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園 陳祥國
家禽血液樣品是進行免疫抗體及疫病的檢測,為疾病的預防、控制和凈化提供技術支持。樣品的質量,進而影響到免疫效果和疫情監測結果的準確性。所以血清的制備,操作要領、方法應用與選擇(家禽種類及日齡、需要血量多少)、方法評價就顯得比較重要,通過實際工作中遇到的情況,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描述和總結,關鍵操作環節提出了注意事項。本文通過家禽血清樣品的制備選擇、操作方法選擇、樣品處理的研究為實驗室檢測獲取更準確的樣品提供了具體的技術支持。
家禽血漿中幾乎不含有促凝血酶原激酶(因子Ⅸ、即抗血友病因子B)、接觸因子(因子Ⅻ)、因子Ⅴ和因子Ⅶ,因而不能形成促凝血酶原激酶和凝血酶,也就不易發生內源性凝血。家禽的凝血主要靠組織釋放的促凝血酶原激酶,促進凝血酶的形成,而發生外源性凝血①。根據實驗室正常檢測流程需要和家禽自然凝集產生血清量家禽采集血液樣品需要在1~2ML,而家禽機體血液量為家禽體重的10%(公雞血量為體重9%,母雞為7%,鴨10.2%)②,所以在不影響采集對象正常生長生產的情況下,應選擇體重在1千克以上的家禽個體為宜。
血液樣品采集時影響因素主要包括采集時間,血液樣品采集時環境條件,血液樣品采集時家禽飼養狀況。1.血液樣品的采集時間,由于家禽飼養過程中采食飲水情況的差異,采集時間選擇在可控條件下,宜選取家禽采食飲水結束后進行,特別是在環境溫度高的季節,可以通過在飲水中加電解多維,提高采集對象飲水和減少采集血液樣品時對家禽的應激。2.采集時環境條件,因為家禽血液采集多為戶外采集,受環境溫度影響交大,比如溫度、濕度、光線等因素,且規避影響難度較大,但在條件容許情況下應選擇環境溫度在20℃以上為宜,最適宜溫度為25℃~30℃,選擇光線充足的工作場地進行操作,可以通過采樣點工作人員配合采樣人員,抽取要采集血液樣本在畜禽生產區域之外采集血液樣品,這樣一方面可以避免外來人員對養殖場生產的威脅,另一方面也可以方便采集人員采集。同時采集樣品的工作人員因注意安全防護和廢物處理。
家禽血液樣品的采集方法選擇,主要取決于采集血液樣品的目的和所需樣品血清數量和家禽的實際狀況,具體情況具體對待。一般包括以下幾種方法:1.頸靜脈采血法;2.跖骨內側靜脈采血法,跖骨內側靜脈采血法適合于雛雞,其優點是易于保定,血管位置明顯,并且血管游離性小;3.翼下靜脈采血法,翼下靜脈采血法是雞的采血方法中最常用的,翼下靜脈采血前一定要用酒精棉球消毒,酒精有擴張血管作用。采血完畢,要用干棉球壓迫采血部位,不要用酒精棉球,因為酒精會引起溶血,造成血液凝固不良,不利于止血4.心臟采血法,雞心臟采血對心臟有損傷,也易傷及肺臟等其他臟器,引起內臟出血,影響雞的生長發育,甚至會造成死亡,特別是雛雞,常因針頭刺破心臟和肝臟導致出血過多而死,心臟采血雖然難度大,但是采血速度快、血量多、效率高,適宜于多量血液時使用。針對采集群體情況選擇合理的采集方法,避免因為采集方法的原因影響采集的進行。
由于檢測采樣實際工作的需要,在日常工作中經常會對多個場點進行采集樣品,由于工作任務量大所以沒辦法立即對采集的血液樣品進行離心分離包裝,只能通過采集后的自然凝集分離出血清樣品,這就要求對血液樣品采集后包裝暫存和運輸有了較強的要求,采集后的血液樣品應傾斜放置于有一定固定作用的箱體內保存,且按一定數量捆扎標注,這樣有利于血清樣品在采集器具內形成自然分離層和方便自然分離出的血清轉移至離心管中保存,為接下來的工作提供便利,采集的血液樣品盡量使短期保存箱體內溫度在20℃~30℃,只有在長時間運輸或保存才需要冷藏或冷凍保存,因為血液樣品采集后就冷藏或冷凍保存的全血樣品要分離出血清就需要解凍或水浴,這樣會對以后的血清分離造成困難,容易出現反復溶血的現象,特別要提到的是家禽中鵝和肉鴨的血清中血脂的含量高于雞,所以能避免反復凍融就盡量避免反復凍融。
在實際日常工作中血液樣品多在采集結束后集中分離,分離中一般分兩種情況:一種是通過自然凝集最用析出比較好的血清樣品,一般在采集時溫度等條件較好時容易得到這內樣品,這類情況的樣品只需要在采集后保存與1.5ML或2ML離心管中就可以;另一種就是受因素影響不能正常析出,這就需要通過其他方法來獲得檢測所需要的合格血清樣品,這時候就需要借助必要的儀器設備來處理,綜合幾年工作經驗,個人建議通過離心機獲取血清,用水浴方法獲取血清在獲取效果和獲取時間上相對與離心法獲取都有很大差距。且通過離心法獲取時,盡量選擇2ML離心管在溫度20℃~30℃時分離,分離轉速在2000~4000轉/分鐘,時間3分鐘為宜,當操作溫度低時可以適當增加離心轉數和時間。
血清樣品在獲取后,應該根據工作的實際需要對樣品分包后選擇是冷藏保存還是低溫冷凍保存,為后續的檢測或送樣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