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靜
(貴州大學圖書館,貴州 貴陽 550025)
自2005年貴州大學加入日本科學協(xié)會的贈書項目以來,收到了大批的贈書。校領導和館領導非常重視,在館舍資源、人力資源緊張的情況下,將所收到的贈書和我館原有日文文獻一起進行分類整理、加工上架,在貴州大學圖書館內成立了日文文獻館,以手工借閱的方式供廣大師生利用。時至今日,圖書館信息化建設高速發(fā)展,傳統(tǒng)借閱方式已經不能滿足廣大讀者需求,日文文獻回溯建庫勢在必行。
1.1 貴州大學圖書館日文文獻現狀
自2005年起,通過外國語學院日語系的聯(lián)系,貴州大學加入到了日本科學協(xié)會“有效利用教育?研究圖書項目”(簡稱贈書項目)中。日本科學協(xié)會開始持續(xù)向貴州大學捐贈日文圖書。2007年9月,貴州大學日文文獻館正式開館,日文文獻藏書量是西南地區(qū)之最。文獻館成立之初,貴州大學圖書館使用的圖書管理系統(tǒng)老舊,無法支持日文輸入法,因此未能將圖書錄入數據。更換系統(tǒng)以后,由于僅有一名日文編目員,而文獻量又比較大,因此回溯建庫工作一直沒有開展。至今為止,日本科學協(xié)會已經向貴州大學捐贈了圖書及期刊共20余萬冊,已分類上架的圖書約12萬冊左右。現貴州大學圖書館獲得CALIS日文編目培訓結業(yè)證的館員共3名,其中一名日語專業(yè)、一名英語專業(yè)還有一名是圖書情報專業(yè)。館內的圖書管理系統(tǒng)也進行了更換,完全可以支持日文文獻編目數據的導入和日文輸入法,建立日文文獻數據庫已經具備條件。
1.2 日文文獻回溯建庫的必要性
1.2.1 現有的管理模式已經無法滿足日益擴大的讀者群體需求
貴州大學外國語學院日語專業(yè)創(chuàng)建于1979年,2004年3月擴建為日語系,2010年設立日語筆譯專業(yè)學位碩士點,2011年設立日語語言文學碩士點,是我省唯一同時開展日語本科教學和研究生培養(yǎng)的日語專業(yè)。目前在校本科生240余名,研究生50余名。現有專任教師15名,其中中國教師14名,日籍專家 1名。中國教師中,教授 3名、副教授 5名,講師 6名;博士 2人,碩士 9人,均有出國留學或工作的經驗。同時,我校還設有日本研究所、日語研究中心兩個科學研究機構。我校還有大量日語的愛好者和日本留學生。日文文獻館成立之初,讀者僅限日語專業(yè)本科生和教師,原有借閱方式可以滿足。而隨著學校建設,日語系碩士點以及一些日本文化研究所的建立,讀者面增加。需要利用到日文文獻的讀者越來越多,傳統(tǒng)陳舊的借閱方式已經不能滿足讀者需求,日文文獻的回溯建庫工作迫在眉睫。
1.2.2 貴州大學圖書館作為一所綜合性大學圖書館,已經相繼完成了中文圖書回溯建庫和英文文獻回溯建庫工作,實現了統(tǒng)一的自動化管理。如果日文文獻不盡快回溯建庫,延用手工借閱方式,將會影響到全館的信息化建設。
1.3 日文文獻目前存在的諸多問題需要通過回溯建庫來解決。
1.3.1 分類不夠準確、排架混亂
日文文獻館成立初期,人員技術有限,且時間匆忙,所有上架圖書分類僅分到2級類目。在排架的時候只按大類排架,這就造成了讀者利用上的極大不便:讀者只能根據想要的大類在書架中漫無目的的尋覓,而不能確切知道自己想要的書是否有、也不知道在哪里。并且由于參與圖書分類的人員龐雜,有日語專業(yè)館員、有圖情專業(yè)館員還有大部分是日語專業(yè)的學生。參與分類的學生只經過了短暫的培訓就參與到分類工作中,有些圖書只憑標題或者自己對內容的粗糙理解就按《中國圖法分類法》進行分類了,沒有仔細研究內容并做考證,造成很多日文圖書分類不準確。比如說教育類書分到文化類等情況很多。還有比如《図書館用語辭典》這本書,當時給出分類的同學可能看到用語就把它分到了H語言類,但是其實字典應該分到G類或者是圖書館學里面。甚至還有一些套書被分到不同類別,分散放置,給讀者帶來了許多麻煩。
