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慧平 吳 勇 鮑文鋒 尹瑞安
傳統的浙江省林業生產經營主要以百分之七十以上的農戶經營的山林(責任山及自留山)為主,在山林分戶經營過程中出現了較大的問題,因此各地開始實施林地的調整,采用了多元化的經營形式,推動著林業的整體發展。現階段的新型林業生產經營過程中應努力遵循十八屆三種全會中提出的“以積極培育新型林業經營主體,加快構建新型林業生產經營體系為主要發展目標的形式”,不斷加深新型林業生產主體在現階段林業生產發展進步過程中的推動作用。自從在林業改革管理過程中實施了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后,農村林業經營形式上出現了較大的變化,新型林業經營主體:龍頭企業、專業大戶、家庭林場、林業專業合作社等形式的經營主體逐漸出現,形成為多種類型經營主體共同存在、進步及發展的格局。但現階段的浙江省新型林業生產經營主體培育及組織過程中依然存在著較多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浙江省新型林業經營主體的發展,因此,創新新型林業經營主體的培養及組織顯得尤為重要。
在林業生產經營主體發展的過程中存在各自的優勢及不足之處,主要如下:(1)林業合作社:林業合作社在林業生產過程中采用的是民主管理形式,在不改變產權、承包到戶、保證經營權不便的前提下由林業生產經營服務的利用者、提供者自主聯合、民主管理,且按照規模化進行經營,能推動林業標準化、產業化的發展,提高林業勞動生產及林地產出率,通過引導、規范、服務等降低林產品生產成本及流通成本,提高了林業生產要素使用效率,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但林業合作社存在著能人帶動不夠、示范效應不夠及政策扶持不夠等不足之處。(2)龍頭企業:林業龍頭企業具有較好的帶動作用,能推動林業結構的優化調整,帶動農民增收,具有良好的品牌效應,打造了國內外市場中具有明顯影響力的優勢品牌,且創新效應較為明顯,但龍頭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無法緊密結合其與農民承包經營權,極易與農民產生矛盾,引發相應的群體性事件,帶來了較多的風險。(3)專業大戶:專業大戶一般是以戶為單位從事專業化的生產,屬于家庭經營性質的農戶,具有專業化、滿足市場需求及降低經營風險的優勢,促進林業生產的規模化及集約化經營。但專業大戶管理過程中存在不完善的承包合同管理、不規范的管理方式,制約著林業生產經營的發展。
在浙江省林業生產經營主體培育及組織創新的過程中首先應投入大量資金及物力建設林業生產基礎設施,第一針對浙江省山區林區生產性林道的建設,針對存在交通不方便、路網不完善的山區地區應加大建設相應的林道,在建設林道后應對山區林區蓄水池進行建設,利用浙江省財政補助專項賬戶建設需要的林區蓄水池,針對林區內的供電、通信、森林防火等基礎設施進行投入資金,將基礎設施建設拓展至林農家庭及林區每一個角落;最后針對林區內信息化進行優化及建設,在林區內建設信息化服務平臺,提高林業生產基礎條件,為林業生產經營的發展奠定基礎。
在新型林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建設及發展過程中首先應支持林業專業合作組織為林業生產經營提供方便、低成本、全方位的服務體系,采用政府獎勵補助、招標投標、定向委托等方式帶領林業專業合作組織參與公益性服務,開展相應的病蟲害防治、防控動物疫病、森林防火等基礎服務,增強經營主體的管理,推進合作社的管理,將林業合作社融入國民經濟統計標準中,肯定林業龍頭企業。
在新型林業生產經營主體培育及組織過程中應進一步落實財政貼息補助的扶持政策,針對林業貸款財政貼息制度進行相應的完善,針對信貸資金、社會資金投向林業專業合作組織激勵機制進行健全、完善及落實,大力建設合作組織誠信制度,給予實力較強、資信較好的林區進行金融機構的手心額度的確定,加大財政貼息的支持,進一步將林權抵押貸款的政策進行落實,在林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納入一定的民間資金,在森林保險政策方面進行進一步的落實,提高中央財政及浙江省財政對于林區森林保險的補貼比重,增加森林保險保費對浙江省的補貼。
在新型林業生產經營過程中應對家庭承包經營制度進行相應的完善,將農民合法權益進行落實,加強承包合同的規范化管理,針對林地承包經營糾紛進行強化調節仲裁力度,開展林權檔案的信息化建設及完善,在社會綜合治理考評體系中納入相應的林地承包經營糾紛調節中心,不斷完善及健全農民的調節、林地承包經營過程中的糾紛解決方案。建設相應的林權管理服務機構及流轉平臺,實施林權流轉社會服務經費中央財政補貼制度,在社會化服務中建設相應流轉信息處理方式、政策咨詢平臺、簽訂合同指導意見、價格咨詢平臺、利益協調中心等環節,加強林權流轉中介服務對新型林業生產經營主體培育及組織的支持力度。
在新型林業生產主體構建過程中應針對各個林業生產經營體系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實施針對性的示范引導、加大政策的扶持及支持作用,不斷推動浙江省新型林業經營主體的和諧、穩定發展,推動浙江省整體林業生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