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冀莎 宋穎星
摘要 由于全球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方式變化,肥胖、糖脂代謝紊亂的發病率呈現急劇上升趨勢。21世紀以來,隨著現代醫學的交流與再認識,從發病源頭入手遏制代謝紊亂的形成被放在代謝類疾病防治的首位,探索中藥對脂代謝紊亂的影響。
關鍵詞 脂代謝;荷葉;中藥
脂質代謝紊亂是代謝類疾病中常見的一種血脂異常現象,臨床主要表現為肥胖(以腹式肥胖為主)、高脂血癥「甘油三酯(TG)升高、低高密度膽固醇(HDL-C)、血漿游離脂肪酸(FFA)水平升高」等。血脂含量高低受年齡、性別、脂質代謝功能、遺傳因素、精神活動和疾病等因素的影響而處于動態平衡。正常情況下,大部分血脂可由動脈內膜滲入動脈壁,再由動脈外膜的淋巴管排出,所以不至于沉積在動脈壁上。正常人空腹濃度值:甘油三酯20~110mg/100mL,膽固醇及其酯110~220mg/l00mL(其中膽固醇酯占70%~75%)。臨床上所稱的高脂血癥,主要是指膽固醇220~230mg/100mL,甘油三酯>130~150m~100mL的人群[1]。
大量流行病學研究表明,現代人不良生活方式使肥胖成為世界范圍內的流行性疾病,肥胖人群中高脂血癥的檢出率23%~40%,遠遠高于普通人群[2]。高熱量的飲食攝入導致機體將過剩的能量轉化為脂肪組織儲存在體內,從而導致肥胖狀態。脂肪組織能貯存能量,同時,也是一個內分泌器官,分泌許多脂肪細胞因子,如瘦素、抵抗素、TNF-α、IL-6等[3]。而機體為了緩解肥胖的發生,下丘腦一垂體一腎上腺軸和自主神經系統會被激活,使機體糖皮質激素水平升高,類固醇激素誘導前脂肪細胞分化,導致白色脂肪組織進一步生長,從而加劇肥胖的發生,在這一惡性循環中,兩者互相影響、互為因果。
肥胖人群常存在著脂質代謝紊亂,其干預以綜合性個性化治療為主,主要包括生活方式干預以及藥物干預[4-6]。現在臨床上常用的降脂西藥多為膽酸螯合劑等。但因其作用單一,有一定的不良反應,容易復發,且考慮我國目前的社會經濟狀況和醫療衛生投入以及傳統用藥觀念,藥物成本及西藥不良反應是影響其使用的主要障礙。種種因素促使越來越多的人將注意力放在天然藥物上,尤其是在傳統中草藥的研究上[7]。經濟有效、安全可靠的中醫藥成為近年來研究脂代謝紊亂、肥胖治療的熱點之一。
中醫學者認為糖脂代謝紊亂、肥胖等代謝類疾病的發生、發展受生活方式的影響,與飲食、情志、房勞、藥石所傷等不良生活方式有著密切聯系。其理論認為現代人不良生活方式,如膏粱厚味等,導致三焦功能失司,水液代謝失常,濁氣壅滯而生濕濁、痰濕;久坐少動又使氣機郁滯;憂思煩勞過度,可傷肝犯脾,致脾氣滯結,或脾氣內耗。并根據這一發病理論,提出了消膏轉濁、開郁清胃、健脾化濕、清熱通便、活血化瘀、消食化癥等一系列治則、治法。同時強調和研究了作為病理產物的“濁毒”“痰濕”“濕熱”“痰瘀”在其發病及并發癥中所起的重要作用[8-10]。
現代實驗室研究中常用的降低膽固醇為主的中藥有澤瀉、柴胡、荷葉等;降甘油三酯的中藥有黃芩、黃連、甘草等[11]。在所研究的中藥中能起到降脂作用的有效成分為皂苷類成分、生物堿類成分等。基本有抑制外源性脂質吸收、內源性脂質合成以及影響血脂的分布、轉運與排泄等[12]。中藥因為不良反應少,多靶點多路徑的特點,在降脂方面受到青睞,尤其在藥食同源,食療藥膳方面有必要深入研究。
設想選用藥食同源的中藥荷葉、玉米須等,通過動物實驗及相關藥效學藥理學分析,研究藥物中有效成分對肥胖小鼠脂質紊亂的調節作用及作用機制。探尋對現代社會因肥膏厚膩等原因造成的肥胖、脂質紊亂等相關代謝類疾病的日常保健方法。
荷葉為睡蓮科植物蓮的干燥葉,傳統醫學認為,荷葉具有清熱解暑、升發清陽、涼血止血之功效[13-15]。能產生降脂作用的成分主要為生物堿。玉米須是禾本科植物玉米的干燥花絲和柱頭。玉米須具有平肝利膽、利尿消腫作用[16],主要含有黃酮類、多糖類、甾醇類等活性成分。其降血脂的主要成分是黃酮類化合物[17-21]。
參考文獻
[1]張勇,尚德靜.李慶偉.遼寧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J]2004,27(2):201-204
[2]Cianflone K.Xia Z,Chen LY.Critical reviewof acylamm-stimulating protein physologyin humans and roclents[J].Biochim BiophysActa,2003.1609:127-143.
