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真 周勝敏
摘 要:本文從數百年間紫砂壺制作工藝的發展脈絡入手,分析其制作工藝的發展現狀以及發展中遇到的困惑和瓶頸,研究當前數碼技術的最新成果和發展動向,探討借助數碼技術來優化紫砂壺制作工藝的可行性,探尋從事現代計算機輔助產品設計的從業人員、專職藝術創作和研究人員介入紫砂壺設計制作的可能性途徑,以提升紫砂壺設計制作人員的文化藝術修養,優化紫砂壺制作工藝,從而改善紫砂壺產品質量,提高紫砂壺設計制作效率,節約能源損耗,拓展紫砂產業的市場。
關鍵詞:紫砂;工藝;數碼;設計;模具
0 前言
20世紀末,紫砂壺制作工藝成功申報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并位列手工工藝第一名。手工制作紫砂壺過程有選料、練泥、打泥片、拼接成型、裝飾、燒制等幾十道工序,經過數代紫砂藝人的不斷摸索和總結,形成了今天這套比較完備的手工工藝流程。但是筆者覺得這個“非遺”榮耀是一個無形的枷鎖,限制了從業者的創新。
數碼技術是當今工業文明的成果,被廣泛地應用于各行各業,它包括計算機輔助產品設計和數控機械加工工藝等技術。數碼技術和傳統手工藝,這兩個看似相距甚遠的領域能否巧妙地結合?目前,紫砂壺制作工藝流程中,選泥、練泥已經從原始的石磨磨粉、土法篩粉發展成現在高效的電動機械化磨粉、篩粉;木杵打泥、練泥發展成使用液壓機械設備;打泥片也使用了機械壓延設備;燒制也由原來的土窯(龍窯)燒制發展為現在更為精準靈活的電窯燒制。由此可見,技術的發展推動了傳統工藝的更新,本文是研究數碼技術介入紫砂壺制作工藝中成型工藝和裝飾工藝的再一次技術革新。
1 紫砂壺制作工藝的起源與發展
1.1 紫砂壺成型工藝
紫砂壺制作始于北宋,盛于明清,輝煌于當代。過去的幾百年里,紫砂壺制作名家輩出,精品累累,紫砂壺制作成為舉世公認的涵蓋多元文化,最具民族特色,并兼容世界藝術風韻的富有生命力的藝術門類。
據明周高起《陽羨茗壺系》記載,紫砂壺制作最早采用明正德年間宜興金沙寺僧的方法:“捏筑為胎,規而圓之,刳始中空,踵傅口柄蓋。”明正德年間供春的制作方法也大同小異:“茶匙穴中,指掠內外……胎必累按,故腹半尚現節腠。”供春曾經帶過一個門徒,并把制壺技藝毫無保留地傳給了他,這個門徒叫時大彬。時大彬的制壺方法:“土色五。膩密不招客土,招則火知之,時(大彬)乃故入以砂,煉土克諧。審其燥濕展之,名曰土氈。割而登諸月,有序,先腹,兩端相見,廉用媒土,土濕曰媒。次面與足,足面先后,以制之豐約定,足約則先面,足豐則先足。初渾然虛含,先壺先天,次開頸,次冒、次耳、次嘴。嘴后著,戒也。”供春制壺是用模子的,時大彬悟得其中道理,也學供春用模,但不久“則又棄模”,創造了一種全新的成型工序。由此可見,早期工匠的紫砂壺成型方法,基本上承襲當地日用陶的制法,用這種辦法生產不出“方非一式,圓不一相”的茶壺,限制了紫砂壺器形的變化和發展。到時大彬時代,他所創作的茶壺已是“千奇萬狀信手出,鬼斧神工難類同”,因為這位大師創新了制作工藝,不再是瓷器業沿用已久的轆轤拉坯法,而是用泥條鑲接拍打法憑空成型,俗稱“打身筒”和“鑲身筒”泥片鑲接成型法。時大彬完全舍棄了粗陶制作中使用內模、兩截成型的方法,全憑雙手拍打時的協調以及對于轉盤轉動慣性的駕馭來塑造預想中的圓球體。這突飛猛進的變化促進了工藝革新,使紫砂從日用陶的簡陋、局限中脫離出來,使創作者在造型的追求和發揮上有了更廣闊的空間。此法被紫砂藝人們承襲沿用至今。
1.2 紫砂壺裝飾工藝
紫砂裝飾藝術起源于時大彬時代。據明周高起《陽羨茗壺系》中鐫壺款識章節記載:“時大彬初請能書者落墨,用竹刀畫之,或以印記,后竟運刀成字,書法嫻雅……。”“沈子澈嘗為人制菱花壺,銘之日:石根泉,蒙頂葉,漱齒鮮,滌塵熱。陳用卿……款仿鐘太傅(鐘繇)帖意,落墨拙,落刀工。”這是紫砂刻繪裝飾的起源。《陽羨砂壺圖考》中記載:“硼砂即陶缸已成之器搗碎舂之參人土中,故日參砂。”這種參砂之法就是調砂裝飾手段。《宜興瓷壺記》記載:“時大彬故入以砂,煉土克諧。”《揚州畫舫錄》記載:“(時大彬)嘗毀舊甓以杵舂之,使還為土,范為壺,蟬以熠火,審候出之。” 這種方法就是現在的鋪砂裝飾手段。
