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均英
隨著近幾年的互聯網發展,信息技術的發展給人類生產、生活、工作、學習方式帶來了巨大變化。在時代的呼喚下,信息技術也正走進我們學校和課堂,融入到小學數學學科教學中,改變著我們的教育教學方式。因此,“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十分必要的。同時,《數學課程標準》中也提出:數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要注意信息技術與課程內容的整合,注重實效。要充分考慮信息技術對數學學習內容和方式的影響,開發并向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進教與學的方式,使學生樂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所以說,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是《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是新課程理念的一部分。課程標準中提出了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概念,同時也提出了幾個關鍵詞:合理、實效、影響,提供、工具,這些理念為我們研究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指明了方向。
1.信息技術與情境教學的整合策略。
情境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并使學生的認知水平、智力狀況、情感狀態等得到優化與發展的教學方法。(李吉林《情境教學操作手冊》。)這種“場景”僅憑借語言描述很難達到生動、具體的目的,而應用信息技術效果則很明顯,學生很容易進入到多媒體創設的情境中,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
案例1:某老師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一課時,由故事情境引入,利用投影播放《曹沖稱象》的動畫片片段,讓學生去談一談曹沖稱象的道理,從而引出“轉化”的思想。如果單純地講授該故事,就會有一部分學生很難回憶起這個故事的細節,從而對稱象的方法和“轉化”思想的理解都會形成障礙,但是簡短的動畫片則達到了聲、形、意等多種感官參與的效果。
案例2:某老師講《田忌賽馬》一課時,播放田忌賽馬的動畫片,然后讓學生記錄賽馬中,每場齊王和田忌排出馬的情況,然后讓學生去分析田忌取勝的原因,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克服了傳統講故事的單一信息傳遞中學生理解數學問題困難導致的學習障礙。
用多媒體等信息技術創設的情境,以其生動有趣、貼近學生生活的優點,激發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但要把握好情境的趣味性和數學味的度,不要過度追求強烈信息刺激,沖淡了數學的思維性。
2.信息技術直觀性與數學抽象的對接策略。
小學生的思維是以形象思維為主,數學的抽象性成為小學生學習數學的最大困難。而信息技術的最大優勢是具有較強的直觀性等特點,利用信息技術能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具體化、形象化,使學生通過觀察與思考,能深刻地體會到知識的轉化形成過程。從眾多具體現象中積累感性材料,從而概括出抽象的數學知識,使學生輕松實現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飛躍。
案例3:某老師執教的“圓的認識”一課,在學生認識了圓的各部分名稱,理解了圓的基本特征后,教師進行概括性提問:什么是圓?學生有的說無棱角,有的說曲線圖形等。此時教師引用我國古代墨子對圓的描述:圓一周同長也。然后,教師出示正方形,提問中心點到頂點可以畫出幾條線段,是否相等。再出示正五邊形,來分析中心點到五個頂點可以畫5條距離相等的線段。然后教師出示了六邊形、八邊形,中心點到頂點的距離怎么樣?如果是正20變形呢,如果老師繼續說下去,會怎樣呢?學生說:等距離的線段會越來越多。這時的正多邊形就怎么樣了呢?學生停頓了一會:就變成了圓形。教師把前面的過程進行演示,很好地達到了直觀效果。可以說,這個教學片段,通過課件演示到想象再到演示,直觀與抽象相伴而行,但最終是要讓學生建立抽象的模型,在頭腦中建立圓的概念,就是抽象的過程。
3.信息技術與學生活動的整合策略。
“做數學”成為新課程理念下主要的數學課堂教學模式,巧妙地應用信息技術,與學生的操作、驗證、交流、想象、回顧等活動結合起來,不僅能夠提高數學活動的效率,還能夠促進學生的抽象、推理等思維活動,有助于學生的活動經驗的積累。
把握好以下三個整合點:
(1)每次學生活動前,教師要明確活動要求,配合投影出示活動要求后再進行講解則一目了然。
(2)活動中,利用實物投影、電子白板、軟件的互動效果,增強學生活動的反饋和互動,引發學生的交流與思考。
案例4:某老師執教“數學廣角——搭配”一課,教學例2:用紅、黃、藍3種顏色給地圖上的兩個區域涂上不同的顏色,一共有幾種涂法?學生反饋交流中,教師利用軟件程序設計了能夠隨機選色、填色的功能呈現學生的思維,克服了以往課件的固定程序的束縛,體現了信息技術的互動性。
(3)活動后,教師恰當地應用信息技術進行回顧、總結,效果則事半功倍。
