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淑文(七臺河市新興區文化教育局):
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是提高學生數學素養的重要標志。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
下面,我們就結合《黑龍江教育》“同課異構”欄目進校園——七臺河市小學數學專場活動的主題“如何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交流以下3個問題:一是如何在概念理解中幫助學生積累操作體驗的經驗;二是如何在問題引領下幫助學生積累有效探究的經驗;三是如何在總結提升中發展學生的數學思考能力。通過觀課和聆聽張巖、申銘健兩位老師的反思,大家一定也有很多收獲和思考。
劉淑陽(七臺河市第二小學):
我先來說說我的看法,“面積和面積單位”這一課隸屬于概念教學。概念教學是抽象、嚴謹、系統的,而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是容易理解和接受具體的、直觀的感性知識。因此,我們在進行概念教學時,應該在數學與生活之間搭建起聯系的橋梁,提供豐富、典型、全面的感知材料,讓學生通過活動親身經歷,去體驗數學與現實的聯系,從中經歷完整的學習過程,組織和建立數學概念,這樣建立起來的概念才具有豐富的內涵。
隋吉玲(七臺河市第八小學):
剛剛劉老師提到的讓學生通過活動去親身經歷概念的形成過程,其實就是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過程。那么,我們在教學中又當如何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實現學生學科知識的有效構建,甚至學生的數學素養以及思維能力的全面發展呢?我覺得今天的這兩節數學課就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示。“面積和面積單位”一課,從內容上看,本節課的概念比較多,理解上也有一定難度。概念的建立、完善與理解,要經歷一個完整的過程,需要學生都參與到學習體驗活動的全過程中去。在這一過程中,必須要強化學生的親身體驗,為學生提供豐富的體驗材料和多樣的體驗方式,在足夠的體驗時間和空間里,鞏固、完善和拓展概念,進而幫助學生積累操作體驗的經驗,促進學生更深入地思考,促使學生更好地內化概念。
吳金梅(七臺河市茄子河區文化教育局):
我很贊同隋老師的看法,我認為概念教學一般應遵循“從生活中來——抽象成數學模型——到生活中去”這樣一個過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初步學會應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
劉淑陽:
確實是這樣,在兩節課的教學中,無論是申老師的“問題導學式”教學,還是張老師的“互動探究式”教學,兩位教師在“面積”這個概念的形成都經歷了這樣3個過程:先讓學生找一找身邊物體的面,看看它是怎樣一個圖形,這是一種直觀感知的過程;然后讓學生通過摸一摸哪是這個圖形的面積,在這個過程中豐富了學生的感性認識,也初步建立了面積概念的表象;再從物體中抽象出圖形的面,指出它的面積大小,利用角這一圖形進一步完善出圖形是封閉圖形,學生通過觀察、對比、交流,逐步建立了面積概念完整的表象。此時面積概念的本質屬性已完全凸現。學生在找一找、摸一摸、擺一擺的操作活動中獲得了基本數學活動經驗。
邢淑文:
數學活動經驗是學生不斷經歷、體驗各種數學活動過程的結果。所以,在概念教學中,我們要豐富學生感官、知覺的經驗,讓他們通過這些外顯的行為操作來積累操作體驗的經驗。
隋吉玲:
是的,學生的數學活動經驗只有在不斷的“做”和“思考”的過程中才能積累起來。其實,很多教師已經意識到了動手操作、親身體驗的重要性,但在實施過程中,往往是為了操作而操作,只是走走過場,學生也只是浮于操作活動的表面,并沒有深刻認識到操作背后所隱藏的學習數學的思考。思考在操作中發現的數學現象、思考在操作中發現的數學規律、思考在操作中發現的數學結論等等。今天張巖老師展示的這節課,就十分注重在操作中思考。
李桂春(七臺河市第九小學):
比如,張老師設計的比較兩張形狀不同的長方形的面積哪個大, 哪個小。 學生發現觀察、重疊無法比較,而通過測量周長的方法更不可取,割補的方法可以,但會破壞原來圖形,激發了認知沖突。這時張老師組織學生用手中的三角形、圓形、正方形學具進行動手拼擺,驗證到底誰的面積大。當學生得出結論后拋出問題: 用什么圖形作面積單位最合適?為什么?這樣在操作活動后進行反思,學生會在解決問題的整個過程中經歷數學思考,有利于學生積累抽象反思性活動經驗。今天在申老師的數學課上,當學生提出1平方米能站多少人這個問題后,申老師馬上讓一個小組的學生站在1平方米宣傳牌上親身實踐。學生在站,數的過程中建立了1平方米的表象,這樣的操作活動直觀有效。
邢淑文:
我很贊同這個觀點。我們說,只有活躍的氣氛而沒有凝神思考的課堂不是理想的課堂。數學活動經驗需要在“做”的過程和“思考”的過程中積淀。所以,引導學生把外顯的行為操作經驗和隱含的思維操作經驗融合起來,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才能更深刻、更透徹。
學生的探究活動需要有效問題的驅動,那么,我們怎樣設計問題才能幫助學生積累有效探究的經驗呢?
