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品田
20世紀80年代,在大眾的價值判斷中,手工藝是最不受人待見的土氣和落后的代表,人們崇尚的是工業產品以及體現其形態特征的現代感。那時我正在研究學院形態的陶藝、漆藝、金工及木作創作,真切地感受到了手工藝不被藝術家與大眾認可,以致孤立無援、岌岌可危的困境。
進入新世紀以來,手工藝逐漸抬頭。隨著現代化進程的推進,更加典型充分的工業文明環境反而讓人們轉身體會與思考植根于心底的中國傳統文化,并日益深切地感受到文化記憶機制在心理層面的作用。與此同時,國家有意識地通過一系列措施推動對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這一切,都在逐漸地喚起大眾對手工藝的興趣,而人們也在久違的手工藝上獲得了一種煥然一新又切情合心的感覺。
改革開放的40年來,手工藝的時運經歷了從備受冷落到成為大眾時尚的巨大轉變,這讓人無比欣慰。今天,人們看待手工藝,已不只是把它看作一種物質生產力,一種創造物質財富的手段,而是更多地把它和一種雅致的生活方式,或是一種更能彰顯自我個性的生活狀態聯系起來。這顯示了人們對手工藝價值更深刻的認識。
手工藝是富含自我體驗價值的實踐形態。在生活水平較高、生活節奏較快的大城市也已出現專注手工藝體驗的新業態,也許目前還不夠成熟不夠普遍,但隨著對現代工業文明體驗與認識程度的提高,它在未來體驗型經濟中的占比一定會大幅度提升以致呈現蓬勃發展之勢。我相信,隨著現代科技、工業生產力,尤其是人工智能對人的勞動替代程度的加深,這種體驗型經濟會逆勢生長。
工業生產方式的最高目標和最終結果是無人工廠。試想一下,當機器完全取代了人的勞動,人該做什么?恩格斯說過一句話:“勞動創造了人本身?!比绻粍趧恿?,人本身在哪兒?人類文明的歷史是勞動實踐的歷史。在勞動實踐過程中,人類造就并顯示自身的存在、自身的價值,個體自我的思想情感也投注到這個世界,使之成為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的存在。人的本性是實踐性的,這種實踐性本性需要靠持續的實踐來保持。人要繼續成為這種本性的人,就必須繼續勞動?,F在機器或人工智能還沒有完全把人從勞動領域中清除出去,所以問題還沒有表現出它的嚴峻性。一旦人類勞動被徹底剝奪,這個世界就必然要面對恩格斯命題中所指涉的人性本質問題。如果“勞動創造了人本身”的命題在未來依然顛撲不破,那么人類就必須重新動手,用可以自主的手工之力去造就自我。走向未來,也許唯有訴諸手工的勞動方式可證明人本身的存在,也只有手工勞動能夠讓人類永遠保持“先于”智能機器人的“原創”境地。手工的“原創”之力,得之于“工具在手”“功力在身”。這也就是手工將立于不敗之地的資本和底蘊。
將來,勞作特別是直接體現人的創造性的手工作業會發生深刻的價值轉變。屆時人們將不再僅僅為制作一件物品而從事勞作,而是為了要在某種勞作的過程中,切實獲取操作(操縱)性、制作(創造)性體驗。伴隨這種強調體驗性的實踐過程,同時會產生個體自我的作用力、情感和人性融入世界現實的價值。因為這樣的原因,體驗性實踐的結果也會作為“作品”或“產品”而備受珍重,它將成為未來人們證明自己人生在世、證明自己在這個世界上不失其存在性的唯一依據。
將來,在體驗性的實踐中,通過手工操作(操縱)、制作(創造)所傳遞的人情、人性因素,或者說體現作者獨一無二存在性的“手印”,會使得作為“作品”或“產品”的體驗性實踐結果也發生深刻的價值轉變。屆時人們將不再僅僅以之為具有某種一般傳統功能包括作為審美對象的物品,而是根本地以之為“人格證明”,成為向世界宣示和展現個體自我存在性的存在。
手工藝價值的根本,在于手工本身。所以未來的相關實踐形態務必守住手工的純粹性,這種純粹性的價值會隨科技發展程度的提高而與日俱增。我們倡導手工藝,不是出于懷舊的情懷,而是基于學理認識、基于歷史發展規律的前瞻判斷。今天,用手工藝去逆反和抗拒現代生產力的奔涌大潮是徒勞的,我們所應該做的或者將來持續要做的,就是憑借手工實踐從互補與調節角度來把握自我的當下存在性。這種存在性或許可以用商品方式折算為經濟價值,抑或用任何別的方式看待成任何別的價值,但這些價值都無關其根本,其根本的價值在于手工對人的實踐性本性的證明和實現。這是手工藝超越現實、超越時代的永恒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