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輝
(福建船政交通職業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7)
從《我在故宮修文物》到《中華詩詞大會》再到近期熱播的《國家寶藏》,央視文化類節目掀起了一場又一場的收視熱潮。面對燦爛輝煌的優秀傳統文化,觀眾感受到了什么是滄桑、什么是責任,什么是真正的文化軟實力。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進入新時代的當下,我們國家、民族越往前行,就越應該從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積淀中汲取力量。正如國學大家湯一介先生所說 “中華民族也許正處在一個偉大復興的前夜,當一個民族處在一個偉大復興的前夜,她必須回顧自己的歷史文化,從中汲取力量,返本開新”。
優秀傳統文化已經融入民族性格成為中國人的最本質特征,其中蘊含著的豐富能量,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將一如既往的深刻影響著中國人的行為與思想方式。
培養具有健全人格的個體,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終極目標,也是適應新時代“人才觀”要求的必然選擇。而個體完全人格的養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蔡元培認為“夫完全人格,首在體育...次在智育...更言德育,德育實為完全人格之本。”顯然,蔡先生將德育視作個體理想人格養成的重中之重。在漫長的歲月滄桑中,儒、道、法、墨乃至佛家學說等互相影響,形成了包羅萬象的獨具中國特色的優秀傳統文化,其中對于個體道德品質修養的注重更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它不僅強調了德育的重要性,更為我們提出了系統的道德修養原則和諸多切實可行的道德修養方法,來指導個體的修身、修心。從這個層面來說,優秀傳統文化無疑為人們完全人格的養成提供著重要涵養。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要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繁榮大發展,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離不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活水源頭。古埃及文化、巴比倫文化以及印度文化與中國文化一同為世界文明做出過重要貢獻,但 “惟中國能以其自創之文化綿永其獨立之民族生命,至今巋然獨存”,還有什么能比這份榮耀更能讓中華兒女自信的呢?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源泉,在建立文化自信的進程中,優秀傳統文化是必須始終高揚的一面大旗。
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帶來了經濟社會的非凡成就,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接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們需要注意的是,這個偉大復興并非世界其他民族而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民族的差異文化勝于血統。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文化復興為政治、經濟諸方面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著強大的精神支撐,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無法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由經濟崛起到文化再造的當前,我們正確認識、并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使傳統文化在臣民社會與公民社會之間完成完美對接,更好的適應并服務于新時代,是厚植民族復興文化沃土的必由之路。
教育強則國強。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汲取其中豐厚的教育智慧、中國精神和核心價值,使教育對象走的再遠,也不忘來時的路,是新時代賦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務。
要貫徹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精神,切實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方位育人、全程育人的目標,文化育人無疑是一個重要著力點,需要我們給予更多的研究與探索。優秀傳統文化孕育于五千多年的文明進程中,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要把加強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時刻關注時代與青年發展要求,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方式,深入挖掘、提煉優秀傳統文化中求大同、崇正義、講誠信等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元素,不斷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體系。培養學生求真務實、精益求精的優秀品質,培養他們健康的情感和道德判斷力,促進廣大青年成長成才。
崇尚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來關注人們對于精神生活的向往。古往今來,歲月變遷,優秀傳統文化中生長著的中國精神始終激勵著華夏兒女不斷進取,團結奮斗。思想政治教育天然擔負著傳承、弘揚中國精神的神圣使命,這關系著中華文明的延續和中華美德的承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努力成為中國精神的傳播者,傳播蘊含在經典古籍里的愛國精神,奮力做好中國精神的講述者,講述潛藏在歷史遺跡里的民族情懷。通過“傳播”與“講述”,激活傳統文化基因。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當前社會的主流價值取向,是中華民族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的思想結晶和文化積淀。它作為當代社會意識范疇離不開以往的社會意識。優秀傳統文化經過千百年的春風化雨,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和情感基礎,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無疑是實現核心價值觀大眾化,促其深入受教育者內心并外化為實際行動的有效途徑。從這個意義上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著天然的契合性。一切歷史皆是新知。思想政治教育應該切實增強自身的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使命感,促其與現代社會碰撞出更多的火花,啟發受教育者去重視、實踐根源于其中的核心價值。
正確處理好優秀傳統文化這一歷史與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需求間的辯證關系,積極尋求古人精神與時代價值的連接點進而實現它的創新性轉化和創造性發展,是積極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平臺作用,繼承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必然選擇。
要提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進而達到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共生,一方面發揚優秀傳統文化在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資源和有效教育方法等方面的巨大價值;另一方面,借助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明確二者融合中存在的問題及形成原因是實現這一雙贏目標的關鍵。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中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途徑過于狹窄。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等形式有限的思政課程中,傳統文化的涉及面少之又少,教學方式也大多采用講授式,側重單向理論灌輸,師生間的清晰界限使得收效有限。其次,很多受教育者甚至是教育者對于傳統文化的認知水平較低。在現實的教學任務和巨大的就業壓力面前,技能型知識的獲取得到了更多的關注,而傳統文化的學習似乎成為“雞肋”,顯得不那么重要。再次,部分國人尤其是年輕人對于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偏低,最明顯的一個表現就是圣誕節等“洋節”在國內越來越流行,而承載著優秀傳統文化的傳統節日卻備受冷落。究其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深水區,社會發展迅速,多種文化并存,特別是網絡的滲透使得人們易受外界影響,價值觀多元化。二是高校對于傳統文化教育的忽視,過于追求就業率,拋棄了自身傳統文化的傳承使命。
為更好的承擔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傳承使命,要切實發揮好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作用、課堂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二者共同致力于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在“為往圣繼絕學”的進程中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修養、道德水平,促進受教育者成長成才與全面發展。首先,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為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是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遵循。在當前,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思想政治教育語境下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論指導,就有了準確的定位、深厚的理論滋養與智慧支持。其次,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的傳統文化水平,發揮課堂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是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發展的關鍵。一是要培育具有深厚理論素養特別是傳統文化素養的優秀教師,他們要政治堅定,師德高尚,對于傳統文化有著發自內心的熱愛,并善于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日常教學之中。二是要提升教學水平。應該積極借鑒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的語言風格,善于用古代典籍中的經典名句給教育對象以思想啟迪和精神激蕩,以魅力語言搭建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的溝通橋梁,用優秀傳統文化涵養思政課的教育對象、豐富思政課的教育環境,優化思政課的教育過程。再次,豐富教育方式,借助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作用,提高傳統文化影響力。互聯網環境下,要讓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就要讓思政教育搭上網絡快車,積極利用微信公眾號或主題網站等人們易接受的形式將傳統文化的弘揚由課堂延伸至日常,由線下搬遷至線上,既擴大傳統文化教育的覆蓋面,又提升受教育者的學習興趣,進而在幫助、引導教育對象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文化觀,不斷增強自身榮譽感、認同感的過程中使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老道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老樹新芽,再放異彩。
[1]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2]湯一介.我們要有文化上“反本開新”的自覺[N].北京日報,2014-5-12(2).
[3]張圣華.蔡元培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