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妤


摘要 目的:探討呼吸功能鍛煉器在胸部手術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收治胸部手術患者120例,按照患者肺功能受損程度將其分為研究組和常規組。常規組按傳統的方法指導患者進行呼吸鍛煉,研究組按照新制定的呼吸功能鍛煉路徑加呼吸功能鍛煉器對患者進行循序漸進的呼吸功能鍛煉。結果: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常規組(P<0.05),研究組平均住院時間少于常規組(P<0.05)。結論:對患者使用呼吸功能鍛煉器可以改善肺部功能,減少術后并發癥,縮短疾病進程,促進康復。
關鍵詞 呼吸功能呢鍛煉器;胸部手術患者;護理
近些年,伴隨經濟的進步,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胸部手術患者例數也逐漸增多,采用常規的護理方法對其翻身、扣背、霧化處理得到的治療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近些年,呼吸功能鍛煉器受到人們的關注,在治療過程中不僅減少了并發癥,還有效改善了患者的肺部功能。將2015年3月-2017年3月來我院就診的120例胸部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分為兩組進行研究,具體分析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5年3月-2017年3月收治胸部手術患者120例,平均分為研究組和常規組。其中男95例,女25例;年齡47~73歲,平均61歲。患者在人院時都要實施肺功能檢查,75%為肺功能良好,60%~75%為肺功能輕度受損,60%~50%為中度受損,50%為重度受損。根據FEV檢測,兩組胸部手術患者的肺功能狀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方法:①常規組:在手術前對胸部手術患者進行相應的心理指導,并讓患者停止吸煙>7d,鍛煉患者咳嗽和吐痰的次數,具體為每天3~4次,每次大約15min。②研究組:在胸部手術前,指導患者運用呼吸功能鍛煉器進行規范的呼吸功能鍛煉。利用呼吸功能鍛煉器對不同年齡、性別和身高的人群進行測量,并給出正常的范圍,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對其進行調節。患者第1次使用時,深吸氣量比較低,在不斷的使用過程中該數值會逐漸增加,使其符合或超過正常數值,鍛煉的過程中要循序漸進,每天鍛煉4次,每次至少15min,每次鍛煉盡量符合參考數值,一直鍛煉到手術前1d。在手術之后,對兩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采用翻身、扣背、霧化等方式預防術后并發癥,用抗生素藥物避免肺部感染。觀察組患者在術后第1天可以用呼吸功能鍛煉器實施鍛煉,在鍛煉的過程中應慢慢提升數值,最終達到正常水平。
觀察指標:根據FEV、MVV觀察兩組患者的肺功能改善情況,另外觀察兩組的并發癥情況以及平均住院時間長短。
統計學方法:用計算機軟件收集數據,將收集到的數據輸入SPSS 20.0軟件中,對其進行統計分析和比較,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果
兩組術前1d肺功能改善情況比較:對兩組入院和術前1d的FEV和MVV數值進行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兩組并發癥情況比較:研究組出現肺部感染9例,肺不張4例,并發癥發生率21.27%;常規組出現支氣管哮喘2例,肺部感染15例,肺不張6例,并發癥發生率38.33%;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兩組住院時間比較:研究組平均住院時間14d,常規組平均住院時間16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討論
對胸部手術患者進行呼吸功能鍛煉的主要目的是將淺而快的呼吸改變為深而慢的有效呼吸。用呼吸功能鍛煉器對患者進行腹部呼吸和縮唇呼吸,可以有效加強膈肌運動,減少耗氧量,增加通氣量,改善呼吸功能,改善呼吸困難的癥狀,增加活動耐力。資料顯示,胸部手術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在30%左右,在早期采用翻身、扣背和霧化等方法預防術后并發癥,效果并不理想。近些年,呼吸功能鍛煉器受到國內外專業醫生關注,并指導患者進行呼吸功能鍛煉,對胸部手術患者進行護理,在臨床治療中取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
從以上表格可以看出,和常規組患者進行比較,肺功能有了明顯改善;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常規組;研究組平均住院時間也少于常規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