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瑞民
近些年來,經濟發展資源的大量消耗,對生態造成了巨大的壓力,生態問題已經成為我國社會的突出矛盾。林業是我國十分重要的農業支柱產業,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事業中有著不可忽視的基礎性作用。因此,為滿足我國建設生態文明戰略的要求,就需要從生態建設角度出發來探討我國林業發展的新方向。
隨著可持續發展戰略在我國的推廣,各行各業的發展方向也都發生了一定的改變,逐漸朝著生態化的方向發展。近些年來,我國的林業建設取得了較快的發展,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發展,為了適應時代的變化與發展,我國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主流,生態文明建設深入人心。
我國的森林資源大多都分布在山區,這些區域的經濟發展較為落后,人們的文化水平也較低,法制觀念也較為淡薄。為了生計及經濟利益,山區的村民,僅能夠利用砍伐樹木賺取短期的利益,沒有考慮或根本不考慮森林資源的長遠發展。由于林區資源的極度缺乏,人們的生活水平得不到較好的保障,這就促使山區農民為了經濟利益,更加毫無節制地砍伐森林,長期以來已經造成我國森林資源的破壞,同時使生態環境遭受破壞。
近年來,退耕還林、封山育林等林業生態工程建設者多為農民、養殖戶等中低收入人群,他們的資金有限,國家財政雖然對于林業生態工程建設給予了一定數額的補貼,但是實際落實到林業專業戶的數額有限,難以支撐林業生態建設的巨大開支和資金流通需求。資金不足導致地區林業生態工程發展缺乏動力,各項基礎設施建設落后,不利于林業生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市場資本的進入渠道沒有搞活,致使不少社會資本在林業生態和林業經濟的結合點外徘徊,第一輪林業經濟收益不能快速良性地循環投入到第二輪生態林業經濟建設中,沒有達到以林養林的目的。
森林對于空氣凈化、節能減排等方面都有著重要的作用,我國自然生態系統十分脆弱,增加了生態建設的難度。且我國森林資源總量不足且分布不均,分布結構不合理,森林的整體質量不高。第7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顯示,我國森林覆蓋率僅為20.36%,全國成熟林面積279333km2,全國森林生態功能等級好的僅占11.31%。
森林保護,不但工作量很大,而且內容也非常繁雜,這就給管理工作造成了較大的阻礙。森林資源的保護工作一般分為以下幾點:第一,監測林木生長狀況;第二,對林木采伐進行嚴格的監督管理;第三,對木材加工運輸過程進行嚴格的控制;第四,保護森林內的野生動植物資源。但是許多自然保護區或者林場,由于經費的缺乏,導致林場工作人員極度缺乏,專業技術人員更少,沒有對林木的生長情況進行記錄,也沒有定期對林區進行巡視,對林木的采伐進行監督,結果就直接導致了森林資源遭到了非法砍伐,同時也使森林經營單位蒙受了較大的經濟損失。
為建設健康的森林體系,就需要從加快荒山綠色入手,通過提高植被覆蓋率來促進森林體系的完善。還需要從城鄉綠化角度入手。當前,由于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面積的擴大使得城市綠色面積不斷減少,而為保證森林體系的健康持續發展,城鄉綠化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補充。
從我國的森林資源分布情況看,森林資源主要分布于山區,這些區域的經濟發展速度相對緩慢,因此,人們要不斷提升法制觀念和意識,尤其是環保意識。同時,在諸多行業發展加大了對森林資源的開發力度的背景下,在發展林業過程中,一定要從長遠角度出發,不能只為了短期的利益,濫砍濫伐,避免對我國的森林資源和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從而促進我國的林業的發展。與此同時,提升環保意識可以促進森林保護工作的落實。由于我國的森林面積比較大,所以森林保護工作量大,工作的內容也極其繁瑣,因而增加了管理工作開展的難度。在這種情況下,就更加要進一步落實森林保護工作。在實際對森林資源進行保護過程中,需要對林木的生長狀況加以監測,對森林內的野生動植物資源予以保護。同時,強化對林木采伐的監督與管理等,避免森林資源被過度砍伐的情況發生。從根本上促進林業的可持續發展,這也有利于生態文明的建設。
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速度正在逐漸加快,其結果必然導致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發生,從而使得人們日益認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并且采取各種措施來解決因為經濟發展而給環境帶來的巨大壓力。在生態林業發展中,要重視生態環境建設,要采取相應的技術措施,對生態環境進行有效保護,使環境污染現象、水土流失局面得到有效控制和解決,這樣就能夠更好地為經濟發展服務,達到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有機結合。
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具有較大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其發展意義重大。而林業生態工程建設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如何解決好生態與經濟的關系。俗語說,靠山吃山。以前山被吃光了,現在要樹立起“不靠山也能吃山”的觀念,不單“能吃”而且要“越吃山越茂,越吃樹越旺”。國家財政加大對于林業生態工程建設的支持力度,確保林業生態經濟穩定發展,引領林業生態經濟發展的方向是必要的。加強林業基礎設施建設,進行林場危舊房改造,建設林業監測站、林木良種繁育基地、基層林業工作站、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加大林業生態補償力度等。讓大部分有能力有意愿“不靠山也能吃山”的社會力量活躍起來,激活這部分社會資金的踴躍投入,實現林業生態經濟建設的共建共享才是最大的動力發動機。
3綜上所述,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逐漸對實體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前,在發展林業期間,正處于轉折期,通過實施多元化調整,進而有利于新林業的發展,在對新林業發展戰略加以構想時,需要將生態建設作為主體,繼而加快生態建設的進程,并且提高經濟的發展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