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系主任、副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華手工》這次開辰的大樣本數據問卷調查,與我們針對新生代傳承人展開的深度調研和個案研究,在調查結果上是吻合的,也比較符合我們的理論預期。
第一,從手工藝經營者目前向市場提供的產品類型來看,收藏、觀賞品的比例為17.05%,遠低于延伸到衣食住行各生活領域的實用品,這說明手工藝有從“工藝美術品”回歸日常生活的強烈趨勢。從消費者購買意愿來看,精雕細琢的工藝美術裝飾品僅占4.26%,供需兩側的不對等,說明手工藝還應進一步向生活日用方向發展。
在計劃經濟時期,工藝美術品以外交為導向,比較有顯示度的種類是仿古風格的擺件'也稱特種工藝美術品。當時的中國還處在溫飽階段,生活必需品主要由價格低廉的機制品滿足(在經濟恢復期和某些特殊時期,手工生產曾為解決生活物資短缺發揮過作用,但大的趨勢是向機械化、工業化生產發展)。
改革開放以后,開始評審工藝美術大師。隨著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大師作品成為了收藏、投資的重要對象。這類作品體量大、材料貴、工時長、價格高,多數不具備實用功能。新世紀以來,隨著總體上實現小康,人民對美好生活需求的不斷增長,個性化、有溫度的手工制品進入了日常消費領域。人們購買手工藝品,并不僅僅是為了保值升值,也不僅僅是為了送禮,而是自己使風從統計數據來看,在消費者購買手工藝品所看重的方面中,是否有收藏價值和升值空間僅占6.20%,遠遠低于其他選項。這種深層次的消費者需求變化,倒逼傳統工藝行業轉型升級。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供給側的調整已經開始,但仍有待深化。
第二,從手工藝的價值實現方面來看,手工藝,特別是傳統工藝價值實現的方式,將不再局限于原來意義上的工藝品,而開始向多樣化的產品和服務類型發展。從以上有關產品類型的統計可以看出,手工體驗館、DIY材料包、親子項目已成為一個重要的產品類型。
從供給側來看,體驗類產品占經營者全部產品類型的14.12%。從消費者愿意消費的產品類型來看,其比例占10.58%:從消費者感興趣的手工藝體驗項目來看,目前已出現了細分,不同工藝類型均有一定的粉絲群:從消費者愿意為手工體驗消費的單價來看,占比最高的是101-300元,遠遠超出了一張電影票的價格由此釋放出消費側提質升級的強烈信號。
有市場前景,自然就會受投資者關注。從投資者意愿來看,對線下手工藝體驗實體店的投資意向占28.57%,已與高端、限量藏品持平。投資者對網絡教學平臺的投資意愿達到了14.29%,如果加上這一項,可以說,投資者對文化體驗產品與項目的興趣已超出了具有保值升值功能的工藝美術品。
除了手工體驗課,手工藝,特別是傳統工藝實現自身價值的方式,還有更多樣化的形式和更廣闊的空間。在我們針對傳統工藝振興所做的課題研究中,傳統工藝的價值被分為有形的產品價值和無形的文化價值兩部分,后者也被我們稱為傳統工藝的衍生價值,也就是將傳統工藝作為一種活態文化資源引入到其他行業時產生的二次價值。在此意義上,手工體驗課的價值,實質上是傳統工藝嫁接到文化旅游、藝術教育產業時產生的價值衍生。
傳統工藝曾經創造過出口外銷的經濟輝煌。然而,據2008年統計,傳統工藝生產總值已不到國民經濟總產值的0.01%1。恰好是在傳統工藝的產品價值占比降至歷史低谷的階段上,傳統工藝背后的無形文化價值開始凸顯。在新時代,人們傾向于在文化而不是在輕工業框架下看待傳統工藝。事實上,在文化、經濟大融合的時代格局中亟待引入傳統工藝等活態文化資源的行業領域數不勝數,如地產、建筑、家居、服裝、旅游、教育等。
如令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現代行業認識到傳統工藝的價值。中國建筑材料工業規劃研究院已連續2年舉辦全國磚雕藝術大賽,他們意識到了千城一面的弊端,計劃將傳統建筑裝飾技藝引入現代建材市場。東陽是知名的建筑之鄉,全國各地的高樓大廈不少出自東陽建筑施工隊之手。如今,一度被人遺忘的傳統建筑營造技藝重新得到重視,在文化和旅游部主導下設立了傳統工藝工作站,致力于恢復和振興傳統民居營造技藝。
在服裝行業,最初是國外大牌關注非遺資源的利用。近十年來,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本土品牌開始關注傳統工藝與天然材料,尤其是少數民族地區的織繡印染。也有一些傳統工藝企業開始尋求跨界合作,如夢想打造中國本土奢侈品牌的蜀江錦院,將藍染與時尚設計結合的豐同裕染坊等,就我們所見,傳統工藝行業內的“1+1”協同創新,以及跨行業的品牌合作,將成為傳統工藝行業未來發展的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