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藝術是人類豐富與更新精神世界的重要內容與方式,藝術家需要運用形式語言符號的不同形態來創作藝術作品抒發自己的情感,而空間、色彩、光影等形式語言的獨特形態又是構成藝術語境空間的重要標識。早在石器時代,作為勞動工具的石器器恤表面出現刻紋和裝飾色彩起,線條、色彩便同藝術有了不解之緣。隨著人類不斷探索與實踐,線與色等形式語言的運用逐漸從單一表面物象呈現的運用發展到多元化形式圖像在多時空維度空間中的表達,形式語言的研究不斷地趨于成熟與多樣,為眾多藝術門類汲取營養,拓展了藝術家創作藝術作品的更多可能性。那么,形式語言在藝術創作中到底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形式語言怎么就和多時空語境空間有了聯系,形式語言怎么就讓藝術家跟藝術作品發生了關系,是本文探討的問題。
關鍵詞:多時空語境;形式語言;藝術創作
0 引言
由不同的形式語言形態相互疊加與作用而形成的二維或者三維空間被稱之為多時空語境空間。此空間可以是平面,以突出單一的色塊與線性物體形象;此空間也可以是立體,以突出錯亂有序的物象并置;此空間是以形式語言為主體地位表達情感。在人的感官世界里,語境是詩意的象征,西班牙超現實主義藝術家達利,從潛意識心靈中產生意象,在他描繪的語境空間中,以一種稀奇古怪、不合情理的方式,將普通物象并列、扭曲或者變形,加以強烈的色彩對比形成一種奇幻而又神秘的意境空間。
1 形式語言嫁接藝術家創作藝術作品
形式語言的形成是藝術家的主觀意識圖像化的轉現,這種圖像化的轉現不是對自然物像的模仿與外表再現,它是藝術家帶有情感意識和自我表現的形象化思考的外在反應。
藝術家通過對于光影、空間、色彩、筆觸等元素在創作作品中的組合運用,來形成作用于感官的形式語言,作品中的形式語言元素凝結著藝術家對生活體驗后的情感的視覺化再現。藝術作品是藝術家運用各種形式語言要素把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物化在媒介載體上而形成的。
藝術作品所體現出來的價值在于藝術作品對藝術家的思想認知和情感的表達程度,它不僅意味著藝術家對外部環境的體驗,還意味著藝術家對自身感情的特殊關照。形式語言便作為藝術家呈現自身的這些情感的承載體,并通過藝術家的勞動轉換到媒介身上。可見,形式語言是藝術家創作藝術作品進而表達自己思想的特定存在體。
在藝術史的里程中,對于形式語言本身的追求由來已久。屬于抽象藝術范疇的藝術家康定斯基,他擺脫具象藝術的藩籬,在作品中把線條、形狀、色彩作為獨立元素加以表現,在他的藝術里,色塊、形狀等形式語言要素的構成所表現的情境是他所追求的藝術表現。對于美國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家波洛克來說:線條、色彩、點徹底成為畫面的主體,與畫家的身體行為融為一體,借以表現他的情感。英國當代藝術家達米安·赫斯特選擇圓點作為繪畫元素創作作品,圓點作為唯一的元素在畫面中被無限地重復、疊加,并為自己的圓點繪畫申請專利。他們都選擇把形式語言的各個元素作為藝術獨立存在的特定手段而加以強化,他們能夠意識到空間、光影這些基本的形式語言是藝術家表現自己情感和觀念的媒介。由此可見,形式語言對于藝術家的創作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我們應該注意并充分去研究、嘗試的一個重要環節。
2 多時空語境空間的呈現離不開形式語言
詩意的空間需要點或是線的巧妙點綴,如同一匹好馬需要佩戴一記好鞍是一樣的道理。一幅讓人過目不忘的作品不僅只是技法上的爐火純青或是顏色上的富麗多彩,而是藝術作品中形式語言帶來的趣味性更趨于滿足藝術家的精神。藝術家通過對線條等符號的對比來表征物象、象征獨特的情感形象:借助其直、曲、長、短、實、虛、亮、暗等形態變化表示不同的時間、空間之中的對象特征,由此形成了藝術作品中的多時空語境。在吳冠中先生《瑤池》作品中,山、石、樹木、天空被抽象為輕重不一的線條、濃淡深淺有度的黑色與灰色、引人入勝隨性灑脫的藍色,再加上散亂的點的映襯使作品趨于一種中國山水式意境的天馬行空,作品強烈地展現了藝術家內心深處對美的個性化理解。
多時空語境空間的表現與形式語言的參與是不可分離的,多時空語境與形式語言的結合運用能夠促使藝術家更加完美地表達自己的意愿和情境。藝術中語境空間與形式語言都來自藝術家對現實生活的體會,在日常的積累和實踐的基礎上,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生成。藝術作品是通過感官進行體驗和感悟的一種形式,它是人們把內心的情感世界可視化的一種手段,是人們愉悅心情、陶冶情操、刺激感官的前瞻性措施,形式語言的參與正是要鞏固藝術作品的這些功能和價值。這便需要我們在創作藝術作品的過程中不但要注重形式語言的組織,還要強調真實語境的升華,所以語境與形式應當是和諧統一的。
多時空語境空間通過形式語言來架構,多時空語境也被形式語言所升華,形式語言作為語境空間的內容,需要通過語境空間來展現自己的姿態。只有形式語言與語境完美交織融合在一起,才能夠更清晰地傳達出藝術家內心的情感,才能夠讓人直觀地感受到藝術家的心靈。
作品的任何一條線、一束光在空間中都不是單獨存在的,而在于空間中的語境表達。畫面空間中的嬉皮逗唱、喜怒哀樂等都可以從藝術家的內心找到來源,也就是藝術家的思想可以通過各種的形式在作品中得到體現,而語言形式的選取則是在藝術家對語境理解的基礎上建立的,可以認為形式語言是語境空間的外在展現。美國街頭藝術家巴斯奎特的作品在形式語言上更多的是表現對造型的夸張,筆觸情趣的狂放不羈,氛圍的構思、充滿個性的色彩運用。他采用的語言形式是其內心感受到的外界物象的結晶與再加工。通過他的作品我們可以看出他的語言形式與所要表現的語境是和諧統一的。
通過對多時空語境與形式語言關系的學習與研究,更進一步印證了形式語言符號在藝術作品語境空間畫面中的意義和不可替代性,總之優秀的藝術作品離不開思想、感情、語境與形式語言的完美結合。
參考文獻:
[1] 宋玉成.外國美術史[M].重慶大學出版社,2010.
[2] 邁克爾·弗雷德.藝術與物性[M].江蘇美術出版社,2013.
作者簡介:張付濤(1989—),男,河南商丘人,魯迅美術學院2016級實驗藝術專業研究生在讀,從事當代繪畫語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