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卉

許多心理學研究早已證明:一個人早期的生活經歷,特別是原生家庭的生活經歷對一個人的性格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人的一生通常會有兩個家:一個是從小長大的家,有父母,也許還有兄弟姐妹;另一個是結婚后組建的家。我們把第一個家稱作原生家庭。
不同的家庭對事情的要求有不同的規則,因此在不同家庭環境下成長的孩子會形成不同的性格。臺灣作家許皓宜的作品《與父母和解》以獨特的視角解讀了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生活的影響,同時也列舉了12種類型的父母可能塑造出的16種人格特質的孩子,也讓我們明白要治愈“父母病”,首先要與父母和解,與自己的童年和解。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到底有多大?從遺傳學角度來講,父母的基因多多少少會影響我們的先天條件,比如顏值、身高等外在表象,外表不太完美的人可能會抱怨父母沒能給自己一個好外表,個頭矮小的人可能會埋怨父母沒能給自己一個高挑或魁梧的身材,先天有缺陷的人可能會認為父母把自己生下來就是給世界添亂……
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在不同原生家庭成長的人的差距也日益顯現出來,與此同時,人的虛榮心也像不斷匯聚的洪水,在與周圍環境的對比中噌噌往上漲。這時候我們可能又會想:為什么我的父母比不上別人的父母?為什么別人的孩子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而我還要一個人苦苦掙扎?如果我的父母可以呼風喚雨,是不是境況又會不一樣?
有的小孩拿自己的父母與別人的父母對比一番后這樣說:“我爸爸不夠體面,還是不要讓他出現了吧!”“我還是不要讓同學看到爸爸了。”“我媽媽不會打扮,同學會不會取笑我呢?”“他們會不會丟我的臉呢?”
而且,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我們會不自覺地把自己的不足推卸到父母身上,比如貧窮,我們可能會怪父母沒有為我們創造良好的物質條件。其實,根本的原因是我們在逃避現實和責任,父母只需要為我們的未成年階段負責,成年后,我們則要為自己負責,成年后的人生原本就掌握在自己手中,與父母無關。
與父母和解的過程就是我們學會接受社會和自我接受的過程,也是解決一切心理問題的第一步。若對原生家庭產生的問題毫無意識或感受模糊,童年的創傷就會指引我們不自覺地把麻煩帶進每一段生活的社會關系中,甚至延續到下一代身上,下一代又帶入下一代,由此陷入惡性循環中。
許皓宜在書中寫道:“父母是我們關系中的一根刺,和你記憶里的父母和解,是覺醒的第一步。”也就是說,雖然我們在生活中所表現出來的交際方式和行為習慣與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但是父母不能為我們安排好一切。
身為父母,不但擔負著養育子女的任務,還擔負著來自家庭、工作和社會各方面的壓力。特別是在上有老下有小的階段,他們的壓力是巨大的,情緒難免會有失控的時候,作為子女,我們要做的應當是想辦法緩解父母的壓力,努力讓自己變強大起來,而不是盲目抱怨,抱怨只能說明我們的心理還不太成熟。
當我們愿意承認和感受自己時,我們將變得更加強大、有力量,我們需要做的是扛起父母以外的、屬于自己的責任。
人生路漫漫,想要獲得幸福,就得從與父母和解開始,如果連生你養你的父母都不支持你,那么你的人生該是多么失敗和可悲,而且少了這層最貼心的親情做后盾,你也不能獲得長久的幸福,所以想要獲得幸福,先從與父母和解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