1.3.2 條碼混亂
由于圖書加工時來幫忙的學生比較多,分成了幾個小組同時進行,每個小組在貼條碼的時候時有條碼丟失或者貼錯損壞的情況發(fā)生。條碼丟失或貼錯后也沒有補貼,造成日文書目統(tǒng)計困難。另外,由于贈書是一個持續(xù)性的項目,后期到達的圖書有一些并沒有貼條碼就匆忙上架。
1.3.3 少量藏書涉及敏感內容。
2011年新聞總署開始清查境外贈書,所有贈書都必須經過審批,涉及到中國近代史、中日戰(zhàn)爭、文化大革命、中國領導人傳記、地圖冊、兇殺、暴力、色情、宗教、西藏、新疆、臺灣、釣魚島之類的圖書都屬于問題書。因此,2011年以后選書都很嚴格,一旦有涉及這方面的贈書都會寄回。可是由于最早一批日文贈書是由外語系接收的,當時新聞總署沒有這方面的規(guī)定,沒有經過審批,存在一些問題書。因此為避免不必要的麻煩,當時學校決定日文文獻館停止面向全校開放,只對日語系教學利用。這造成一些非日語專業(yè)的讀者不能正常使用日文文獻,對圖書館的意見較大。
1.3.4 存在大量副本
沒有日文文獻數據庫,就無法查詢復本情況。我館的首批贈書是由日語系接收后轉贈圖書館,而我館的日文文獻管理人員也是2006年才接手選書工作。而日文贈書是一個穩(wěn)定的、持續(xù)時間長的項目。由日本科學協(xié)會在日本國內收集社會各方面的贈書,整理成書單,各受贈館選擇自己所需圖書。由于受贈學校比較多,選書就有期限,在短時間內必須盡快回復選書結果,如果回復太慢,所選的贈書可能會被其他學校選走。我館僅有一名日語專業(yè)的館員,既要負責日文文獻館的日常管理,還要負責選書和贈書分類。贈書單一般是日文書單,選書的過程也是翻譯的過程,因此日文選書比中文選書耗費的時間和精力要多很多。有時候書單過多,選書的館員忙不過來,同時也為了避免自己選書的主觀性和片面性,會讓學生參與到選書中來,這就造成了所選圖書的質量無法保證,不可避免的會有很多復本出現。
通過重新篩選圖書、準確分類、建立日文書目數據庫、重貼條碼上架這一回溯建庫工作流程,以上問題都可以得到解決。回溯建庫后,有了日文書目數據庫,選書之前可以先進行查重,就可以避免重復選書。
回溯建庫是一個繁雜而龐大的工作,在此過程中需要我們注意的問題也很多:
2.1 嚴格把關圖書內容
分類編目的過程同時也是二次篩選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我們應嚴格遵守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的規(guī)定,將所有涉及到中國近代史、中日戰(zhàn)爭、文化大革命、中國領導人傳記、地圖冊、兇殺、暴力、色情、宗教、西藏、新疆、臺灣、釣魚島等方面的圖書剔除出來另作封存。保證我們完成回溯建庫后,面向讀者開放的日文文獻的內容都是積極健康向上的。
2.2 分類準確性
日文贈書有大部分來源于日本國內一些圖書館捐贈,書上附有原來圖書館給出的分類號。日本采用的是《日本十進分類法》,簡稱 NDC。這一類圖書我們可以根據原有的分類號,對比《日本十進分類法》和《中圖法》,給出相對應的準確的分類號。沒有原分類號的圖書,我們也可以通過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的網頁查詢到它的十進分類法的分類號,轉化為中圖法分類號。這就可以保證回溯建庫后,所有日文文獻分類的準確性。
2.3 充分利用外部數據源
在網絡高速發(fā)展和普及的今天,圖書館的編目工作也在慢慢向網絡化、集中化以及社會化發(fā)展,為各類文獻的編目利用外部數據源提供了條件。回溯建庫中最難的編目工作的難度得到了減輕,效率和質量也大大提高。增加了書目數據的規(guī)范化。利用外部數據源,就是指我們在編目工作中利用本館外的標準而規(guī)范的數據,經過編輯加工,增加館藏等,使其成為本館的書目數據。[1]
2.3.1 CALIS聯(lián)合目錄系統(tǒng)