李桂春:
學生積累的基本活動經驗需要和探究性學習聯系在一起。下面我就“在問題引領下,積累有效探究經驗”這一問題談談我的思考。這兩節課的共同點是兩位教師都能精心設計有效的問題,讓學生在問題的引領下,經歷整個探究過程。不同點是“引的方式” 不同。我記得有人說過,教學是一種“奔跑”。有時需要教師領跑,有時需要教師助跑。申老師的教學就是在領跑,她設計了3個有效的學習活動,每個活動都有2個小問題,學生在自學過程中有困惑、有抓手、有目標、有收獲,在她的引領下,學生走向知識的殿堂;張老師先讓學生自主地奔跑,當學生遇到困難時,拋出富有啟發性的問題, 讓學生思考,在學生后面助力。
趙曉璐(七臺河市第九小學):
是呀,可見一節課問題的設計是多么的關鍵。它直接影響了學生思維的導向,決定了他們要進行什么樣的探究活動,積累怎樣的探究經驗。尤其是申老師的這種預習導學——展示交流方式的教學,設計怎樣的問題才能引領三年級的學生課前進行有效的探究,我覺得這對老師來講是個挑戰。
申明健(七臺河市第九小學):
問題的設計確實需要細細推敲,尤其是對于三年級的學生,問題不能過于寬泛,這樣學生學習起來會沒有抓手,也不能問得過細,因為這樣會限制學生的思維。所以,我對這節課的問題的設計改了一次又一次,最后定稿為今天呈現的這樣。
趙曉璐:
我們可以看到申老師是設計了3個活動6個問題,從今天學生的狀態來看,在這樣的活動和問題的引領下學生課前學得充分,課上交流得充分,學生以往的經驗被老師的問題很好地調動起來,并在相互的交流與碰撞中又形成新的經驗。比如,在引入面積單位產生必要性的時候,申老師設計了兩個問題去比較長方形的大小。我們看到學生首先想到的方法就是觀察、重疊和剪切法,而且剛才申老師在反思中也向我們展示了學習小組的成果。其實教師的這種設計就是調動了學生以往的這些探究經驗,用這些經驗去解決問題,那么,這些方法在以后探究圖形面積計算的時候還會用到。再比如每一個活動都設計了“閱讀教材提出問題”的環節,重在調動學生的閱讀與理解的經驗。也就是說,申老師準確地把握了積累探究經驗的特點——循環往復。課上教師只需要給學生搭建一個平臺,也就是問題的引領,去調動學生已有的經驗,為學習新的知識打好基礎。
劉淑陽:
我們看到當學生用以往經驗比較不出兩個長方形大小的時候,就想到了用統一的圖形去比,圓形、三角形、正方形,還有學生提出可不可以用長方形。最后通過實踐、交流統一了認識,用正方形最合適。其實,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也正在形成一種解決問題的經驗。
張巖(七臺河市新興區長興學校):
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我從申老師的這節課上學到很多。尤其是她能通過有效問題的創設,讓學生主動地想辦法解決問題。剛才劉老師提到的用統一單位去測量,其實在我們后面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公式的時候還會用到。我想,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最后學習的知識的結果已經不是很重要了,重要的是他們積累了探究的經驗。他們在以后的學習中就會自然地利用這些經驗去解決問題。
邢淑文:
總的來說,問題要有針對性、引領性、指導性,才能幫助學生有效積累探究的經驗。那么對于“如何在總結提升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思考能力”這一問題,大家有哪些思考呢?
