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梅
摘 要:3~6歲的孩子脫離了嬰兒期,具有了獨立行走、運動的能力,同時3~6歲又是孩子上幼兒園的年齡,活動場合增多,因此,這一年齡段的童裝結構設計必須考慮到這一階段兒童的特殊變化,需要考慮兒童在不同場合的運動需求和款式需求。本文基于3~6歲兒童的生理特點,從寬松量設計、結構線設計、領型袖型和零部件幾個方面探討了童裝的結構設計。
關鍵詞:3~6歲兒童;生理特點;結構設計
1 我國童裝市場現狀
隨著二胎政策的全面開放,80后生育高峰的到來,我國的童裝市場前景廣闊,但是我國童裝行業起步晚,所以也存在很多問題,比如童裝成人化、安全健康問題等,尤其是童裝成人化問題,一些品牌為了迎合作為消費實際對象的家長的審美,而依照成人服裝的設計特點進行設計,忽視了兒童自身的生理特點,使童裝成為成人服裝的縮小版,如西裝、皮衣等不利于兒童活動的服裝屢見不鮮,成熟的款式及不合理的結構都無法滿足兒童生理上的需要。童裝設計應以符合兒童身心發展狀況為前提。
2 3~6歲兒童童裝結構研究的意義
因為 0~3 歲的嬰兒年齡小,活動范圍有限,所以嬰兒裝的設計主要考慮舒適、透氣、安全等功能特點,結構以寬松方便為主。而3~6歲的孩子脫離了嬰兒期,具有獨立行走、獨自穿脫衣物的能力,同時3~6歲又是幼兒園時期,活動和社交場合增多,著裝也為適應不同場合、不同用途的需要分為家居服、外出服、小禮服等類別,因此,這一年齡段的童裝結構設計必須考慮到這一階段兒童的特殊變化,需要考慮兒童在不同場合的運動需求和款式需求。并且,3~6歲是一個承上啟下的階段,研究3~6歲兒童服裝結構對于一般童裝的結構有著顯而易見的典型性和普遍意義。
3 基于3~6歲兒童生理特征的結構設計
3.1 3~6歲兒童的生理特征
3~6歲兒童正處于學齡前期,也稱小童期。小童期體型的特征是挺腰、肩窄、凸肚、四肢較短,胸、腰、臀部位的圍度尺寸相差不大,身高增長快,圍度增長慢,4歲以后身長有五六個頭高。這個時期的孩子已進入幼兒園展開集體生活,已經會自己穿脫衣服,因此,這個時期的結構設計應考慮孩子的運動特點和穿脫方便,可以從寬松量設計、結構線設計、領型袖型和零部件的設計等幾個方面來探討。
3.2 寬松量設計
童裝的寬松量設計應考慮兒童的呼吸量和活動量,同時這一時期成長快速,為了滿足童裝穿著的長時間跨度,需要將寬松量設計得大些,小童有挺胸、凸肚的特點,相應部位應設置較大的橫向寬松量。兒童喜歡奔跑,兩腿張開的角度較大,可以通過增加臀圍、橫襠的寬度,以適應兒童運動的需要,而褲腳口不宜過于肥大,褲長也不宜過長,以防止兒童走動或奔跑時被絆倒或勾住。
但是,也不能盲目地增加寬松量,不同的寬松量對服裝造型的影響不同,童裝原型本身的結構適合制作一些較寬松的襯衫、外衣等。對一些合體的款式,則需要對原型圍度做縮減處理。總體來說,在穿著舒適的基礎上,還要體現款式特點,過緊的服裝不利于兒童的生長發育,而過松的服裝則不能體現兒童活潑的天性。
3.3 結構線設計
童裝結構線的設計,是為了塑造童裝外形,更是解決兒童胸、腹、臀等體型特征的方法。結構線主要包括褶裥、省和分割線。
小童體型的特點是挺胸、凸肚,所以童裝原型中有為解決腹凸而設計的前身下垂量。童裝原型中,解決腹凸量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形成一個指向腹部的側縫省, 但在實際的設計中,大多時候會根據設計原理采取其他的方法解決腹凸問題, 比如轉省,可以部分轉移到前袖窿處,將前袖窿下挖,下挖后與袖子縫合時,服裝側縫就會跟著上提,從而分散掉一部分肚省,它的量一般是0.5~1cm,在此基礎上,如果不再設省,還可以在前底擺做起翹,可以粗略地解決前后側縫的差,這是一種平面化的結構處理方法,人為地減小腹凸量,適用于較寬松、較平整的服裝。如果是開放式領型,如大衣、馬甲等款式,可以使用撇胸的方法將一部分肚省轉移到前中心線。
褶裥比省更富于變化和動感,可以結合省運用,比如,在腹部橫向省或者轉移的省道位置做抽褶,前中設衣裥等,從而起到裝飾作用,在女童服裝中比較常用。
分割線的作用是使服裝適體、美觀,可分為六種基本形式,即斜線分割、垂直分割、水平分割、弧線分割、非對稱分割和弧線的變化分割。必須根據兒童的體型考慮分割線的位置和比例。
3.4 領型袖型和零部件
為了盡量使幼兒自己穿脫衣服,門襟的位置與尺寸要合理,可使用開合的扣系方法。幼兒頸部較短,不應設計煩瑣和過高的領形,領子應平坦而柔軟。多使用小圓領、方領、平貼領等適合小童的領型。
袖的結構應當根據衣身結構的變化而變化,如果是造型寬松的服裝,其圍度可依據款式適當增加,同時袖窿的形態會趨向窄長,袖山則應配合衣身向寬松型發展。袖長可以是窄肩、無袖或至手腕處。窄肩的袖窿弧線可以緊靠頸側點,也可以是一根細帶子的吊帶衫,袖長不宜超過手腕處,袖口不宜過于肥大,以免影響兒童活動。
小童普遍喜歡口袋,口袋的設計可多使用貼袋,形狀可以使用仿生設計,如花草樹葉動物等形狀,將實用性和趣味性結合。
4 結語
3~6 歲兒童較 0~3 歲的嬰兒在生理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此年齡段在兒童成長的整個時期可謂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孩子活動范圍的擴大、運動能力的提升,使其著裝與嬰兒時期相比有了迥異的改變。本文基于3~6歲兒童的生理特點,從寬松量設計、結構線設計、領型袖型和零部件幾個方面探討了童裝的結構設計。童裝的結構設計是與其生理特點一致的,在進行結構設計時,要注意把握服裝特點,使其既合體美觀,又方便舒適,以滿足兒童的需要。
參考文獻:
[1] 郄晨微.中國童裝市場發展現狀分析[J].紡織科技進展,2016(04):4.
[2] 湯瑞昌.童裝腹凸量的結構設計與應用[J].科技信息,2010(17):765.
[3] 崔玉梅,劉曉剛.童裝設計[M].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2015.
[4] 傅海洪,劉國聯.基于學齡期兒童體型特征的童裝舒適性要素分析[J].廣西紡織科技,2009(38):3.
[5] 歐陽現,黃利筠.基于童裝和成人服裝結構制版的比較和分析[J].輕紡工業與技術,201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