參與日本科學協(xié)會贈書項目的大學圖書館大部分都是CALIS的成員館,有些圖書館開始回溯建庫比較早,在加入贈書項目后就開始著錄書目數據。我們可以在通過Z39.50客戶端在CALIS聯(lián)合目錄中查詢是否有可利用數據源。
2.3.2 日本NII數據源
NII全稱為 National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日本國立情報學研究所),是以學術情報信息為主體的信息學科領域的綜合研究機構。[2]它成立于 2000年 4月,前身是日本文部省學術情報中心 (簡稱NACSIS)。當我們在CALIS里檢索不到數據的時候,可以通過CALIS的日文聯(lián)機編目系統(tǒng)連接NII數據庫進行查詢,再將查詢到的數據按照本館編目細則改編成為我館可以利用的書目數據。我館已經在2007年就申請成為CALIS與NII聯(lián)合編目的正式成員。現在本館已經有三位館員通過了CALIS的日文編目培訓,可以利用日本NII綜合書目數據庫系統(tǒng)(NACSIS-CAT)。
2.4 安裝日文輸入法
套錄不到外部源數據的情況下,就必須對日文書目進行原始編目。書名、作者等必須輸入的內容都是日文,因此電腦上一定要安裝日文輸入法。
2.5 人員的合理分工
回溯建庫工作可以分為兩大部分來完成。參與回溯建庫的人員分為兩個大組:編目組和加工組。編目組由熟悉編目的工作人員和日語專業(yè)學生組成。熟悉編目的館員負責套錄源數據并對數據進行修改。而懂日語的館員培訓日語專業(yè)學生,帶領大家對利用不到外部源數據的日文文獻進行原始編目。
3.1 分類方面
3.1.1 日文圖書分類依《中國圖書分類法》第5版為分類標準。根據本館性質,任務以及學校專業(yè)設置情況,對《中國圖書分類法》使用作適當調整,以適應本館分編工作需要。
3.1.2 規(guī)定分類的詳簡級次,分類要詳細,盡可能細分。
3.1.3 “字母標記法”的使用:當某類劃分出來的下位類相當多時,使用“字母標記法”。
3.1.4 對于復本書和不同版次的圖書的規(guī)定:復本書給予相同類號及相同書次號,不同版次圖書主要依據版權頁中版次,并參考書中的其他有關說明。
3.1.5 本館日文文獻采用書次號為種次號,同一類的圖書,按分編的先后,依次編順序號作為種次號,由系統(tǒng)自動生成。其他附加區(qū)分號的編制及適用范圍作如下規(guī)定:
3.1.5.1 凡《中圖法》中特殊類目下注明有“按年代排”、“依會議屆次排”,本館遵循此原則并以此為書次號。
3.1.5.2 多卷冊、連續(xù)出版物、有年刊號,又有總編序號的,以總編序號為冊次號,與種次號組成書次號。
3.1.5.3 多卷冊書,在種次號后加“/”卷冊區(qū)分號,用阿拉伯數字自然順序表示各卷冊,再加(),圓括號中也用阿拉伯數字表示分冊。
3.1.5.4 凡沒有標明卷冊,但具有卷冊特點的標志,亦可作為卷冊號處理。
3.1.5.5 關于附加區(qū)分符號使用范圍的規(guī)定
3.1.5.6 “-”版次號使用一律以版權頁版本記載為依據,除第一版不計以外,新一版為“-1”,第二版為“-2”,并以此類推。
3.1.5.7 “/”卷冊號使用必須是有卷冊序數或具有卷冊特點時才加以使用。“歷書”、“年鑒”等以年度為特征的連續(xù)出版物,先給種次號,然后在卷冊區(qū)分號后加年度并打一小圓點。
3.1.5.8 “:”原著與附冊區(qū)分號,使用時在原著種次號后加續(xù)編號,再加阿拉伯數字。
3.1.6 “+FD”“+MT”“+CD-ROM”“+FD” 表示附件為軟磁盤片“+MT”表示附件為磁帶“CD-ROM”表示附件為光盤.例:TP312388+CD-ROM。
3.2 著錄規(guī)則
3.2.1 必備字段名稱及內容:
3.2.1.1 頭標區(qū)name
3.2.1.2 ISBN 020@a
3.2.1.3 ISBN 020@a@cRMB