探究課的總結環節:如,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圖形面積的推導課中,網上有很多推導過程的課件,這些課件應該放在哪里合適呢?如平行四邊形面積一課。沿著平行四邊形的高剪開,平移到另一側,拼成長方形,再尋找兩個圖形的聯系,來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這一過程不要代替學生的探究活動,可以放在教師總結整個活動的環節中。回顧整個過程,進一步鞏固推導過程,夯實重難點。另外,三角形和梯形面積的推導也是類似的。
復習環節的教學重難點回顧,學生需要回顧以前舊知的一些教學難點,教師可以使用課件回顧教學重、難點的探究過程,進一步夯實,或尋找與新知的聯系。如,教學梯形面積之前,復習一下三角形面積的推導過程,則能夠啟發學生的探究思路和方法。再比如,在圖形面積的整理復習課中,教師在梳理圖形面積之間的關系時,如果能夠利用課件再現圖形面積的推導過程,則能夠進一步夯實教學的重難點。
再現活動場面,對比引發思考:教學中,有時需要再現幾組不同的學生操作活動,引導學生對比,啟發學生進一步思考。傳統教學手段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很難達到,如果利用信息技術畫面重組,同時呈現幾組的活動場面,會達到很好的效果。
案例5:某師執教的“圓的認識”一課。在學生認識了圓的半徑、直徑、圓心的基本特征后,在教學畫圓的環節中,教師為學生提供學具(量角器、圓規、大頭釘和繩子等),放手讓學生小組合作探究畫圓的方法。然后引發思考:幾種畫圓的方法有什么共同點?傳統教學手段很難同時展示幾個活動的場景,學生僅能夠依托頭腦回憶幾種畫法,再進行對比。本節課中,教師讓學生觀察三種方法的動畫,通過觀察對比學生發現幾種畫法中都是圍繞著一個點旋轉,這個點決定了圓的位置;而所畫的圓有大有小,其大小是由半徑決定的。
4.信息技術與學生計算的整合策略。
計算機具有高速的運算功能,新教材中就有關于計算器的教學,如果能夠把握好使用計算器的度,合理發揮它的計算功能,能夠提高教學效率。
案例6:東北師大附屬三小“游戲公平”三節同課異構課,三位教師均設計了學生實驗活動(兩位教師設計的是擲骰子活動:點數大于3的和小于3的出現的可能性;另一位教師是驗證瓶蓋的正反面出現的可能性是否相等),學生先分小組統計正面和反面的次數,算出正面和反面的頻率,然后再全班匯總,讓學生體驗實驗次數越多,則頻率越來越接近理論值的道理,然后分析游戲的公平性。在匯總全班數據時,一位教師則把學生數據填寫在黑板上,讓學生去計算,不但耗時長,還出現了幾種不同的答案。另兩位教師則利用電子表格統計數據,然后利用計算機求和,節省了計算的時間,提高了教學效率。
5.信息技術與數學練習整合策略。
簡單重復、形式單調的傳統練習容易使學生感到枯燥和厭煩,教學中利用信息技術創設形式多樣的變式練習,拓展練習內容,題目能夠以不同的“面孔”吸引學生的注意,使學生保持濃厚的練習興趣,實現知識的鞏固和掌握。
案例7:某老師教學“組合圖形的面積”一課,課后練習設計成求助信的形式,來自小紅、農民、工人的求助信中分別為不同情境的練習題,學生在幫助別人困難的主情境下,積極思考、探索求救信中的問題,信息技術的引入活化了文本,在枯燥的練習中注入了情感,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了調動。
6.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學科的整合中存在的問題。
由于教師觀念和應用信息技術不當,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仍然存在一些負面問題,這些問題成為影響課堂教學效率的主要因素,希望能夠引起教師的注意。
(1)忽視了傳統教學媒體,過度追求信息技術的效果。
①信息技術代替了學生活動。如面積推導的課、觀察物體的課等用多媒體動畫代替現象很嚴重。
②信息技術代替了學具演示。如認識測量工具、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等。
③ppt代替了板書。教師板書或板畫是師生互動后思維的外化,通過教師的書寫能夠促進學生的思維,板書的直觀呈現容易形成表象,提高學生的抽象能力,達到增強學生的記憶的作用。
(2)教師設計的課件程序性太強,缺少彈性。程序性限制了師生的互動,僵化了課堂生成,淡化了學生的思維,影響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3)信息技術應用仍然存在“電灌”現象。有些教師的觀念仍然以大量練習為目的,利用信息技術的大信息量,填補課堂的空間和時間,利用ppt的“一問一答”式課堂由以往的人灌轉變為電灌。學生疲憊應付,尤其后進生跟不上,導致兩極分化嚴重。
(4)各校實物投影配備不足,利用率不高。數學課是以學生活動為主體的課堂,如何反饋學生的活動效果,實物投影是最佳教學媒體。學生活動后的記錄單、工作紙、以及學生的練習與作業等如果能夠在實物投影上進行反饋、交流,效果會非常好。但是,我們的平時課很多都無條件或不用實物投影。
“問題”是伴隨著新事物的衍生物,只要我們正確面對這些問題,及時更新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觀念,不斷積累經驗,合理采取整合的策略,信息技術也會像黑板、粉筆、試卷一樣,為我們的教學有效服務,為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服務,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數學素養而服務。
(作者單位:黑河市實驗小學)
編輯/魏繼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