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華
本次研究主要結合作者多年來的實際經驗,分析了肉雞腸道疾病的典型癥狀和發病原因,然后論述了相應的防控措施,現將具體研究內容介紹如下:
肉雞在生長過程中,尤其在生長旺盛期,會突發不明原因的水樣腹瀉癥狀,表現為突然腹瀉,糞便好像水一樣傾瀉而出,發病之后患病雞精神狀態變差,身體虛弱,采食量逐漸下降,身體消瘦體重急劇下降。解剖病死雞發現病死雞體內無典型病變特征,在腸道中僅僅發現有少量稀少的內容,腸壁變薄,粘膜水腫,在腸腔內還能夠發現有灰白色的分泌物。
該種臨床癥狀主要發生于患病雞腸炎和球蟲病康復之后,具體表現為機體飼料利用率下降。導致出現各種臨床癥狀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疾病因素,使得雞群的胃腸道粘膜遭受到破壞,腸粘膜失去完整性,或者長期投喂大量廣譜抗生素,腸道菌群失衡,導致飼料利用率下降。
該種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球蟲病發病的末期,患病雞會排出帶有新鮮血液的分辨,糞便呈現魚腸狀。進一步解剖病死雞可以發現腸道黏膜脫落,腸壁增厚,腸腔變細長臂,呈現肉色病變,并在腸壁表面存在大量出血點。有的患病雞突然猝死,有的患病雞排出膠凍狀赤色糞便,腹瀉物粘稠。
該種臨床癥狀主要發生在到2~5周齡地面平養的肉雞群中。2周齡以內的肉雛雞也可以發病,臨床上主要表現為精神狀態變差,閉眼嗜睡,采食量減少,腹瀉,羽毛雜亂,雙翅下垂,羽毛容易折斷。發病后期排出肉樣糞便,翅膀麻痹,全身肌肉震顫,不能正常站立癱瘓雙翅拍地,觸摸時發出尖叫聲。
肉雞腸道疾病發生和很多病毒感染有著密切關系,肉雞養殖過程中,飼養管理不當,使得某些病毒如輪轉病毒、冠狀病毒、呼腸孤病毒、腺病毒當病毒侵襲肉雞,均可以導致腸道性疾病發生。病毒感染引起的肉雞腸道性疾病,可以在肉雞的任何階段發生,但主要以雛雞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感染之后會嚴重影響到豬群正常生長發育,導致飼料利用率下降,死亡率甚高。而呼腸孤病毒和大腸桿菌病、傳染性法氏囊病毒和球蟲混合發生,會造成更為劇烈死亡率。
肉雞養殖過程中多種致病菌感染,均可以導致肉雞出現腸道疾病。魏氏梭菌、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均可以導致肉雞出現嚴重的腹瀉癥狀。由于上述多種致病菌廣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同時也屬于條件致病菌,當雞體內有益菌群失衡,身體免疫力下降,就會為該種致病菌侵襲提供條件。其中,魏氏梭菌造成的危害更為嚴重,雞群中出現該種腸道性疾病,就會引發出現壞死性腸炎。急性癥狀的患病雞常常來不及治療,立即倒地死亡。
寄生蟲感染引起的肉雞腸道疾病,主要是球蟲感染引起。球蟲廣泛寄生在雞的腸道上皮細胞內,從蟲卵會隨著糞便排出,從而不斷反復侵染健康雞,導致病情在雞群中反復出現,反復感染。蟲卵隨著糞便排出在一定的環境,可發育成具有感染性的成熟卵囊,當雞群進食了帶有卵囊的飼料或飲用水之后,卵囊壁被溶解,釋放出孢子,孢子進入腸壁上皮細胞,獲取營養,發育成裂殖體,裂殖體進一步增值票網壞雞腸粘膜,從而引起腸壁發炎和上皮細胞崩解,最終導致積存的消化機能出現紊亂,不能吸收飼料中的營養物質,從而出現腸道疾病。
肉雞在養殖過程中,由于飼養管理不當,飼料配比不科學,常常導致雞群身體免疫力下降,給多種病原侵襲提供條件。因此在肉雞日常養殖過程中,一定要科學調整飼料配方,在夏初潮濕季節,不適宜投喂高能量高蛋白質的飼料,注意調控氨基酸平衡,增加飼料中精氨酸的含量,這對于維持腸道正常功能,有著很大幫助。此外,在飼料配比過程中,還要注意控制好豆腐的含量,由于豆粕中存在一定量的脲酶,使用過大會,對雞的腸道產生一定損傷。
肉雞養殖過程中要注意調控好飼養環境,及時更換墊料,確保墊料干凈舒爽。一般情況下,肉雞病毒性疾病,細菌性疾病,球蟲病的發生,通常和飼養管理有著密切聯系,墊料板雞潮濕是球蟲蟲卵生長發育的重要外因,高溫潮濕有利于病毒和致病菌的繁殖生長。因此,在潮濕的夏初季節,應該結合雞舍內墊料的板結情況,及時更換墊料。當雞舍內的溫度低于18度后,應該及時增加墊料厚度。同時在養殖過程中,還要盡量減少一切應激因素。
溫度調控是預防雞腸道疾病的重要舉措,冬春季節一定要做好雞舍保溫工作,在確保雞舍內溫度不發生改變的基礎上,強化通風換氣,及時將雞舍內產生的有毒有害氣體排出雞舍外。進入3月份到5月份,當外界氣溫回升的同時,因為晝夜溫差較大,一旦溫度控制不合理,就會因為冷應激對雞群抵抗能力造成影響,誘發各種疾病。
通常情況下,病毒性因素、細菌性因素和寄生蟲因素所引起的雞腸道性疾病一般造成的死亡率不高,但一旦防控不及時,病情就會加速傳播,使得發病率和死亡率進一步提升。當雞群出現腸道疾病之后,應該及時將病情上報當地獸醫單位,由當地獸醫對病情作出明確診斷,并按照病原類型不同,細菌性疾病選擇高敏抗生素對癥治療,病毒性疾病選擇抗病毒、預防繼發感染、強化補貼等措施進行治療,寄生蟲疾病要采取定期驅蟲的方式進行針對性防控,從而有效減少發病率和死亡率,控制養殖場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