紫砂裝飾史上最具影響力和作出巨大貢獻的,是清代嘉、道年間的陳鴻壽(字曼生)。他親自設計了十多種以光貨為主的紫砂壺造型,比較簡潔,壺型可裝飾面較大,利于裝飾。他請紫砂藝人楊彭年等人制作,由其本人及門客題銘并刻畫,開創了紫砂壺裝飾的獨特藝術風格,打開了紫砂步入藝術殿堂的通道。“曼生壺”是以銘文為主的陶刻裝飾。陳鴻壽開創陶刻壺銘新風之后,歷代字畫家的積極介入,對紫砂壺制作藝術的升華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進一步發揚了這門裝飾藝術。
紫砂壺泥繪、堆塑裝飾流行于清初17世紀晚期,其工藝方法是在已完工但尚有一定濕度的泥坯上,用其他色泥漿或本色泥料漿,以羊毫堆畫花鳥或山水紋樣,因用泥堆畫有一定厚度,恰似薄浮雕效果,用來堆畫的色泥有朱砂泥、黑泥等,早期的泥繪、堆塑產品以白泥居多。紫砂壺的絞泥表現手法最早見于明、清紫砂壺制作中,近幾年被挖掘出來并發揚光大,是古為今用的案例。紫砂泥的幾種基泥的色彩本身比較蘊藉,絞在一起非常和諧,在制作工藝上又便于操控。紫砂壺爐均釉裝飾,亦稱畫彩釉、上滿釉,其法始于雍正、乾隆年間。爐均釉裝飾的茶壺多為實用的普通大壺,它符合大眾的審美要求,把普通產品提升了一個檔次。紫砂壺的鑲嵌手法是借鑒其他手工藝而來,這種裝飾手段運用在紫砂壺上,有包金、銀、錫,鑲嵌玉石、釉珠等,也有描金繪銀等。紫砂壺印板裝飾,亦稱印紋裝飾,先在模板上刻好設計的紋樣圖案,然后用泥片壓印于模板,模板的紋印是凹下的,壓出來的泥片紋印則是凸出的,再將壓印的紋樣泥片鑲接成型,印板印出的印紋不能再在上面加工,泥片在印紋板上打印的時候也有技巧上的難度,操作不當容易重疊。
2 數碼技術的應用
傳統的紫砂壺制作工藝,尤其是精品壺的制作,要求制作者必須具有嫻熟的紫砂制作工藝,同時具備書法、繪畫、雕塑、刻繪等高超的藝術造詣,才會取得良好的效果。數碼技術介入可以讓設計師、書畫家、工藝師分別獨立創作,最終由制壺工藝師完成。當前,能直接或間接介入紫砂壺制作工藝的數碼技術有計算機輔助設計和數控加工工藝。
2.1 計算機輔助設計的應用
計算機輔助設計帶來的制作工藝創新優勢有如下幾點。一是擴大參與紫砂壺設計制作的人群范圍。計算機輔助設計在當下極為普遍,如產品設計、建筑設計、環藝設計、動畫設計、服裝設計、珠寶首飾設計等等,有這些設計人員的參與后,可設計出有動物、植物、山水風光、生活用品、卡通動漫等造型理念的紫砂壺,極大地豐富了傳統的以幾何形體造型為主的壺型種類,滿足了不同消費群體對紫砂壺的特殊需求。二是可以用來輔助設計的行業軟件很多,方便快捷。設計者可以利用自己熟悉的輔助軟件,設計出各種各樣的紫砂壺模型。設計軟件之間可以相互轉換、相通相融,與后期數控加工無縫對接。比如,犀牛是以NURBS 為理論基礎的 3D建模軟件,可以建立、編輯、分析及轉譯 NURBS,以直線、圓弧、圓圈、正方形等基本建模元素建造紫砂壺模型;Rhino可以輸出多種格式的文件,可以直接輸出NURBS模型到3DMax、Softimage3D等軟件中,也可以把NURBS轉換為多邊形組成的物體,供其他軟件調用;Pro Engineer是一個更精細的參數化建模軟件;3D MAX、MAYA、AUTO CAD、精雕、維宏等都是可以建立紫砂壺三維模型的軟件。這些數碼模型都可以輸入三維數碼雕刻如精雕、維宏等控制系統,輸出刀路路徑文件,直接由立體圓雕機器雕刻出實物模型。三是計算機輔助設計可以輕松實現壺型及字畫裝飾的虛擬仿真效果,節約成本。由于數碼虛擬仿真效果不需實物就可以使設計師、書畫藝術家和制壺工藝師之間相互溝通交流,這與傳統制作工藝中制壺工藝師先了解設計者設計意圖,再反復試制實物樣品,書畫藝術家在實物壺體上創作,銘刻藝術家再捉刀刻繪相比,可以節省時間和資金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減小珍貴的紫砂泥料資源損耗等。