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斌
林業建設是我國社會建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質量的林業工程直接影響著我國的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現階段,我國的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仍是重點工作,要避免環境進一步惡化,打造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圈,就要采取適當的防治措施對癥下藥,做好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本文主要分析了林業病蟲害產生的原因,并提出了針對性的防治措施。
我國人工造林面積不斷增加,是導致林業病蟲害的主要原因之一。近些年,我國的人工造林面積占據較高比重且仍呈現增長態勢。人工造林面積增加的同時,植被品種較為單一也是現階段人工造林的普遍特點。人工造林雖然增加了我國的森林面積,但由于樹種較為單一,會破壞現有生態系統平衡,增加病蟲害機率,這就意味著人工造林面積增加的同時森林被病蟲害侵襲的機率也相應增加。此外,由于近些年昆蟲對部分藥物產生了抗藥性,導致病蟲害在冬天發生的機率不斷增加。
目前,我國的天然林面積呈現不斷減少的趨勢。導致天然林面積減少的主要原因是,木制品生產和亂砍亂伐,尤其是長時間的亂砍亂伐導致天然林數量急劇減少。天然林不同于人工林,一旦原有的森林遭到人為破壞就會導致生態失衡,更為嚴重的是這種破壞是不可逆的。同時,天然林面積不斷減少,人工林面積不斷增加,這更為害蟲繁衍提供了有利條件。
現階段,我國的林業建設工程仍處在快速發展的初級階段。就病蟲害防治工作而言,雖然防治工作已經略有成效,但工作人員對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重視程度仍然不夠,這也是林業工程建設中的主要問題。工作人員并沒有對相關工作高度重視,就會大大提升病蟲害的發生機率,進而導致我國的部分植被死亡,嚴重影響了我國林業工程建設。此外,我國現階段的林業工程病蟲害防治技術還存在漏洞,不能將病蟲害根除,也是導致我國林業病蟲害機率不降反增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些年傳播途徑的增加,林業病蟲害發病率居高不下。例如交通運輸業的發展,使得松褐天牛這種只能一次飛行幾十米的昆蟲可以遠距離傳播,造成了松線蟲病成災,又如美國白蛾可以借助運輸工具以各種蟲態傳播
工作人員一定要高度重視林業病蟲害的防治工作,不斷提升自己的防治意識。在日常工作中,管理部門要加強日常培訓工作,對工作人員開展防治知識培訓,提升工作人員的防治技術和防治經驗;同時要面向當地群眾開展林業病蟲害防治講座,集合當地群眾的力量,積極開展病蟲害防治工作,提高民眾對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重視。
提高和維護生物多樣性也能增強林業病蟲害的治理效果。森林是各種微生物、動物、昆蟲的重要棲息場所,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能夠保證生態系統平衡,還能增強林業對病蟲的抵抗能力。此外,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能夠阻止病蟲害進一步蔓延,對打造良性的自然競爭體系有著積極作用。筆者認為,各地區管理部門應該建立起“林業專項護林隊”,該隊伍主要對有益生物進行保護,防止生物不被侵害,進而實現當地的生物多樣性。
工作人員應做好日常調查和森林資源調查,適當砍伐長勢差、抗病蟲害能力弱的樹種,多種植抗病蟲害能力強的樹種,合理間伐密度大、生長勢弱的林區,改善林區的通風透光條件,增強林木長勢,提高林木抗病蟲害能力。
做好育苗消毒工作不僅可以提升種苗的生命力,還能起到保護育苗的作用。在培養種苗時,土質中常常含有一些活體病原,因此在培育過程中要對土質和種苗進行消毒處理,以此提升種苗的抗病能力,育苗消毒能夠大大降低種苗成長過程中病蟲害的發生機率。在培育種苗過程中,工作人員要采用輪作法,最大程度地利用林區土地資源,降低病蟲害發生機率。此外,防治過程中也要重視生物防治方法的推廣及使用,在林區適當增加有益昆蟲和微生物,打造更貼近自然的動態生態平衡系統,采用該種方法能夠阻止病蟲害快速蔓延。
完善的防治措施是基礎,完整的資金鏈是實施防治措施的重要保障。筆者認為,只要制定科學、合理的防治體系,保證充足的防治資金,才能從個根本上解決林業病蟲害的問題。為了進一步提升防治效果,加快我國林業工程建設進度,管理部門應該加大資金投入,尤其是要加強藥物防治方面的資金投入,打造機械防治與人工防治相結合,藥物防治與生物防治相結合的動態治理體系。
綜上所述,為進一步降低林業病蟲害的危害,提升樹苗的成活率,工作人員一定要深入分析現階段林業病蟲害產生的原因,建立多層次、全方位的病蟲害防治體系。在體系構建工作中,一定要以維護生物多樣性為基本原則,結合實地情況調整樹種結構,同時還要不斷提升工作人員的綜合素養,不斷引進新技術、新設備開展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以此促進我國林業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