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琳
(浙江醫藥高等專科學校,浙江 寧波 315100)
自遠古神農時代“神農嘗百草”到今天兩萬余種藥物用于臨床,千百年來藥物的應用有效地維護了人們的健康,挽救了無數生命。但是藥物是一把雙刃劍,用之得當給人類帶來福音,誤用濫用危害不淺,為此筆者根據人們用藥常見問題將用藥注意歸納一二,予以警示。
藥物(如片劑和膠囊)口服時,應選擇溫開水服用,一般用水量200毫升左右。服藥多飲水可加速藥物在胃內溶解,減少胃酸對藥物破壞。如果干吞藥物或喝水不夠,易使藥物滯留食管,刺激食管黏膜,影響藥物到達吸收部位。服藥用水也不宜太多,太多使胃液稀釋,藥物在胃排空速率過快,也不利于吸收。
需多飲水的藥物:抗痛風藥,為降低黃嘌呤結石及腎內尿酸沉積的風險,一日飲水量需2000~2500毫升;排石藥,需大量飲水,以沖洗尿道。保持一日尿量2500~3000毫升,減少尿液中鹽類濃度,降低尿鹽沉淀。
需要少飲水藥物:胃黏膜保護藥,如硫糖鋁、氫氧化鋁凝膠、膠體果膠鉍等,服用后形成保護膜覆蓋于受損胃黏膜,防止胃酸侵蝕。因而這類藥物服用前后半小時不要喝水以防破壞保護膜;外周鎮咳藥,如復方甘草合劑,作用于呼吸道粘膜,服用后馬上進水會降低藥效。
茶水、咖啡、可樂、豆漿、牛奶等飲料含有多種化學成分,如用這些飲料服藥會和藥物中某些成分發生作用,產生不良影響。除非有特殊要求,否則最好用溫白開水服藥。
為防止藥物過量而引起中毒或發生不良反應,在發生漏服藥物時不可在下次服藥是盲目不服;對毒副作用大,或藥品說明書已表明漏服后不得補服的藥物,不應補服;若發現漏服藥物的時間在該藥物用藥間隔時間一半以內(間隔時間為 4~6小時),可照常量補服,再在正常間隔時間服藥;若發現漏服藥物超出該藥的服藥間隔一半以外,不得補服,只需在正常間隔時間服藥。當然,最好在漏服發生時,咨詢醫生或藥師。
不可嚼碎服用的藥物有:①腸溶片(阿司匹林、胰酶片、吲哚美辛、奧美拉唑、胸腺肽和雙氯芬酸鈉腸溶片等),這類藥物包裹腸溶衣,防止胃酸破壞或引起胃部刺激,服用時不可壓碎、掰開或咀嚼;②緩釋、控釋片(硝苯地平、非諾貝特、美托洛爾、氨茶堿、嗎啡、鹽酸曲馬朵等,甲硝唑、格列吡嗪、氯化鉀緩釋、控釋片等),此類藥片有控釋膜或控釋骨架,若分割或嚼碎藥物迅速釋放,無法起速效長效或控釋緩釋作用,甚至造成藥物中毒;③膠囊和糖衣片,最好整粒(片)吞服,因為一般藥物裝膠囊或包衣后可降低對消化道刺激,或減輕藥物的苦味;④普通藥片為避免其在空氣中分解氧化影響藥效,如壓碎需頓服。
需要嚼碎服的藥物有:鈣制劑(鈣爾奇、葡萄糖酸鈣等)嚼碎服用可增加吸收率;②抗過敏藥色羥丙鈉片,口服吸收差,需飯前半小時嚼碎服用;③抗潰瘍藥(硫糖鋁、鋁碳酸鎂、胃舒平等),需胃疼發作或飯前嚼碎服用;④助消化藥(干酵母),如不嚼碎在胃內外部吸水膨脹形成黏性膜,干擾藥效發揮;⑤果導片咀嚼后服用排便效果更顯著;⑥喘息定、治喘靈片在控制哮喘急性發作時,應嚼碎含于舌下,以達速效。
服藥姿勢正確與否與藥物吸收關系很大。多數口服藥應坐著或站著服用,方便藥物懸浮在水中,利于吞咽。切不可躺著服藥,服藥后也不要立即仰臥,活動二三十分鐘才可躺下,否則藥物易滯留食管而損傷黏膜并延緩藥效發揮。但是治療胃后壁潰瘍的藥物服用后應該仰臥,使藥物在潰瘍部位更好地發揮作用。
除特殊要求外,藥物的服用時間大致有清晨空腹、飯前、飯中、飯后、睡前等。
需清晨空腹服用的藥物有腎上腺皮質激素,此類激素分泌高峰在清晨7~8時服用,為避免腎上腺皮質功能不全的副作用,防止藥品反射性抑制激素的分泌,腎上腺皮質激素類藥物應清晨服用;降壓藥,人體血壓高峰在早晨和下午各 1次,長效降壓藥(1次/日)宜清晨 7時左右服。(2次/日)宜在下午 4時再補充 1次;抗抑郁藥,抑郁癥狀晨重晚輕,清晨服藥可有效抗抑郁;驅蟲藥清晨服用,使藥物迅速并高濃度進入腸道,有效和蟲體接觸,減少人體吸收;鹽類瀉藥晨服可迅速在腸道發揮作用;晨服利尿藥,可避免夜尿過多現象。
