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強
河南省是我國玉米的生產大省,玉米在該地區農業生產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最近幾年,隨著河南省農業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地區玉米種植面積呈現縮小趨勢,為了進一步提高玉米單位面積的產量,就需要加強玉米育種,選育出更多優質高產的玉米品種,來緩解玉米種植面積縮小的局面。本文主要結合實際情況,首先分析了新時期玉米育種存在的主要問題,然后論述了相應的解決對策,希望通過本次研究,對加速優質玉米品種育種進程有一定促進作用。
在河南地區,玉米育種模式主要是鄭58和昌7-2,地區所培育出來的玉米新品種,大部分與鄭單958的遺傳背景高度相似,這就造成了培育出來的新品種和原有玉米品種的遺傳背景相同,品種之間的抗病性能,抗病蟲害性能相似,如果遇到連續多種病蟲害和自然災害威脅,會導致地區間玉米產量和品質遭受到重大損失。
在玉米新品種培育過程中,某些人和個體受到玉米育種領域的利益驅使,大量非玉米育種行業也參與到玉米育種競爭中。某些企業為了在較短時間內獲得新的玉米品種,把其他育種單位選育出來的親本自交系更換名稱之后,隨便找個組合,雜交之后變為己有,然后將生產出來的玉米種子參加區域之間的栽培試驗。這一種模式對玉米育種工作產生巨大危害,由于很多科研工作者研究的親本自交系在沒有通過實驗之前就已經被盜取,嚴重挫傷了育種工作者的育種積極性,同時也違背了科研工作的道德水準,某些育種行為還存在違法現象。由于整個玉米育種行業缺乏有效規范,整個玉米育種市場秩序混亂,對地區玉米育種工作產生不良影響。
最近幾年,一些基層地區的育種單位,由于人員和工作經費短缺,高度重視新玉米品種培育,玉米品種培育出來之后,忽視了對玉米栽培相關方面的研究。農民群眾購買回來新的玉米品種之后,依然按照傳統經驗式的栽培模式開展生產,不能切實發揮新玉米品種應有的生產能力。在玉米栽培過程中,一旦遇到極端天氣,病蟲害嚴重發生,由于缺乏與新品種配套的栽培措施,使得良種的增產效能更不能得到充分發揮。此外還有某些育種單位,為了更好的推廣自己的品種,高度重視新品種宣傳,而忽視了新品種的示范推廣種植,對該品種的適應區域,配套高產栽培技術、限制條件不能作出客觀的評價,使得很多新的玉米品種在不適宜種植的地區種植,玉米發生減產現象普遍,極大的損害了廣大育齡群眾的合法權益。
河南省各市縣氣候條件變化差異較大,玉米病蟲害發生是限制玉米生產、新玉米品種生產潛力發揮的主要因素,因此,在育種目標選擇過程中,應該注重多樣化和廣泛性要求。要以現階段主要的種質資源為基礎,不斷加強外來種質資源的收集整理,通過將外來的種質資源進行選育、改良,實現外來優質的基因和本地玉米品種進行有效融合,從而逐步培育出外來種質資源優勢群體和本地種質資源優勢群體,然后將兩種群體的各個遺傳背景的不同基因相互融合,從而形成一個綜合的優質群體,創建出遺傳背景和基因型多樣化的種質資源群體。今后育種工作開展過程中應該進一步加強雜種優勢群體和雜交優勢群體的選育,豐富河南省玉米種質資源,從優勢種質資源中選擇出適合河南省不同地區生長的雜交組合,從而更好的適應河南地區玉米生長環境。
河南地區玉米生長環境多種多樣,在玉米生長中后期正處于雨季,很容易陰雨寡照。玉米進入開花授粉期,容易受到高溫影響,因此在玉米品種選育過程中,應該將選育耐陰雨寡照,玉米開花授粉期耐高溫作為重要育種目標,從現有的種質資源中科學選擇,并進行多個組合雜交,確保現有資源的科學利用。此外,河南省玉米生長到中后期,是多種病蟲害發生的高峰階段,病蟲害發生較為嚴重,普遍發生的有銹病、小斑病、青枯病,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巨大,因此在玉米育種過程中,玉米品種抵御病蟲害的能力同樣是今后玉米品種育種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在玉米抗病品種選育過程中,應該從抗病材料中選育出具有單抗、兼抗、多抗性的抗病材料,通過將單抗基因和多抗基因有效結合,采用回交、遠緣雜交、基因工程等技術,切實提高新玉米品種的抗病性能。在玉米生產過程中,還應該注重將不同抗性品種合理布局,避免在同一個地區單一種植同一個玉米品種,減少和延緩各種致病小種的出現,提高玉米品種的抗病持久性。
要進一步重視建立健全育種管理機構,通過采取各種先進的技術手段,保護科研成果,避免科研人員的科研成果被盜取,杜絕侵權盜版行為發生。在品種審定過程中,一定要制定嚴格的審定程序,通過進一步鑒定出優良的雜交品種,將優良雜交品種推廣生產,實現科研人員的科技成果向著實踐轉變,提高地區育種水平,這也能提高科研人員的育種積極性。此外,還應該從河南省玉米生產實際出發,制定更加科學合理的育種目標,聯合多方力量,強化科技攻關,構建一支高質量高水平的育種隊伍,提高準入門檻,減少低水平的勞動重復。通過強化合作,統一安排,合理規劃,資源共享,實現各個部門的有效協作和聯合,從而進一步規范育種市場秩序。
影響玉米產量和品質的因素,除了玉米品種之外,還和配套栽培技術有著密切聯系。傳統玉米生產過程中依然存在很多問題,如施肥盲目,農藥使用不合理,肥料資源和農藥資源得不到充分利用,環境污染嚴重。所以在玉米品種選育過程中,栽培研究者既要研究滿足玉米高產栽培對養分的需求,又要確保低消耗,維持土壤養分平衡。在開展玉米新品種推廣過程中,還應該做好高產栽培技術示范,確保新品種和新技術協同發力,以提高玉米產量和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