3.2.1.4 圖書來源 093@a中圖分類號@24(中圖法版次)
3.2.1.5 題名責任245 14@a@c
3.2.1.6 出版發(fā)行 260@a出版地@b出版社名稱@c出版時間
3.2.1.7 載體形態(tài)300@a頁數@c尺寸
3.2.1.8 905@aGDT(貴大圖)@b條碼號@d分類號@e種次號
3.2.2 數據錄入原則:
3.2.2.1 日本語文字:日文漢字與假名全部用全角錄入。
3.2.2.2 西文字符:按照西文書寫習慣錄入。
3.2.2.3 數字:阿拉伯數字、羅馬數字一般采用拉丁字符集(西文狀態(tài))錄入。
3.2.2.4 標點符號:頓號、中圓點、書名號和雙引號用全角錄入,其他標點符號一般用半角錄入。
3.2.2.5 ISBD規(guī)定的著錄項標識符:一般由系統(tǒng)自動生成,需要編目員添加的標識符有表示并列關系的“=”;表示依據規(guī)定信息源以外信息的信息所著錄的部分和著錄中的插注使用的方括號;表示省略的刪節(jié)號等都在西文半角狀態(tài)下錄入。
3.3 索書號的編制(由文種號、分類號、種次號三個方面組成)
3.3.1 文種號碼
Y——表示英文R——表示日文W——表示其他外文(包括德、法、意、西班牙等種)這一標志著于分類號的上端。
3.3.2 分類號
類目確定后,用鉛筆寫于分類號的下端。
3.3.3 種次號系統(tǒng)自動生成
3.4 日文圖書加工:
3.4.1 按貴州大學圖書館規(guī)定,“貴州大學圖書館藏書”章應蓋于書名頁正中央、書扉頁中央。
3.4.2 分類號應用鉛筆規(guī)范寫在書名頁右上角。
3.4.3 條碼分別貼于書名頁正下方以及13頁的正上方空白處。
3.4.4 RFID磁條貼于50頁夾縫處,注冊成功后在書籍扉頁頂端加蓋RFID印章。
3.4.5 書標貼于書脊距低端4cm處。
由于我館的日文文獻很大一部分來源于贈書,初加入項目時選書的不是專業(yè)人員,而是日語系的老師和同學們。除去必須剔除的含有敏感內容的書籍以外,現有藏書里面有大概30%的書是不適合面向全校流通的。這類書包括:英文期刊、日文期刊、一些貿易團體贈送的非正式出版的資料、抽印本、敏感書籍等。如何處理利用這一類圖書,筆者有以下幾點想法:
4.1 期刊本身是具有時效性的,中文文獻里過期的期刊都會做相應處理,不會永久保存。但是期刊涉及的內容比較豐富,某些期刊的專業(yè)性也比較強。比如說醫(yī)學類期刊,如果讀者的研究方向是日本的醫(yī)學發(fā)展,那么這類書對他來說就是有用的。因此,筆者認為期刊類的文獻無需做數據,只需要歸類整理,放在單獨區(qū)域,供讀者在館查閱,不能外借。
4.2 抽印本大多是學術期刊或會議論文,還有一些內部刊。我們在選書的時候通過書名無法分辨是否是正式出版物,等贈書到了以后往往會發(fā)現是非正式出版物。但從內容來看,有研究價值但是不好分類。這部分圖書也不適合做數據,但可以整理后供讀者在館查閱。
4.3 貿易團體贈送的非正式出版的資料,很多是日本貿易狀況當年的實態(tài)分析、數據統(tǒng)計之類的,比如日資企業(yè)在亞洲的經營情況調查報告等。這一類文獻一般找不到可以利用的外部源數據,但是對于研究日本乃至亞洲經濟有很好的參考價值,這一類資料筆者認為可以分類整理后做簡單地原始編目,集中存放,供廣大師生研究利用。
作為日文文獻館,除了一些流通面比較廣的書籍,這些“不適合”的冷門的文獻資料,我們也應該合理的利用起來,展示出來,并且進行宣傳。這是館藏全面的一種表現,同時也是一項特色館藏。可以吸引全校乃至全省研究日本某一方面的讀者前來利用,這也是日文文獻館建立的現實意義。
[1]殷根瑛.日文圖書回溯建庫探討[J].《圖書館研究與工作》,2009,1:49-53.
[2]賈勇.網絡環(huán)境下日文文獻編目的路徑與利弊[J].《圖書館學刊》,2007,3: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