需餐前(餐前 30~60分鐘)服用的藥物止瀉藥餐前服,可迅速通過胃進入小腸發揮收斂、止瀉的藥效。藥用炭餐前服,胃內食物少,便于藥物吸附胃腸道有害物和氣體;胃黏膜保護藥餐前服,可有效附著于胃壁,形成保護膜;苦味藥餐前服(約 10分鐘),增加食欲和胃液分泌;促胃動力藥餐前服,有效增加胃蠕動,并使食物向下排空;降血糖藥(如格列本脲)餐前服,血漿濃度達峰時間早于餐中服用,療效更高;利膽藥、胃腸解痙藥、止吐藥、抗酸藥餐前服,發揮作用快。
需餐中服用的藥物:助消化藥餐中服,防止胃酸破壞,利于發揮藥效;降糖藥(如二甲雙胍、伏格波糖、阿卡波糖等)餐中服,降低不良反應和對胃腸道的刺激;抗真菌藥(如灰黃霉素)餐中服,食物脂肪利于藥物的人體吸收;非甾體抗炎藥(舒林酸)餐中服,食物可使鎮痛作用更持久。吡羅昔康、奧沙昔嗪等餐中服,食物的存在可減少胃黏膜出血;治療膽結石和膽囊炎藥(熊去氧膽酸)餐中服,可減少膽固醇和膽汁的分泌,使結石中膽固醇溶解;減肥藥餐中服,可降低脂肪吸收;抗結核藥餐時服,減少對胃腸刺激。
需餐后(餐后15~30分鐘)服用的藥物:大部分藥品可在餐后服,必須餐后服的有刺激性藥物以減少胃腸刺激,包括阿司匹林、對乙酰氨基酚、布洛芬、保泰松、吲哚美辛、鹽酸奎寧、硫酸亞鐵、多西環素、黃連素、金屬鹵化物、呋喃丙胺、亞砷酸鉀溶液、醋酸鉀等;維生素,如維生素 B1、B2。餐后服利于吸收。
需睡前服用的藥物:催眠藥睡前服,服后便于入睡;平喘藥睡前服用止喘效果好;降血脂藥睡前服,肝臟合成脂肪的峰期多在夜間,有助于提高療效;抗過敏藥睡前服安全并有助睡眠;緩瀉藥,如酚酞、比沙可啶、液狀石蠟,服后于次日晨起瀉下;H2受體拮抗劑睡前服,減少夜間胃酸分泌,利于對抗消化性潰瘍急性期或病理性高分泌狀態;鈣劑清晨和睡前服可避免食物影響鈣吸收,效果更佳。
為保證藥物療效,減少或規避不良反應,必須采用正確服藥間隔。一日三次并非指早、中、晚三餐用餐時服藥,這樣會使藥物吸收過程集中在白天,白天藥物濃度高于夜間,不良反應也隨之增加,而夜間藥物濃度過低,影響藥效。科學的服藥間隔是以一天24小時除以服藥次數,即間隔8小時服藥一次;同理,一日兩次即間隔12小時服藥一次。但是降糖藥的服用例外,血糖的高低與進食有關,降糖藥服用需要按照進餐時間進行。
綜上所述,為了安全、有效使用藥物,人們須從本質上認識藥品,既不恐懼,也不麻痹,不僅要熟悉藥物的作用用途、不良反應,更要認真讀懂藥品的說明書,掌握藥物的正確使用方法,時刻保持高度警惕,細微觀察,規避和減少藥品對人類的危害。
[1]郭賀玲.淺談口服藥物的用藥指導[J].中國保健營養2014.5(上).
[2]陳國輝.掌握服藥知識,保障合理用藥[J].海峽藥學2008,2.
[3]梁東升,鄭良亮.常用口服藥物給藥時間及服用方法[J].實用醫藥雜志2011.
[4]章春曉,高毅,郁小紅.口服藥的口服方法及給藥時間[J].中國療養醫學2011.
[5]張麗輝,李光,張華生,李澤宜.門診用藥咨詢調查分析[J].安徽醫藥2004.
[6]李曉天,趙永星.生物藥劑學與藥物動力學[M].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6.
[7]陳新謙,金有豫,湯光.新編藥物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
[8]孔金麗,唐亞芳,宋偉明.對 281份口服藥品說明書中服用時間的調查分析[J].中華現代中西醫雜志2007,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