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1年11月的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開幕式上,那坡黑衣壯的一首《壯鄉三月風光美》一鳴驚人,引起了各地政府、各界人士的關注,紛紛提出要打造“黑衣壯”文化品牌,吸引了一大批中外民風研究學者、音樂家等前往采風學習。那坡“過山腔”婉轉悠揚、猶如天籟,其音樂特點主要表現在音階調式、旋律色彩及節奏節拍三個方面。
關鍵詞:那坡“過山腔”;音樂特點;《壯鄉三月風光美》
那坡縣在廣西境內,與靖西縣相連,有207公里長的邊境線,172塊界碑。全縣有多個少數民族混居,其中壯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0%以上。1965年1月20日,在中共中央于1958年1月11日至22日召開的“南寧會議”上,毛澤東主席講話“還是那坡好”,改名為那坡縣。在這瑰麗的那坡文化中,最具有特色的是壯族中的黑衣壯文化,其中民歌以過山腔為代表的那坡民歌婉轉悠揚、猶如天籟。
1 “過山腔”的起源
“過山腔”起源于明代,其演唱的節奏大致沿承了古老的音韻節奏。據了解,現已收集整理205套。好歌來自民間,這些直接采自民間活態的民歌反映了那坡人民在不同時代和不同地理環境中的種種生活狀態——困窘的經濟、激昂的斗志、辛勤的勞作、農閑的樂趣、浪漫的愛情等。所以可以說,“過山腔”起源于生活。
2 以“過山腔”《壯鄉三月風光美》為例,進行音樂分析
那坡“過山腔”的音樂特點主要表現在音階調式、旋律色彩及節奏節拍三個方面。接下來,筆者以那坡“過山腔”《壯鄉三月風光美》為例,從上述三方面進行分析。
2.1 歌曲內容
三月山歌聲聲甜,花開繽紛朵朵鮮,山也歡來水也笑,歌圩場上喜相見,阿妹歡喜心里甜。
“過山腔”的歌詞句式主要有二句式和三句式,大部分歌詞采用五言和七言。“過山腔”是單聲部山歌,經常以男女對唱、個人單獨演唱的形式出現。從下面《壯鄉三月風光美》的譜面中,可以看出歌詞采用的是七言二句,其中襯詞較多,常用的襯詞有“啰”“呀”“咧”“哩”“啦”“尼的呀”等,我們可以從下面的譜例中看見很多襯詞。
2.2 調式調性
“過山腔”多采用五聲音階和四聲音階。從上圖的譜例中可以看出,《壯鄉三月風光美》采用的是五聲音階,這是一首具有復二部曲式特征的民歌。A\B兩部分結構比較平衡,歌曲有一個樂句規模的小尾聲,有補充終止的作用,使音樂結束得更加充分。在這首頗具特色的民歌中,宮調式貫穿全曲。饒有趣味的是A部分的旋律主要以“角”“羽”“宮”“商”為主,雖然“徵”音也時有出現,但它的地位沒有上述四個音那么突出。
2.3 旋律色彩
《壯鄉三月風光美》中使用了“過山腔”中常用的大二度、小三度、純四度、純五度、小六度,其中對大二度的偏愛是歌曲的主要特點。
2.4 節奏特征
“過山腔”作品中常使用二八節奏型、附點節奏型、前八后十六節奏型等。此曲中也較多地使用了前八后十六節奏型和二八節奏型,整首曲子沒有突快突慢,具有那坡黑衣壯民歌典型的悠揚高亢的特點。
3 結語
黑衣壯“過山腔”極具藝術價值。令人欣慰的是,在那坡,我們看到了那坡人的文化自覺,看到了那坡縣文化主管部門對民族傳統文化的深切關注,并在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工作方面取得了碩果。
參考文獻:
[1] 杜亞雄.中國少數民族音樂概論[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
[2] 肖圓圓.“過山腔”音樂文化傳承研究——以廣西那坡縣五所中學為例[D].廣西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8.
[3] 楊黎斌,梁平.淺析那坡“過山腔”山歌傳唱的現代變遷[J].視聽,2016.
作者簡介:王恒華(1982—),女,湖南永州人,碩士研究生,廣西民族師范學院聲樂講師,從事聲樂表演與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