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春林
生豬養殖,由于地區不同、飼養規模、模式不同等因素,造成生豬的養殖標準不統一,影響生豬標準化生產。為實現生豬產業可持續發展,需制訂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技術,主要包含以下五個方面內容:
1.1 選址:符合當地畜牧規劃,距主要交通干線、生活飲用水源地、居民區500米以上, 距畜禽屠宰加工廠、畜禽交易市場等1000米以上;地勢平坦干燥、背風向陽、空氣流通良好、排廢水方便;水源穩定、水質良好,非人飲用自來水水源的水質檢驗合格;電力供應充足有保障;交通便利。
1.2 布局:場區布局合理,規模大的場應將生活區、生產區、污水處理區分開,各區之間界限分明;生產區設在生活區的下風向或側風向,生產區中的母豬區、保育區、肥育區同樣要分開,并有50米以上的距離,生產區中設有凈道和污道,嚴格分開。
2.1 豬舍建造:豬圈舍面積充裕,建筑結構牢固,內部設計科學,外觀整潔協調,通風采光、做到保溫隔熱。溫度能保持在10~25℃,相對濕度保持在45%~75%,同時應充分考慮操作方便,降低勞動強度,便于實行科學的飼養管理和實現機械化。對豬舍建造的要求,南部地區主要是注意防潮防暑,北部地區應考慮保暖,沿海地區多風,要注重豬舍的堅固性和防風設備。
豬圈舍建筑最好在通風向陽處坐北向南而建,豬舍一般分為單列式、雙列式,雙列式豬欄中間設一通道,一般寬度為8~12米,長度50~70米,沿高3.2~3.5米。
2.2 生產設施:豬場配備自動喂料、飲水等裝置,配備合適的自動控溫或控濕、通風等設備;飼料、疫苗、藥物等分類分開儲藏,設施設備完善,儲藏標識清晰。建有儲糞池、堆糞場等,并附合防雨淋、防滲漏、防溢流質量要求。
2.3 防疫設施:場區有圍墻或防疫溝,防疫標志明顯,有出入場消毒通道(室)、消毒池、消毒器具、免疫器具、專門的獸醫工作場地、診療設備等防疫設施齊全。消毒池應及時更換消毒液,生產區入口配有更衣消毒室。對未納入當地無害化收集體系的豬場,需自行建立無害化處理設施。
3.1 人員和制度建設:配備足夠的畜牧獸醫技術人員,持證上崗,其余人員崗位職責明確。飼養員相對固定,平時勤觀察生豬狀況,勤打掃,保持環境衛生。定期對環境、豬舍、用具、設備等進行消毒,同時做好滅鼠和防野獸等工作。制定生豬各階段飼養管理操作規程和生產管理制度、投入品使用制度及防疫制度等公布上墻。
3.2 科學飼養:一是選用生豬良種,一般以大白(長白)為第一母本、長白(大白)為第一父本,杜洛克公豬為終端父本,生產三元瘦肉型豬。注意外購種豬時要從有《種畜禽生產經營許可證》的種豬場引種,要求其提供“種豬合格證”或“種豬檔案證明”,系譜資料齊全,性能良好。二是在養殖工藝上豬場一般實行自繁自養、小單元或多點飼養,采用生豬人工授精技術,仔豬早期斷奶,嚴格遵守飼料、獸藥等投入品使用規定。
3.3 檔案管理:建立檔案管理制度,健全各項規范完整的養殖檔案。生產記錄檔案包括繁殖、保育與育肥記錄;投入品使用記錄包括飼料、飼料添加劑、獸藥等投入品的來源、名稱、使用對象、時間、用量和停藥等記錄;防疫檔案包括免疫、消毒、抗體監測、發病、治療、死亡和病死豬無害化處理記錄;臺帳資料保存2年以上。
4.1 建立完善的防疫消毒、檢疫申報、疫情報告、無害化處理等制度,按照國家規定開展免疫監測工作,根據當地防疫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免疫程序,科學實施生豬疫病特別是重大疫病綜合防控措施,根據抗體監測結果制定免疫計劃和程序。
4.2 獸用處方藥憑執業獸醫處方進行采購,憑處方用藥;對病死豬利用焚尸爐或化尸池等,采取焚燒或深埋的方式進行無害化處理。
4.3 建立完善的人員、車輛、生豬、物料等出入場管理制度,進出車輛必須經過消毒池,進入豬場生產區嚴格執行更衣、消毒,大型豬場,還必須經過淋浴、更衣、消毒。場區內人員、生豬和物品等采取單一流向,肥豬出欄實行全進全出。
根據豬場現實條件,按照“減量化、無害化、生態資源化”的原則,實施減排、沼氣發酵、有機肥加工、農牧和林牧結合,實現糞污資源化利用。
5.1 配備糞污處理設施,采用合理的糞污或墊料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工藝,工藝設計合理,能有效利用或處理全場產生的糞污或墊料。
5.2 豬舍內糞污或墊料處理及時有效,舍內空氣質量及環境衛生較好,不影響豬群健康。
5.3 豬場應雨污分離,糞尿實行干濕分離,并保障糞污或墊料運輸安全。采用排污或管道運輸糞污,應防止外溢和滲漏,采用車輛或其他方式運輸糞污墊料的,應密閉有效,不影響環境衛生。
5.4 有固定的豬糞儲存設施和堆放場所,糞污或墊料在場內暫存時,儲糞池、堆糞場要防雨、防滲、防漏,不污染環境。
5.5 豬場內環境衛生良好,無糞污或墊料隨意堆放現象,四周對外無排污口(達標排放除外),周圍環境無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