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福
農村圈舍建設是一門科學,要根據農村實際,因戶、因圈制宜,盡可能利用自然資源,如陽光、空氣、氣流、風向等免費的自然因素,盡可能利用生物性、物理性轉化、盡可能少使用化學性轉化。改圈的出發點是科學合理,經濟適用,堅固耐用,提高效率,節約場地,盡量改善圈內的氣候環境和圈內外的衛生環境,為豬創造一個舒適的生長環境。
1.1.1 地勢高燥,通風良好
場址最好選擇在地勢高燥、排水良好和背風向陽的地方。
1.1.2 遠離鬧市區,如:學校、醫院、村莊、畜產品加工廠、污水處理場;禁止在水源保護區、自然保護區、旅游區等地建養殖場。
1.1.3 水源充足
1.1.4 交通便利,利于防疫
1.1.5 電力供應有保障
總之,圈舍一般應建在高燥、平緩、向陽,圈內冬暖夏涼,通風良好,光線充足,豬欄干燥,飼養管理方便,有一定的活動場所,一般建設成南北走向。
2.1.1 地上式 該墊料池高出地面,墊料池底與豬舍外地面持平,水泥平臺及操作臺要墊高80㎝.
2.1.2 地下式 該墊料池在地面以下,槽深80㎝.
2.1.3 半地上半地下式 就是將墊料池一半建在地下,一半建在地上。
無論采用哪種形式的生物發酵墊料池,池的底面必須是土面,不能抹水泥地面,池四周可用磚砌24厘米的墻,墻面可用水泥抹平。一般墊料池深度以80厘米為宜。水泥平臺占整個豬圈的30%,寬度一般應有1.5米左右,供豬吃食或夏季睡覺使用,池底不能出地下水,四周及屋面不能有雨水進入發酵池。發酵床的面積一般應達到每頭豬3平方米左右為宜.
2.2.1 主料:通常占墊料比例60%以上,由一種或幾種原料構成,主料須為高碳原料;水分不宜過高、應便于臨時儲存。常用原料:鋸末、雜樹葉、玉米秸稈(芯)、稻殼、花生殼、麥秸等。
2.2.2 輔料:通常占物料比例不超過10%。主要作用是調節物料水分、pH、提供養分的原料,由一種或幾種原料組成。常用輔料:米糠、麥麩、豬糞等。
2.2.3 墊料添加劑:本土微生物、食鹽、草木灰等輔助調節劑。發酵床墊料功能菌主要為本土微生物。
材料:煮熟的米飯、紅糖、竹篩子、報紙、塑料薄膜、水
步驟:A: 將冷卻后的米飯和紅糖混合均勻
B: 干濕度為手握緊米飯指縫間不滴水珠,撒開手米飯能散開
C: 將混合物均勻裝入竹篩中,上面蓋上報紙,再蓋上一層塑料薄膜.
D:在樹林或竹林找一處腐殖質土比較豐富的地方,將蓋好的竹篩埋入腐殖質土里,一周左右拌紅糖的米飯長滿菌絲就獲得本土微生物(冬季一般7~10天,夏天3~5天).
E:將獲得的本土微生物一半與紅糖按1∶1的比例放入土罐中可做母液保存;另一半可放入加有蔗糖的水桶里兌水培養2~4天,作為發酵床本土微生物溶液使用.
F:母液可保存,并進行多次加紅糖進行分離再培養.
發酵床墊料的總厚度大約為80厘米,最下層一般鋪不容易腐爛的,如松針、玉米秸等,要邊填邊踩邊噴灑已培養好的本土微生物,踩的越實效果越好,鋪完后在上面撒一層土(最好是山上的“老林土”),大約2厘米厚,同時撒入一層食鹽(每平方米三兩左右).
一層結束后再鋪一層,方法同第一層一樣,最上面一層要鋪短、細的材料便于豬翻拱,注意墊料中盡量少用稻草,因稻草不易被豬翻拱,并含有大量的霉菌影響本土微生物的繁殖.其中最關鍵是要控制好水分,一般墊料以含水分在60%左右為宜。
進豬后的第一周為觀察期,要注意觀察豬只的排糞、尿區分布,應通過驅趕使隨意排糞、尿,改變定點排便的習慣,每周應根據生物墊料的濕度和發酵情況翻耙墊料1~2次,發酵床的床面不能過于干燥,一定的濕度有利于本微生物的繁殖進行分解豬糞便;如果過于干燥,出現灰塵,還可能會導致豬的呼吸系統疾病。墊料過干時,可向墊料噴灑適當的本土微生物或淘米水,也可是清水。如果水分過多應打開通風口,利用空氣流動調節濕度,在特別潮濕的地方,可加入適量的鋸末、谷殼或干樹葉等墊料。
根據山區小農戶養豬的特點,一般每戶飼養3~10頭為宜,為改善豬的生長環境,減少豬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同時也通過圈舍改造,避免動物糞便外流造成環境污染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設計、改圈和生產同時考慮,盡力降低污染物處理成本,力爭實現循環利用,最終達到達標排放,實現養殖生產與生態環境和諧發展。
3.2.1 沼氣生態養殖
養殖場雨水和污染水要分開排放,雨水直接排放到自然溝溪,糞尿和沖洗液進入專用管道,干糞和尿液及圈舍沖洗液分開處理,干糞直接進入發酵池內,在微生物作用下,通過1個月以上的發酵處理,變得疏松,再作為有機肥。尿液和圈舍沖洗液經密封管道排入沼氣池,進行循環利用,沼氣可燒水、煮飯、點燈等,經沼氣池處理后沼液全部用于農田。
3.2.2 發酵床養豬
發酵床養豬解決了糞便處理和惡臭,改善了農村生態環境。發酵床內,豬的糞尿是微生物源源不斷的營養食物,它們不斷地被分解,從而不再需要對其清掃排放,也不會形成大量的沖圈污水,從而沒有任何廢棄物排出豬圈,真正達到養豬零排放的目的。豬舍里不再臭氣熏天和蠅蛆滋生,這不但改善了豬場本身的環境,同時也改善了人的居住環境,而且也有利于新農村建設,是農村散養戶改圈和環境建設最理想的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