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肖鋒
何必胸懷什么天下?反正“天下”也不是你的
海航的王健走了,走得突然。坊間各種猜測,更多的是感嘆世事之無常、生命之脆弱。飯桌上同事說,還是活得簡單點好啊。可馬上又自嘲,沒準明天給個總裁當當,屁顛兒屁顛兒就去了。
我僅見過王老板幾次,他總是一副志得意滿、指揮若定的樣子,似乎海航兇狠的收購需要這份淡定。有人說海航并購足以進入教科書。能嗎?不能,因為沒幾人敢玩這兇險的游戲。
網上關于王健的報道很少,只流傳過他說的金句:猶太民族和中華民族是世界上兩大最聰明的民族,上帝為了公平,為了讓其他民族有競爭力,就罰猶太人永遠流浪,罰中國人不團結。
媒體通常對王健的標簽化描述是:海航二把手、資本高手、手法兇狠、常年吃素。一個人常年吃齋念佛,做起生意來卻眾橫捭闔、大刀闊斧,這形象似乎怎么也整合不起來,但我認為毫無違和感。60后70后算是被“油膩中年男”的稱謂毀了,其實盤串兒并不妨礙胸懷天下。
我要提出的命題是,60后70后是職場最優秀的一代嗎?
在職場上,60后70后基本算是一代人。總的來說,相比苦難50后和苦逼80后,他們算是比較幸運的,幾乎是什么也沒落下的一代:趕上高考,趕上分房,趕上下海,趕上上網,趕上泡妞。在官場、情場和職場上,他們是“現貨”,而80后90后只是“期貨”,前者是主板大藍籌,后者是創業板。
網傳:80后拒絕加班,90后拒絕上班;70后靠存款,80后靠負債,90后靠老爸;70后吃飯愿坐在老板身邊,80后不愿坐老板身邊,90后認為自己是老板。其實,根本不存在“個性張揚的一代”或是“垮掉的一代”,活兒上來了你就得干,不干走人。但在職場觀上,幾代人的確出現了差異。
智聯招聘調查顯示,80后90后自我認知的前幾位特點是:責任心強、學習能力強、工作扎實、思想獨立。而他們在企業HR眼里的特點標簽則是:不穩定、思想獨立、自律性差和自信。可見,用人單位與他們的自我認知形成了錯位。
尤其是90后,他們工作不再以賺錢為第一目的和唯一目的。某調查顯示,他們普遍看重的是發展前景,注重的是工作能否幫助自我成長,是否能實現自我價值,是否有假期,甚至,老板是否足夠有趣,單位的、WiFi是否夠強。很多90后表示,可以為了假期放棄高工資。與60、70后的“工作是為了生存”不同,更多的90后員工認為“工作是為了生活”——也有人因此認為,90后才是正常的—代。
說60后70后是職場最優秀的一代,是因為,他們既吃過匱乏封閉社會的苦,又受過改革開放的洗禮,所以鍛造了這代人能吃苦的精神和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懷。
曾經人們都有“解救天下三分之二受苦人”的情懷,這后來當然成為了笑話,但很多人還是落下了這毛病。比如馬云就說,淘寶要“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這情懷80后往后恐怕不會再有了,比如80后企業家李想認為做好生意就行了,80后胡瑋煒創辦摩拜則是為了“好玩”。當然,少一些天下情懷,多一些個人考量,也無妨。
看到一句有趣的話,80后是在60后剝削中成長起來的一代。以此類推,90后是在70后剝削中成長起來的一代。呵呵,只是反過來,“剝削者”還認為“被剝削者”不服管、不好帶、不成器呢。而且,有人認為,90后以后就沒有剝削的問題了,人口紅利沒了,勞動力再也不廉價了。至于誰才是職場最優秀一代?有的認為新生代才是最優秀的,長江后浪推前浪。
不過,所有的口水戰都是世代戰爭,新的世代要上位,舊的世代不想退,于是你來我往。
只是每頓吃二兩素、滿世界去收購的王健們不會再有了。你這么辛苦,何苦呢?反正“天下”也不是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