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燕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描繪了質樸美好的農村生活景象。鄉村的安逸的環境也是人們向往的生活方式與生活環境之一。
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過程中,為將我國建設成為環境友好型、社會資源節約型,鄉村新環境的建設成為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鄉村園林景觀建設則是行之有效的途徑。
從中國目前現存的園林來看,不少傳統鄉村園林均具公共園林的性質。如江南水鄉古村李市,主要為接近方形的街巷網布局;傳統村落是建立在農耕經濟與天人合一思想,它強調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的一種共生關系。
大多數傳統的鄉村園林蘊含著比較深刻、濃厚的鄉土文化內涵。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耕讀文化的道德價值趨向較為普遍,可體現出高尚與超脫,可為古代的知識分子提供一種精神寄托,以發揮出陶冶情操、追求獨立意識的作用,也可為平民百姓的子弟提供通往成功的大道。在園林的作用下,傳統的鄉土文化得到有效的保護,并
且隨著社會文化的前進,其發展不斷變化,同時又反過來對園林景觀建設發揮著教化和引導的作用,可繼承中國傳統文化、保持和發揚民族精神。
對于傳統鄉村園林,其在造園的過程中,應做到順應自然、因地制宜。傳統鄉土園林設計時還應表現在就地取材與當地的建筑在形式與色彩相一致上。一是就地取材。 二是建筑的形式與色彩與村落的民居建筑相一致,以保證園林符合當地的地方傳統特色,促使鄉土氣息更加濃郁。
目前,農村的發展模式較為單一, 新建的村落并沒有自己的特色,顯示出平庸無味、大同小異等特點。許多地區的鄉土文化景觀壓力越來越大,傳統的鄉土特色景觀正逐步消失。
以“現代化”為表征的“福特式”生產生活模式深刻影響了人類生存的基本物質環境。當前人們生活的主流價值取向是統一、規范、批量化,產生的直接結果就是特色危機、多樣性缺失、本土性缺失。目前,全國有 63.46%的村莊已經編制了村莊總體規劃,但總體規劃水平依然較低,主要問題在于村鎮總體布局大多千篇一律。
當前,中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各地呈現出高速集聚的趨勢,鄉村正在逐步地瓦解,傳統的鄉村文化也在不斷地衰落。目前大多數鄉村建筑形式模仿城市類型的住宅或是別墅,在鄉村經濟條件的限制下,過分注重建筑的功能和利用率。忽略了觀賞性、地方特色和個性。
我國現階段廣大農村農業現代化程度仍處于較低的水平,大部分農村普遍沿襲著傳統的生產模式,這就使農村的住宅與城市居民住宅在功能上有著很大差異,因此新農村建設規劃時必須考慮住宅與堆場、曬場、倉庫等結合起來,最大程度保證農業生產的集中和高效。然而眼下新農村建設由于過分熱衷于效仿城市建設,導致與農業生產以及農民特有的生活方式相脫節。
缺乏科學規劃的鄉村建設上,使得鄉村景的觀結構不平衡,布局不合理,難以形成健康的生態系統。資源的不合理以及過度的開發利用,是最嚴重也是最迫切的一個問題。人們往往花很大的力氣把原本美好的自然生態的環境改造成看似規則的樣子。殊不知,地塊原始的特征、特有的地形地貌動植物群落是最珍貴的資源財富,是經歷了漫長的歲月后形成的相對穩定的生態系統,而人為的破壞往往是不可逆轉的。一切設計要在這個大的原則下進行,嚴格控制進行設計改造的范圍內。保護地塊的特征不受破壞,保護鄉村生態景觀。
景觀作為一個有機整體,由多種生態系統組成,具有一定的結構和功能。景觀也是一種載體,可對自然與生態系統進行融合。要達到整體最佳狀態、實現高效優化利用,應該運用多學科知識綜合考慮景觀規劃與設計。應把農林復合經營的概念引入鄉村景觀規劃中來,使園林景觀規劃結合生產,幫助農民走上致富的道路。如在選擇樹種時,應優先對樹種的生產功能進行綜合考慮,并應達到景觀與生產的統一,可通過密植間伐等方式。在地被植物的選擇上也要注意植物的藥用價值和使用價值。
根據生態學原理要求,在對符合生態要求的景觀規劃進行設計的過程中,人們應該在環境容量范圍內控制自然的介入,保證基本暢通的物質與能量,營造滿足人的需求又不破壞自然的場所。在鄉村園林景觀的造園中,在文化的交流、人際的交往等方面也應該體現著濃濃的生活氣息。而合理的鄉村景觀規劃可以使鄉村充滿勃勃生機。規劃鄉村園林景觀應綜合當地具有特色的文化傳統因地制宜,吸收這些傳統歷史文化精髓,并通過景觀影響人,提升村民的生活質量和精神境界。
在對鄉村景觀進行規劃設計時,應結合當地的民風、民俗,運用多種造景手段對核心性景觀重點美化,突出重點。景觀規劃設計中還應注意節約成本減少投資,充分利用當地的植物和文化元素來構成元素,如灌溉用的水車經過景觀層次的再設計可以成為鄉村中的景觀小品。村中的池塘、河流、學校、公共活動場地等,由于其自身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條件較好,易于成景,因此是綠化的重中之重。在村落周圍應留出或植造大片林地,一可游憩,二可強化邊界效應,三可為當地的野生動物提供棲息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