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崇友
1.1 基本縣情:荔波縣位于貴州省最南端黔南地區,地處云貴高原向廣西丘陵過渡地帶,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總面積2431.8平方公里,轄1街道辦5鎮2鄉,總人口達18萬人,其中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92%以上,主要有布依、水、苗、瑤等少數民族。全縣有94個行政村,6個居委會,荔波縣是“中共一大代表”鄧恩銘的故鄉,又是貴州首評獲得的第一個“世界自然遺產地”和獲得國家5A級旅游景區。
1.2 荔波縣生態資源優美:荔波旅游資源十分豐富,生態特色明顯,擁有國家5A級樟江風景名勝區和茂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96年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保護網絡,并載入世界吉尼斯大全,被譽獲“地球腰帶上的綠寶石”。2007年成為中國第六個、貴州第一個世界自然遺產地。生態資源良好,氣候宜人,全縣森林覆蓋率達64.84%,牧草資源豐富,年平均氣溫在18℃左右,冬無嚴寒,夏無酷暑,負氧離子每立方厘米最高達18萬個以上。
1.3 荔波縣交通方便:有機場,高速公路,高速鐵路構成的立體交通網。荔波有國家級機場一個,目前開通了南寧、貴陽、重慶、天津、廣州、武漢等6個城市航班。已建成高速公路二條,在建的有荔波到兩廣沿海各大城市,北上城都、重慶,貴-南高速鐵路貫穿荔波縣城8公里,正在建設中,預計2022年12月通車,高鐵站為市級站。
1.4 旅游業發展效果顯著:近年來荔波有樟江、大、小七孔景及茂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把旅游業作為全縣戰略性新興產業,全面推行旅游轉型升級。年均旅游接待達到1100多萬人次,年均增長30%,全縣旅游綜合收入達77.93億元,年均增長25%,有利帶動第三產業發展。
2.1 生態資源現狀:全縣天然草地資源面積為130多萬畝,占全縣土地面積的35.75%。300畝以上面積的連片草場有467片,83.4萬畝,300畝以下分撒草場47.4萬畝;300-1000畝的有189片,面積12萬多畝;1001-5000畝的有252片,面積49萬畝;5000-1萬畝的有19片,面積13.7萬畝;1萬畝以上的有7片。
全縣各類草場年鮮草產量12.5萬多噸,載畜量約7.6萬頭牛。全縣草場牧草種類繁多,資源豐富,天然牧草有30余科82種,以禾本科為主的占65%左右,另外還有豆科、菊科、薔薇科和莎科等。全縣年產農作物秸稈飼料約12萬噸,可載畜量約3.8萬頭。
2.2 畜牧養殖現狀:發展到2017年全縣大牲畜飼養量為9.53萬頭;生豬飼養量28.36萬頭;山羊飼養量4.03萬只;家禽飼養量270.44萬羽。完成肉類總產量2.38萬噸,畜牧業總產值近10.35億元;全縣有規模場387個,其中規模養禽場69個,規模養牛場45個,規模養豬場 56個,規模養羊場194個,規模特種養殖場23個;飼養100頭以上規模牛場10個,萬羽規模禽場5個,萬頭規模豬場4個,500只以上規模羊場2個。現有養殖企業(合作社)94個,其中省級龍頭企業2個,州級龍頭企業6個,縣級龍頭企業10個。畜牧產品“三品一標”已認證17個、水產2個。
2.3 畜禽產品市場情況:荔波生態牧業發展得到提升,產品竟爭效果明顯,餐館牛肉嫩味美,瑤山雞肉細味鮮、營養豐富,深受消費者的青睞,生產模式處于放養狀態。創造了荔波生態牛肉餐館近80家,專營瑤山雞上100家,生意紅火!瑤山雞和生態牛肉產品還成為我縣大多餐館的主營菜譜,并通過電商平臺遠銷省內外大中城市,貨源出現供不應求的狀態。
以荔波供給側結構改革為契機,優化畜牧產業結構,發展荔波區位特色的優質畜禽產品優勢產業。以瑤山雞、生態牛兩大產業作為發展方向,把特色畜牧業作為助推脫貧和農民增收產業來抓,打造荔波旅游畜產品名品,提高產業效益。
3.1 制定產業發展政策:結合荔現有的畜牧業生產情況,以縣委、縣政府出臺相關文件,從政策、資金、人力等給予支持,激勵人力、物力、資源進行整合,爭取在3-5年內實現畜牧產業發展規劃的預期目標。
3.2 明確瑤山雞產業發展思:圍繞建設全國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基地的供應要求,以調結構為基礎、以規模創市場、以品牌增效益為指導思想,依托現代山地特色示范為基礎,提升荔波畜產品供給體系。計劃2020年實現全縣瑤山雞存欄數量400萬羽,年出欄600萬羽,產值2.5億元。創建2個以上生態禽育雛苗種基地,100個萬羽生態養殖場,3個瑤山雞電子商務平臺。
3.3 明確生態牛產業發展目標:認真推行委縣政府出臺的《關于大力發展瑤山雞產業和生態牛產業的實施意見》的文件精神,依托我縣千萬游客市場背景,結合我縣產業扶貧開發提出戰略發展目標,三年內整合財政資金5000萬元,融資社會發展資金5億元,共同打造山區生態牛產業鏈作用。實現建成4個荔波生態牛原種場、100個繁殖場、100個規模生態養殖場、100個家庭牧場和散養戶。引進1-2個產品加工企業,實現無公害產品、產地認證全復蓋。
3.4 健全管理服務體系:目前我縣畜牧技術專業人員缺編,技術人員隊伍不足,現有技術崗位人員不穩定,人員機制得不到發揮,無法正常滿足畜牧產業發展需要。按照相關要求,應加快理順鄉鎮畜牧監督執法體系,將技術人員投入產業發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