[3]Wisse BE.The inflammatory syndrome:therole of adioose tisslle cvtokines in metabolicdisorders linked to obesity[J].J Am SocNephrol.2004,15(11):2792-2800
[4]Mann S,Beedie C,Balducci S,et al.Changesin Insulin Sensitwity in Response toDifferent Modalities if Exercise:a review ofthe evidence[J].Diahetes Metah Res Rev,2013.15:2488.
[5]Cin H,Demeaux JL, Crelaud A,et al.Observation of the Lmg-term effects oflifestvle intervention during balneotherapyin metaholic syndrome[J].Therapie,2013:68(3):163-167.
[6]Uysal Y,Wolters B,Knop C,et al.Componentsof the metaholic svndrome are negativepredicors of weight loss in ohese,childrenwith lifestyle intervention[J].ClinNutr,2013,18:5261-5614.
[71李曼.王欣,李曉梅,等.中藥調節血脂研究現狀[J].醫學綜述,2010,16(2):1889-1892.
[18]馬伯艷,張福利.田旭升,等.從脾胃內傷、痰濕瘀熱論治代謝綜合征[J].中醫藥學報,2010,38(6):1.
[9]李步滿,吳深濤.糖尿病性脂代謝紊亂的中醫分型論治研究進展[J].第九次全國中醫糖尿病學術大會論文匯編.
[10]全小林,柳紅芳.糖尿病早期“六郁”病機探討[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30(7):449.
[11]王海峰,吳修富.中藥降脂作用探討[J].社區醫學雜志,2004,2(1):60-61.
[12]劉浩然,田育望.中藥降脂活性成分藥理作用研究概述[J].湖南中醫藥導報,2001.8(12):742-744.
[13]張明發,沈雅琴.薏苡仁的降糖降脂作用研究進展[J].中國執業藥師(合理用藥),2011,8(3):12-15.
[14]朱蘭成,李偉.荷葉總生物堿提取物對高血脂大鼠調節血脂作用研究[J].黑龍江醫藥,2010,23(3):363-364.
[15]胡榴燕.荷葉的功能成分提取測定及藥用研究進展[J].浙江中醫雜志,2006,41(11):678-679.
[16]張慧恩,許德平.玉米須黃酮類成分的研究[J].中藥材,2007,30(2):164-166.
[17]趙駿,高嵐,齊召朋.荷葉總生物堿及其鹽的提取和降脂作用的比較[J].中國·天津第四屆國際中醫學藥學術交流會議,2004,317-318.
[18]趙冕,劉傳水,尹天鵬等.滇產玉米須化學成分研究[J].化學研究與應用.2013,25(6):846-850.
[19]劉傳水,太志剛,李愛梅,等.云南產玉米須的化學成分研究[J].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2011,23(6):1041-1044.
[20]單喜臣,關宏,王金蘭,等.玉米須的化學成分研究[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28(6):33-34.
[21]陳耀章,馬琴國.等.玉米須降糖、降壓、降脂、保肝作用研究[J].中醫研究,2014,27(3):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