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灘
世界的原色是紅黃藍三種,肉眼可見,也可交叉,變成更精彩的顏色,而每個人的內心是沒有顏色的,大多數時候,它都呈現一種空洞又厭世的狀態,卻又是最具魅力的部分。今天,給大家推薦三部基調比較低沉的作品,更適合陰晴不定的初夏哦~

推薦指數:★★★★
推薦理由:喜歡上一個人,就會愛屋及烏地對待他身邊的一個細微末節,欣賞一個作者,就會想要看完他的所有作品。
在川端康成的這本《陣雨中的車站》短篇選集當中,我們可以看見他自幼年時筆下就自有的一種端莊自持。如開篇的《拾骨》、《少男少女和板車》以及最長的一篇《陣雨中的車站》。
難以想象《拾骨》是川端康成18歲時候寫出來的作品,文字流暢又平和,內容卻很深刻。《拾骨》這一篇講述了川端康成祖父離世時他去給祖父拾骨的故事。似乎每一個人在真正面臨著巨大的悲痛或 離失的時候是無法將它表現在臉上或行為上的,你只知道他離去了,你似乎正與某一個人或這世界做著最后的告別,但你茫茫然不知所措,只剩控制不住的眼淚和壓制不了的空洞感在提醒你當前的事實。
每一個人物的情緒都是刻意收斂著的,但川端康成又將這些情緒所暗藏著的小動作、小細節描寫得清晰、自然,于是書中人物就自囿于當下環境中各自扭捏著,卻讓看故事的人猶如心里壓了塊巨石,想獨自沖進故事里,撕開所有人的真相,沖每一個迷蒙、不自知的人大叫,似乎這樣就可以緩解故事中壓抑著的人們帶來的悲涼和不確定。

推薦指數:★★★★☆
推薦理由:在美國南方有這樣一句俗語:殺死知更鳥是一種罪惡。因為知更鳥不僅高唱動人的歌曲,它還不做任何傷害他人的事情,不破壞花草,不毀壞谷倉,只是為了愉悅聽眾而盡情歌唱。所以打死這樣無害的生靈就是一種罪惡,一種毫無意義的殘殺。
這部電影是根據同名小說《殺死一只知更鳥》改編而成,是格里高利派克電影生涯中最具代表的作品之一。
因此該影片借知更鳥的典故演繹了一場面對不同種族和公平、善良的捍衛。影片借由一位8歲小女孩之眼,展示了眾人口中的“惡徒”“鬼怪”“強奸犯”從孩童眼中的可怕怪物到真誠、友愛、善良的轉變。
不論是60年代的美國,還是在當今社會,被偏見和不公平對待生活在孤僻角落的人仍舊不罕見。例如在影片中因為性格孤僻就被冠上‘怪物’‘吃小孩’等惡名的鄰居,其實是一位對小孩非常有愛心的也很善良的怪叔叔,在影片的最后諷刺地從大家平日所稱頌的“好人”手下救出了撞破壞人秘密的女主角;例如被控告強奸的黑人,僅僅因為膚色的原因,就要被迫背上莫須有的罪名。
而在現實生活中又何嘗不是這樣呢?“我爸是李剛”事件經過媒體的變態宣傳,當初的真相已經變成了一個鮮為人知的“拼爹”事件,而震驚了許久的呼格案如果不是逝者家屬的不停上訪,誰又能還死者一個真相?
這部影片以知更鳥的典故,暗諷了當時社會的動蕩、人心的黑暗,同時又宣揚了人性的善和堅持。影片中一幕幕從孩子的角度上體現出的頑劣和調皮,正是人云亦云對社會和當事人產生的最深遠影響的反映,值得人深思。
推薦指數:★★★★
推薦理由:電影的開頭是一座看起來荒廢的古樓,藤蔓頹敗,粗糙的墻壁泛出歷史的痕跡,暴露了它的年齡。
歐洲屋內裝潢溫暖大方,他擦著锃亮的皮鞋,拿起行李箱,說∶我走了,你保重。而后開門而去,她看到沙發上留下的他的手套,泣不成聲。他出了小樓,腳步匆忙地繞過圍墻,四周喬木,落葉成堆。她最終起身,站在窗口,看他離開的背影沒入巷口。
畫面是冬天的樹葉,古舊的公寓,以及她的悲憫神情。
愛是蔚藍深海,憂郁著,深不見底。就像電影開頭一樣,是一片深得發出幽光的藍色海洋。電影本身與海洋無關,只是愛產生之后,這段感情讓人如同溺水,變得窒息和絕望,而海水的蔚藍不自覺讓人壓抑和憂傷。法國電影《愛》,讓人在細枝末節感受到溫暖和體貼,盡管影片中從沒有出現過一個關乎愛的字眼,然而從開頭到結尾的每一個片段,無一不是在詮釋——愛這個字。它讓人看到希望。
而《蔚藍深海》似乎從一開始就注定這是一個悲劇。一個家庭平淡但無愛的美麗少婦,一個熱愛夢想狂熱追尋的單身青年,但就是這樣一個悲劇,從鏡頭的緩慢移動中慢慢蘊氤出來,最后組成一個故事。
她愛上他很簡單,一個熱愛飛行勝過生命的青年才俊,熱愛自由,喜交朋友,恰逢二戰,給了他足夠的空間和理由,讓其散發出一種氣息,唯其所有。
戰爭帶給一個飛行員的巨大的滿足和夢想的實現,時而久之,他們只有在空中,在戰爭中才體會到的價值,在戰爭結束之后也跟著一起消逝了。他為爭取最后的夢想離開了幾個月,她就一個人在公寓踱步,棄平穩的家庭于不顧,在他們租住的古老公寓,吸煙、狂躁、酗酒,吃安眠藥睡了兩天后被房東救醒。

愛到這里,已經預示著結束了。就如同一切的矛盾,在一方的歇斯底里之下不可能回歸初始時的美好與平靜,不過,卻有一種撕裂的美感,哀艷得無可取代。
我相信,你會像我一樣,愛上蕾切爾·薇姿深邃的眼睛和暗色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