吳金梅:
“基本活動經驗”包括操作探究的經驗和數學思考的經驗,“四基”的終極目標是發展學生的數學思考力。落實在小學數學課堂上就是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外在表現就是學生運用數學語言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要讀懂教材,找準思維訓練點。兩位不同閱歷、不同地域的教師不約而同設計了3個思維訓練點:一是總結面積定義;二是發現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三是建立面積單位的空間表象。教師抓住每一個思維訓練點,設計了有思維含量的問題,引領學生經歷充分的觀察、發現、總結出數學概念、現象。在結論的形成中教師不失時機地進行語言表達的指導與訓練。如張巖老師示范:數學書封面的大小就是數學書封面的面積,在學生的仿說中,引導生生活動加以糾正,規范。這樣,后面學生再說其他物體面積就說得準確、規范了。
隋吉玲:
我認為在培養學生數學語言表達上兩位教師做到了“三不”:一是不吝惜,教師不吝惜時間,充分地讓學生將自己的觀察、感知、發現說清楚,說明白。教師不打斷、不干擾,暴露學生獨立學習的真實思考,然后組織學生質疑、互辯,清晰了概念,達成了共識;二是不代替,學生親身經歷了探究與操作,教師不代替學生表達,在學生說不清,說不準時再出手;三是不包辦,也就是數學結論的形成,數學概念的建立教師不包辦,教師在耐心的傾聽中適時組織補充、質疑,讓學生自己完善、自己修改。
邢淑文:
這也讓我想到,教師不僅要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還應該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鼓勵者。鼓勵學生進行表達、交流,讓他們敢說、愛說,才能為他們發展數學思考力提供基礎。
吳金梅:
我們的教學應該把握思維品質,落實“三培養”:一是培養學生思維的嚴謹性,如申老師指導學生經歷“字典前面的大小就是字典前面的面積”到“圓的大小就是圓的面積”到最后“角不是封閉圖形沒有面積”。看似學生經歷了從實物到封閉圖形的思維提升,實際上學生在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提升中,對面積的認識越來越清晰、嚴謹了。二是培養學生思維的條理性,這主要表現在表達上。張巖老師組織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探究用什么單位測量最合適。教師沒有急于求成,而是靜靜地等待,耐心地傾聽,讓學生完整地把三角形、圓形和正方形拼擺的過程說清楚。學生經歷了動手擺、認真看、動腦想的過程,有理有據地判定用正方形做面積單位最合適。三是培養學生理性思考的態度,每一個問題的出現,教師都組織學生獨立思考,不迷信權威、不隨波逐流、不感情用事。補充、質疑中,學生的思維的交鋒,思想的碰撞,理性的思考態度顯而易見。誠然,每一節課都不可能完美,每一個磨礪都是一次成長。申老師的課上,聽課教師都關注了一個很特別的女孩,一個身體殘疾的學生,她有著驚人的自信。這來自教師的鼓勵和同伴的信任。我們在今后的教學中要真正將話語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將自己的學習過程、探究過程、總結過程說清楚、說完整、說規范。
劉淑陽:
有一句話說得好:“語言是思維的外衣。”培養學生會說、會議、會補充、會質疑,也就是在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思考和表達的經驗。
邢淑文:所以,教師必須重視學生“說”的訓練,讓學生通過“說”來展示思維的過程,通過“說”來提升數學思維能力。
邢淑文:
通過今天的同課異構和研討,對于3個問題的解決策略我們已經達成了初步的共識:一是概念教學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和學習經驗出發,引導學生初步學會應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要豐富學生感官、知覺的經驗,幫助其積累操作體驗的經驗。二是探究活動要有明確的探究問題做引領,要給學生充分的探究時間,要有呈現探究解決問題的交流活動。三是培養學生會說、會議、會補充、會質疑,也就是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思考和表達的經驗,要鼓勵學生進行類比、歸納、總結,不斷幫助他們積累策略性、方法性的經驗,促進其數學思考力的提升。
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我們再進行深入的研究。那么,圍繞“如何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這一主題,大家覺得還有哪些問題需要我們深入研究?大家還有哪些思考呢?
隋吉玲:
通過這段時間的磨課、研課,我有一個思考,那就是如何讓學生在活動中真正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應該作為我們下一步進行研究的重點。
李桂春:
要想幫助學生積累探究活動經驗,教師需要設計有思維含量的大問題,避免零打碎敲。那么怎樣設計“大問題”?就需要我們繼續深入研究與實踐。
趙曉璐:
有效的數學課堂提問是一把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的鑰匙。我覺得讓課堂提問更有實效性需要我們在課堂實踐中不斷反思。
邢淑文:
提出一個問題遠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我想,這句話同樣也適用于我們老師。我們的教研就是這樣從問題中來,解決問題后,再帶著新的問題出發。今天,我們圍繞“如何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這一主題,從多個角度、多個層面,對兩節課例進行了深入的剖析,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同時引發了新的思考。今天的論壇就到這里。但是,我們的探索不會止步,我們的研究永遠在路上。
編輯/魏繼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