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莉


摘要 目的:調查浦東新區城鎮社區內居家留置導尿管老年患者感染發生現況,分析感染發生影響因素。方法:隨機選取200例社區居家留置導尿老年患者,家庭進行留置導尿護理,自擬問卷調查。結果:性別、置管時間、疾病診斷、生活自理能力、護理指導來源等對感染的發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尿管維護情況的各個項目均與感染發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城鎮社區的留置導尿管老年患者中老年女性、留置導尿管>1年、高位截癱、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缺乏居家護士更換導尿管的患者是感染發生的高危人群。嚴格按照留置導尿管護理標準操作能夠有效預防和控制感染發生。
關鍵詞 居家護理;留置導尿;導管相關感染
對于生理或疾病的因素造成排尿閑難、尿失禁等問題,留置導尿仍是緩解排尿障礙的主要方式。隨著我國人口的老齡化程度增加,醫療機構尤其是基層社區的住院醫療服務已經無法滿足社會的需求,這意味著有許多留置導尿患者在出院后,需要由家庭照顧者來進行照料看護,有研究顯示居家留置導尿的相關感染發生率高達40%~50%。為了解所在區域范圍內居家留置導尿引起相關感染狀況,初步分析感染原因以提升控制感染發生的能力,開展了本次調查研究。
資料與方法
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5所城區片(以各社區非農村人口戶籍人口比例作為社區城市化進程依據,并結合社區地理位置、經濟發展情況區分)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覆蓋范圍內,隨機選取200例社區居家留置導尿老年患者家庭進行留置導尿護理相關內容調查。
納入標準:①患者年齡≥60歲;②患者留置尿管時間≥1個月;③患者及家庭照顧者知情同意且愿意接受本次調查。
排除標準:①患者留置導尿時間<1月;②患者年齡<60歲;③不愿意配合調查的患者及家庭照顧者。
方法:在文獻回顧、專家訪談的基礎上自行設計調查問卷。主要內容如下。①一般資料調查表,包括患者的姓名、性別、年齡、診斷、生活自理能力、是否與子女合住、照顧者的年齡、性別、文化程度、與患者的關系、留置導尿護理知識的來源等。②居家留置導尿患者留置尿管的維護調查,主要包括置管的原因、導管的種類、導尿管的更換時間、集尿袋的更換時間、會陰及尿道口的清潔和消毒、導管的擺放位置,膀胱沖洗時間、每日飲水量等。診斷標準根據2014版泌尿系診斷治療指南,符合≥2條的標準,即診斷為尿路感染。由居家護士告知患者及家庭照顧者填寫問卷的方法及注意事項,征得其同意后,一對一提問完成。本次調查共發放200份問卷,回收200份,有效問卷200份,有效回收率100%。
統計學方法:以Excel軟件錄入問卷內容,采用SPSS 16.0軟件進行四格表卡方分析。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一般資料調查結果:在性別、置管時間、疾病診斷、生活自理能力、護理指導來源等項目中,感染的發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性別X2=6.551,性別P=0.010;置管時間X2=61.132,置管時間P<0.001;疾病診斷X2=5.122,疾病診斷P=0.024;自理能力X2=10.838,自理能力P=O.OOl;指導來源X2=12.456,指導來源P<0.001),且具體感染發生狀況為男性優于女性,置管時間<1年者優于1~3年者,高位截癱患者差于其他診斷患者,生活部分自理者優于完全不能自理者,享受居家護士指導者優于單純出院指導者。置管原因與日常護理人員的不同對感染的發生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居家留置導尿感染患者尿管維護情況調查結果:尿管維護情況調查顯示,所有的調查項目均與感染發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01),且具體感染發生狀況為尿管更換時間每個月1~2次者優于1個月<1次者,集尿袋更換時間每周l~2次者優于每個月≤2次者,會陰及尿道口清潔每天1次者優于每周1次者,每天飲水量1000~2000mL者優于<1000mL者、膀胱沖洗時間每周l~2次者優于每月≤2次者,翻身時尿袋位置低于恥骨聯合者優于高于者,護理人員操作前洗手者優于不洗手者,尿常規檢查每個月1次者優于不檢查者,見表2。
討論
城鎮社區的留置導尿管老年群體中部分患者是感染發生的高危人群。由于男性與女性尿道生理構造的不同,男性尿道平均長度大于女性,這可能導致留置導尿管后感染發生的概率產生差異。而留置導尿管的維護相對較復雜,維護要求較高,所以留置導尿管時間越長,其發生感染的可能性越大。由于高位截癱患者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者在日常照料中無法積極配合,照料難度大,且無法做到自主排尿,造成其感染發生可能性增加。由于居家護士在更換導尿管時進行指導的過程中照料人員能夠結合實際了解護理要點,這比單純而相對抽象的出院指導更能夠預防感染的發生。由此可見,社區內老年女性、留置導尿管>1年、高位截癱、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缺乏居家護士更換導尿管的群體是感染發生的高危人群,其應作為基層醫療機構預防感染發生的重點干預對象。
居家留置導尿管維護情況對感染的發生具有直接影響:調查結果顯示按每個月更換尿管1~2次、每周更換集尿袋l~2次、每天清潔會陰及尿道口1次、每天飲水l000~2000mL、每周膀胱沖洗l~2次、翻身時尿袋低于恥骨聯合、護理人員操作前洗手、每月做尿常規檢查1次標準進行護理的患者,感染發生率明顯低于不按上述標準操作者。這不僅表明嚴格按照留置導尿管護理標準操作能夠有效預防和控制感染發生,更體現出留置導尿管護理的繁瑣與閑難,這樣的護理要求對未經過專業訓練的患者家屬而言實在是一項不容小覷的挑戰。
在感染發生高危人群家庭內進行居家護理是控制感染的重要因素:相對于較為龐大的社區留置導尿管患者的人數而言,社區擁有的專業留置導尿管護理資源則顯得捉襟見肘。所以需要將有限的護理資源(居家護理人員)投入到感染發生高危群體家庭內,這不僅是在關鍵時刻授之以魚,為患者及家屬解決高感染發生的燃眉之急,更是授之以漁地讓家屬學習、掌握專業護理知識與操作要點,為今后居家護理中提升護理效果打下基礎。同時可為社區其他留置導尿管患者家庭照料人員開設相應的護理實踐操作教學課程,以更專業、更直觀、更全面的方式將抽象的護理操作知識點真正教給家屬,以此來實現遏制社區留置導尿管人群感染發生率高居不下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