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 萍
明水縣地處松嫩平原,森林資源少,生態系統整體功能脆弱。東部丘陵區水土流失嚴重,西部草原大面積土壤鹽堿化,干旱、霜凍、風沙、冰雹等自然災害頻繁。嚴重制約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使我縣長期處于貧窮落后的境地,對生存和發展構成嚴峻挑戰。建設三北工程不僅對改善我縣生態環境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而且對促進我國國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戰略意義。
明水縣位于黑龍江省中南部,屬綏化市轄區。地理座標:東經125°19'34"—126°26'20"; 北 緯 47°1'14"—47°2'25",東以通肯河為界與海倫相望,西與大慶市林甸縣相連,北接齊齊哈爾市拜泉、依安縣,南與綏化市青崗縣毗鄰。東西長86公里,南北寬31.5公里。全縣無大河流,松花江水系呼蘭河流域通肯河段與海倫為界。
明水縣東部是小興安嶺余脈之克拜丘陵地帶,西部屬松嫩平原,全縣海拔平均249.2米,地勢是中部高,東西兩側漸低,
屬于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交替明縣,年平均氣溫2.0℃,≥10℃年平均積溫2511.2℃,年降雨量為476.9mm,平均無霜期124天,年平均日照時數達到2824小時,全縣土壤中東部以黑土為主,西部及中部的一少部分為黑鈣土,西部草原為草甸土、碳酸鹽土,通肯河西岸為沼澤土、沙土,全縣植被主要以人工林及草原植物群落為主,全縣幅員面積346萬畝,有耕地163萬畝,草原70萬畝,林地54萬畝。
全縣總人口34萬人,截止2017年預計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可實現66.4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9.7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實現2.16億元,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72元、9056元。
明水縣三北防護林工程自1978年開展以來歷時40年,工程建設造林保存面積136.83萬畝,其中:一期工程從1978年到1985年結束,共造林43.2萬畝;二期工程從1986年開始到1995年結束,共造林33.9萬畝;三期工程從1996年開始到2000結束,共造林30.2萬畝;四期工程從2001年開始到2010年結束,共造林20.9萬畝;五期工程從2011年開始到2020年結束,截止到2017年末,共造林8.63萬畝,現有林面積相當于三北工程建設初期的1.5倍,活立木總蓄積相當于三北建設初期的3倍。
歷年封山育林任務完成情況
明水縣封山育林工程自2004年開始建設,已完成建設任務12.66萬畝。其中退耕封育2004年1.5萬畝,2005年2萬畝,2008年0.4萬畝,三北封育2009年 1萬畝,2010年 1萬畝,2011年1萬畝,2012年1萬畝,2013年2萬畝,2014年1.5萬畝,2015年0.5萬畝,2016年0.3萬畝,2017年0.46萬畝。
三北工程實施后我縣森林面積和蓄積有了較大提高,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環境有了進一步改善。水土流失得到了治理,農田防護林保護耕地面積達到了90%,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草原覆蓋度由封山禁牧前的35%提高到60%,單位面積草原產草量增加了3~5倍,占全縣面積58%的草原得到了有效的休養生息,生態建設成果得到了有效鞏固。
通過“三北”工程的實施,加大了對優勢林產業的扶持力度,促進了我縣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全縣林木種苗總面積達到1726畝,年產苗木517萬多株,總產值2000多萬元。木材加工企業50多家,可創產值1億多元。
通過三北工程的實施,全縣農業總產值增加到現在的291164萬元,林業總產值增加到現在的244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到現在的9056元,使我縣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隨著三北防護林工程的實施,防護林“體系”概念的被提出,極大地豐富了防護林的內涵,把多林種、多樹種、喬灌草、造封飛、農林牧、土水林等綜合因子納入防護林建設,使其由單一林種建設變成了系統工程,為建立豐富多樣的生態系統拓展了發展思路和空間。分類指導、分區突破,突出重點、整體推進,因地制宜、綜合治理,先易后難、先急后緩、由近及遠的建設原則,使三北工程建設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全面展開,有效地提高了國家投資的使用效果和工程建設的治理成效;創造、總結、推廣的以“按規劃設計,按設計施工,對施工檢查驗收,按驗收結果兌現獎懲”為主要內容的工程造林和以“招標制”“合同制”“監理制”“報賬制”為主要內容的項目管理把三北工程建設的管理納入了科學規范的軌道。
其主要原因是國家造林補助標準較低,重點林業工程往往只安排造林經費,造林后未成林造林地的管護經費不能及時到位,致使“有錢造林,沒錢管護”,許多地方存在著“重造輕管”現象。
我縣整體經濟社會發展較為落后,林業科技發展水平不高,一些基礎性的研究長期空白,部分成熟適用技術因為資金投入、技術推廣人員少等原因不能得到廣泛推廣,從而造成林業生產中的科技含量低,造林成活率、保存率、轉化率不高。
我縣林業工程管理仍處于較低層次,在工程建設質量監控、森林資源的數字化管理等方面有待進一步提高,距林業工程的科學管理還有一定差距。對造林質量責任追究制在落實當中有不到位現象,不能完全做到“樹有人栽,林有人管,責有人擔”。在資金管理方面還不規范。
與林業發達縣市比,我縣林業產業起步較晚,產業發展層次較低,林產品市場競爭能力弱。林產品基地、龍頭企業規模小,帶動力不強;產品研發與市場培育相對滯后,林業產業化水平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