四是計算機輔助設計的設計意圖還原度較高。由于使用現代數碼技術,壺型設計者可先畫出草圖,拍照取樣后輸入電腦,在三維制作軟件中可以快速制作出三維模型。書畫藝術家可以直接在宣紙等介質上創作書畫作品,經拍照取樣后輸入電腦,在壺體模型上進行陰刻、陽刻、淺浮雕或深浮雕的模型制作。與傳統工藝手段相比,通過這些數碼技術手段制作出來的模型,其精確度和還原度是非常高的,尤其是書畫裝飾,是講究點劃韻味的,書畫藝術家在不熟悉的創作介質上繪制,或由別人摹繪,再轉變到用刻刀表現,一番下來還有多少原作的痕跡就可想而知了。而數碼技術的應用就相對靈活得多,無論陰刻、陽刻,還是淺浮雕、深浮雕,都能輕松實現,并且更加準確,可以精確到0.1毫米的級別。
2.2 數控加工技術的應用
數控加工工藝介入紫砂壺制作工藝,其實就是把計算機輔助設計的虛擬仿真模型通過小型圓雕機直接輸出制作紫砂壺模具,借助模具再制作出紫砂壺實物。傳統的紫砂壺制作工藝發展到現在,使用模具或使用專門工具(模具的一種)也不是新鮮事,手工制作的模具或工具品種繁多。針對不同的壺型,光器、花器、筋紋器都有對應模具或工具,手工制作這些模具或工具費時費力,如果使用數控加工工藝可以化零為整,一步到位。數控加工工藝在傳統手工藝如核雕、剪紙、竹刻等領域早已投入使用。
數控加工工藝介入紫砂壺制作工藝的優勢有以下幾點。一是數控加工模具的細節表現力強,彌補了紫砂泥的有限可塑性。從紫砂壺制作的幾百年發展歷程來看,從最早的與粗陶同類,到器型變小,花貨、塑器出現,可以說做工越來越精細,不乏名家大師精雕細琢的作品,可是近幾十年來,這種精細路線走不下去了,為什么?因為紫砂泥的可塑性不是無限的。手工雕塑的濕泥難以控制,裝飾圖形后期還要捻壓平整修型,這非常困難。但是這一切由數控加工來實現卻很輕松。用這種方法制作紫砂壺裝飾,如果是堆彩塑,只需在彩塑模具上填入相應的彩泥,粘貼壺身泥片后壓實,可省略堆塑裝飾后期平整修型的工藝;如果是陰刻裝飾,能夠做到凹入部分底部光滑平整,與直接用刻刀刻繪相比更工整,也可避免直接刻透壺身泥片。這種方法具有理論上的0.1毫米的細節表現能力,與傳統手工制作有天壤之別。比如制作仿生動植物,可以做到絲絲入微,甚至各類天然肌理效果都能充分表現。二是數控加工模具制作紫砂壺的組合方式靈活性強。數控加工制作出來的模具可以用多種方式呈現,既可以把壺體與壺體構件、裝飾圖形等模具合并制作,也可以把它們分開,單獨制作。現在制作個性化紫砂壺,區別主要體現在器型、壺嘴、壺把、壺蓋、的子和裝飾圖案等。如把這些構件單獨制作出模具,通過這些模具加工出紫砂構件,工藝師再把它們按設計意圖自由組合拼接,就可以創作出個性化紫砂壺。最常見的如的子,通常一種形狀的的子可以搭配在多種壺型之上。再如,在同一壺型上裝飾不同藝術家的字畫作品,或同一字畫作品裝飾在不同壺型上,用數控加工就可以實現。當然,字畫裝飾也可以不用模具來實現,陰刻裝飾通過數控雕刻機在紫砂壺坯上或燒好的壺體上直接刻繪,也可以實現。可見,通過數控加工技術制作出的模具在紫砂制作中的靈活性足夠強。
3 結語
數碼技術介入的紫砂壺制作,從根本上講就是通過模具這個載體實現的,經過設計師的數碼模型設計,通過數控機械設備制作模具,再由傳統紫砂工藝師進行手工拼接和修型,最后燒制完成紫砂壺的制作。這個過程中,紫砂工藝師是核心,傳統手工工藝依然發揮重要作用,但是效率和質量得到了大大提升。在不影響紫砂壺審美特征和實用特征的情況下,還能充分體現設計師、藝術家、紫砂制作者的設計思想,所以本成果對紫砂從業者來說,值得嘗試。
參考文獻:
[1] 周云龍.論紫砂壺的多變造型——圓器[J].陶瓷科學與藝術,2012(Z1).
[2] 周姣.淺談紫砂壺的造型設計[J].佛山陶瓷,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