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瓊芳
(西安理工大學 自動化學院研究生管理辦公室,陜西 西安 710048)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國家對具有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的高層次人才需求更加急迫。高校是培養和造就人才的集聚地,有培養有創新能力優秀研究生的責任。現階段我國的高校設置分多層次招生,不同層次的高校由于教學資源、師資配備、培養方式不同,招收的研究生生源結果不同。因此,招收優秀生源是培養有創新能力人才的首要任務。針對當前招生模式,提出在學校之間建立扁平的招生模式,相互推薦和支持,打破高校間的壁壘,建議良好的招生環境,是推動研究生招生模式改革的新思路。
(1)生源結構分化,質量差距大。由于各省經濟發展不平衡,生源結構不均,學生受教育程度不同,同樣的本科畢業各個學校的標準也存在差異化,再加上個人基礎素質、學習能力和努力程度等因素,學生考取的高校也就不同。從目前高校的總體情況看,我國高校分為 5個層次,:“985工程”、“211工程”、 省屬院校、地方院校和私立學校。一般而言, “985工程”、“211工程”建設高校,學科專業較為齊全,本科教學質量較高,學生生源質量好,學生報考的意愿高;而省屬、地方以及私立高校由于知名度和本身的資源不足等因素,生源就難以保證。但是,總體來看,非“985工程”和“211工程”院校各類招生的總數遠大于“985工程”和“211工程”院校的招生人數,因此關注非“985工程”和“211工程”院校的學生招生特別是研究生招生情況,已經成了一個影響我國社會發展中人才培養的關鍵問題。
(2)各高校的保護意思強。一般高校為了保證自己的生源不外流,不愿意外校招生單位到本校宣傳,特別是“985工程”、“211工程”高校到省屬以下,或到水平更高一些的高校去宣傳。處于保護本校生源的原因,各類學校特別是各自有研究生學位點的學校,一般都會給予不同形式的阻力和不配合。
(3)是宣傳力度有限。一些偏遠地區,當地學生不能通過現代化的手段了解各類高校;再則,高校為了提高自己知名度和招生效果,紛紛改了校名,這對學生大多根據校名來判斷學校的優勢專業等顯得更加困難。這就需要各高校在招生宣傳上下大力度。
(1)建立多校聯合機制,相互推薦的有效機制
目前的“扁平化招生”局面已經形成,這也是我國高校招生體現出來的一大特點。也就是說,學校的層次決定了生源的層次,這也是不爭的事實。一般而言層次相同或相近的高校,師資力量,學科設置以及教學方式基本相似,學校之間溝通較為容易,學生報考成功率較高。因此,高校之間沒必要人為的建立各種“隔墻”,阻止學校之間在招生上的信息互通,而是為了使雙方高校獲得更多的報考資源,高校研究生招生部門應建立聯合互動機制,保持良好的溝通渠道,采用學校指導,導師推薦,相互交流等形式,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幫助學生了解感興趣學科、老師的研究的方向以及導師在某特殊領域的專長,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和興趣選擇相應的高校報考。這樣,不但各個學校能招到適合自己層次的學生,而且能使得我國整體招生水平獲得最佳,并使得學生也選擇到適合自己能力和理想中的學校繼續深造攻讀研究生。
(2)準確定位生源屬地,學校互設招生宣傳點
對于招生的生源屬地或生源的層次要有的放矢地宣傳,定期派專業老師到各高校宣傳招生學校的招生信息,包括學科配置、專業設置、以及所要了解的預報導師特長和研究方向等,為學生學習規劃做指導,解除學生的選擇迷茫。和生源屬地高校建立友好聯系,交流信息,相互推薦,這樣就解決了生源的相互競爭和矛盾,達成高校間共贏。
(3)利用網絡資源,擴大宣傳范圍
隨著網絡快速發展,為高校招生提供新的宣傳模式。網上交流平臺,QQ、微信,電話、在線咨詢等現代科技手段為高校招生提供更為方便、快捷的方式。特別是手機的普及,可以建立專門的高校研究生招生互通平臺,讓各高校能及時推送招生信息,解答學生疑慮,使學生全面了解預報考學校的情況。
基于“扁平化”生源特點,多校聯合,相互推送相關的生源,達到高校生源招生共享,對高校研究生招生而言是非常必要的措施。學生可以根據自己自身學習能力、接受教育的程度以及所能承擔工作壓力,選擇不同的學校就讀;老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和培養方案,充分利用高校現有的教學資源,培養出不同類型的我國社會需要的各類優秀人才。隨著我國各行各業都在蓬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也不拘一格,每位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長,在各類不同學校的導師指導和精心培養下,發掘他們的潛能,有針對的性的培養,就能讓他們在將來的工作崗位上發揮自己的優勢,為國家建設做出最大的貢獻。
[1]鄔志軍;李占妮,等.提高人才工程創新實踐能力下的實踐創新教學體系改革[J].教育教學論壇:2016.5(21):85-86.
[2]馮雯.協同創新視角下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改革探索[J].西部素質教育2015,1(17):14.
[3]楊德平,劉永峰.新時期碩士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及對策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07,8.
[4]張語心.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互聯互通·共享共治”機制實現協同發展——第二屆國際互聯網大會啟示[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