目標做出積極貢獻。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所面臨的困境,是由于原有制度的科學性較低造成的,現階段的制度改革需要結合現狀問題和林農的基本情況為考量,放寬林權經營的政策寬松度,通過提高林木采伐限額制度的實施力度以及林農造林護林的積極性,改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所面臨的挑戰與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