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手工&手藝網 編輯
在華夏文明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國傳統手藝如繁星點點,有序地展現著各時期、各地域的文化輝煌和手工藝精神。自新石器彩陶開始,商周、秦漢、隋唐、宋元、明清等歷朝歷代手藝品的種類、材料、工藝,無一不是所屬時代生產方式與文化形態的產物,它所代表的是當時社會文化的主流與時尚,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作為媒體從業者,我們總是在與不同的“守藝人”相遇。其中不乏名聲斐然的非遺傳承人、引領行業風向的工藝美術大師。但更多的,是默默無聞卻以手藝為生的“小人物”。新時代喧囂而至,老房子在轟隆隆地與我們告別,他們身上又在發生著怎樣的改變呢?
手藝人,作為技藝的承載者與傳承者,在外人眼中仿佛處于半隱居的狀態,以小作坊或家庭制作的模式發展,較少受到外界關注。而從這幾年我和同事們接觸到的情況來看,手藝對于手藝人來說,除了是謀生的手段外,更多的是一種情感寄托。
隨著新的生產方式和設計方法的出現,人們的生活方式與審美標準也在發生變化。電腦刺繡代替了手工刺繡、化學染料代替了植物染料,機械制造逐漸替代著手工制作,廉價且產量巨大的工業產品迅速占據市場的主導地位。手藝行業的生產規模和商業收益日益衰減,不少手藝人被迫放棄手藝另謀生計。而那些堅守下來的人,又面臨著新的考驗。
首先是收益。調查報告顯示,近3成的手藝人年均收入在3萬元以下。手工藝產品售價低、產品銷量少是造成此現象的主要原因。每一件手藝作品背后都凝結著一項或多項技藝。當物品的使用需求減少,其市場價格自然也會降低。再加上作品制作周期較長,短期內無法批量生產,更談不上量的積累。
增加收益,可從提高手工藝品價值入手。細看歷史,手藝是伴隨傳統文化而生的,它承載著人們的生產方式和勞作習慣。提高手工藝品的價值,在于賦予它更多的生活可能。比如增加產品的實用性與功能性,使其融入現代生活,擴大市場需求。同時與當代設計相結合,提升其藝術價值,創造出符合現代審美的手工藝產品,迎合市場,解決手藝人溫飽問題。
其次是銷售渠道。正如報告里所說,缺乏“營銷渠道”成了令手藝人最頭疼的事情。雖說酒香不怕巷子深,但消費者本身對于手藝的認知水平較低。日新月異的互聯網更是帶來了數不勝數的新產品。此時,想讓作品有銷路,手藝人必須學會包裝和推銷自己的作品。
隨著社交媒體的廣泛普及,微信公眾號和朋友圈成為了大多數手藝人首選的銷售渠道。他們通過寫文章、曬作品的方式進行展示、銷售。微信用戶之間的強聯系,讓手藝人獲得良好的銷售轉化。但也因為微信存在的封閉性,手藝人逐漸意識到僅依靠單一的渠道并非良好的出路。他們開始參加展會、市集、實體店等線下形式的銷售,更直接地面對市場。通過與消費者的交流,手藝人們能去挖掘消費者更多的需求。另一方面,消費者也通過真正懂手藝的人了解到產品背后的價值,從而愿意為手藝埋單。手工藝產品的營銷,應在于找準自身工藝定位,針對目標人群進行深入研究,發現并滿足他們的需求,從而有利于產品的長久發展。
此外近年來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手藝的存在方式也變得更加多樣。有的將產品打造成品牌,進行市場化運營:有的開設各類手工體驗課程,引導大眾參與:有的與文旅、商業等項目結合進行產品銷售,還有的僅僅將手藝作為興趣愛好,以此來裝點生活。對于后者的業余愛好者來說,手藝擺脫了經濟屬性,有了更純粹的意義。它變成了一種新興的生活方式,變成了人們提升自我修養的手段,變成了人們對追求美好生活的表達。
當有一天整個社會都不再刻意強調手藝的時候,那便是手藝真正融入生活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