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寶
犢牛腹瀉是犢牛常見的消化道疾病。可以全年發生,特別是在早春和初秋。在大規模飼養中,腹瀉的發生率通常達到90%~100%,最高死亡率可達50%以上。給養殖業帶來重大的經濟損失,對乳品工業的發展是一個巨大的威脅。感染性犢牛腹瀉的病原菌包括細菌、病毒和寄生蟲。結合工作多年經驗,探討小牛腹瀉的臨床癥狀及預防措施,希望能為養殖業提供幫助做個參考。
腹瀉又稱小牛消化不良,是一種消化系統疾病,小牛出生后由于免疫系統和胃腸道消化系統發育還不夠完善,抵抗力不足,容易受到不同環境因素的影響。如果飼養管理不當, 導致過晚吮食初乳、吮食不足, 都會導致犢牛無法獲取充足的母源抗體來保護自身, 從而引起腹瀉。
應激因素如天氣突變、熱應激、飼料變化等,所以要盡量減少應激犢牛的數量和程度。如果管理不當,預防不及時,就會影響犢牛的生長發育。
犢牛在惡劣的環境中飼養,容易造成大量病原微生物在繁衍生息,而且會降低抵抗力,導致犢牛發病。此外,奶牛體表不衛生,如乳房污染、牛奶引起的病原體或奶牛患乳房炎直接泌乳犢牛等,也會引起疾病。
嚴重的環境污染容易誘發疾病,主要是由于飲食不潔、腸道感染和病原菌,包括乳頭和飲用水不潔,草污染是該病的重要原因。感染本病一般表現為:精神不振、高燒、腹痛、食物浪費、呼吸急促;糞臭、發黑,有時混有血絲;急性腹瀉、急性脫水、酸中毒癥狀。這種病是多年生的疾病。犢牛在1~2周齡發病率最高,癥狀最為嚴重。
大腸桿菌腹瀉,最常見的是急性腸炎的癥狀,糞便疾病通常是先干后稀,顏色是有時黃色和白色,有難聞酸味,時常污染臀部;嚴重脫水;食欲不振,精神不好;病程中期肛門失禁,常伴有腹痛感,體溫不穩有時40攝氏度以上,后期體溫下降到常溫以下。如果發生細菌性痢疾,體溫上升,脈搏加快,呼吸次數增加。14齡以下的犢牛嚴重時會導致膿毒癥和毒血癥,并會感染肺部、臍帶和關節。該病的特點是小腸中大量的液體和大腸膨脹。
所有年齡的牛都易患病毒性腹瀉。而幼齡牛最易患病毒性腹瀉。1~7日齡犢牛易患腹瀉,癥狀明顯。病毒性腹瀉的主要特征是精神萎靡、食欲不佳、鼻漏、嘔吐、哮喘、咳嗽和腹瀉引起的嚴重脫水。病牛開始排泄相對干燥的糞便,然后稀釋,然后排泄黃色或水樣淺灰色的糞便,并散發出惡臭,偶爾混有泡沫,散發出腐臭的氣味,體溫不穩定;中腹痛、大便失禁。
隱孢子蟲對犢牛來講是一種非常常見的寄生蟲,可為犢牛腹瀉的原發病因,也可為繼發病因;表現為厭食、體態消瘦、間歇性水樣大便、帶血、并摻雜粘液。后期糞便排出深黃色,有時是黃色,有時是深綠色狀,臭氣味不大,如果病情嚴重時會有氣味。體溫稍有升高,當持續性腹瀉不停止時,由于組織和細胞缺水,皮膚皺紋和彈性降低,粗糙脫發光澤,眼球凹陷。
首先口服補液鹽連,用2~3天。同時藥物治療:磺胺類藥物、敵百蟲和左旋米哇等抗寄生蟲類藥物。但是同樣有藥物殘留給動物身體造成損害,所以不宜長期使用。抗生素藥物還可以使用卡那霉素、慶大霉素和氨節青霉素等,根據癥狀合理用藥劑量。
在發病早期,犢牛的身體表現的狀態良好,有吸吮反射,因此可以選擇一種簡單的口服補液方法進行吸吮治療。當腹瀉過后或愈加嚴重時,小牛的身體會出現體力疲勞,吸吮反應消失,此時不能進行口服補液,所以可以靜脈輸注1~2L。按體重,每天2~3次。慶大霉素和鏈霉素也可用。
良好的口服補液鹽可用于食欲不佳的病畜。5%的糖鹽水或林格爾液可用于靜脈輸液。口服0.5%高錳酸鉀水效果良好,每次高錳酸鉀的用量4~8克,每天2~3次;可加用磺胺、蘇打粉4~6克,口服給予磺胺(每次10~20克,每天2~3次),痢特靈按體重調配,每日喂2~3次藥物。如果體溫升高,可以注射肌肉注射肌動蛋白、地塞米松和利巴韋林等。
當小牛出生落地后1小時內立即給予4L高質量的清潔初乳,6小時后在給予2L以確保完全建立被動免疫。后期的犢牛在腹瀉期間可飼喂葡萄糖生理鹽水,每次300 ml。用氯霉素、氨丙基和氯甲基吡啶治療犢牛隱孢子蟲引起的腹瀉。氯霉素、氨丙基和氯甲基吡啶的劑量為每千克體重40、 50和20 mg,治療3~5d。用5%的氨和10%的福爾馬林能殺滅卵囊,可用于牛棚消毒。
綜上所述;預防犢牛腹瀉做好環境衛生,及時消毒,尤其是孕期母牛和哺乳期母牛。合理利用初乳,從而提高犢牛的自身抵抗力,科學用藥,根據癥狀合理分配計量,達到治愈的效果。以上是筆者結合經驗,對犢牛傳染性腹瀉的臨床癥狀及防治方法做出的一些分析,望養殖業的發展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