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素來以先進的制瓷工藝聞名于世,作為我國三大古瓷都之一的福建德化坐落于層巒疊嶂之間,有著豐富的水力資源和森林資源,為陶瓷業的發展提供了優質的原材料,德化白瓷在此基礎上得以發揚光大,揚名海內外,成為德化縣的地輿和文明的標志。隨著年月被授予國家級非物質遺產的稱號,德化白瓷的燒制技藝走進人們的視野,越來越多的人在慨嘆其造型之精美、釉質之溫潤的同時也把目光集中在其燒制工藝上。本文擬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從德化白瓷的歷史淵源、特色以及未來發展方向等方面探尋德化白瓷雕的燒制技藝,希望其能夠得到更好的改善和發揚。
關鍵詞:德化縣;白瓷;文化工藝
0 引言
一直以來,我國人以推崇瓷器著稱,制瓷工藝也在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從宋代德化縣就開始燒制白瓷,到了明清兩代達到鼎盛。德化白瓷品種繁多,有擺件、鼎、花瓶、碗、文具、貢器、八仙杯、盞、香爐等一系列日常器物,造型多樣、用途繁多。德化白瓷的儉樸表現了返璞歸真的情趣。其制作之精良、質地之密實在我國陶瓷工藝的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就是那些對陶瓷鑒賞一無所知的人,若是看到了這般光潤細膩、精雕細琢的陶瓷制品都免不了一番贊許。
1 德化白瓷的自然條件
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福建德化縣作為與江西景德鎮、湖南醒陵并稱的我國三大瓷都之一,當地的自然條件對其開展瓷器燒制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德化地處福建省中部,地形復雜,海拔較高,山地林立,水量充沛,礦產資源豐富,為瓷器的燒制提供了優渥的自然條件。值得一提的是,德化地區的瓷土氧化硅含量相對較高,氧化鉀的含量達到6%。再加上其他礦物質的融合,德化窯的白瓷便出落得格外的純潔,富有象牙般的光澤。
德化窯陶瓷生產從封建小農經濟向產品化改變的同時,以封建地主莊園經濟為主的釋教文明運作也呈現了產品經濟運作的趨勢。公元12世紀20年代之后,隨著宋室南遷,封建政府在運營江南半壁河山中逐步將“海上貿易”納入國家經濟運轉的行列之中,對外貿易成為南宋政府主要的經濟來源之一。所以,在東南濱海最終建立起一條通往海外的交通線,德化窯白瓷瓷塑產品在內銷的同時也大量輸往海外,構成歷史上有名的“海上絲綢之路”。因為海上運輸的暢通,釋教文明經過與“海洋文明”的溝通構成互動的局勢。人們在演繹釋教文明的同時,與當地人的文明風俗及精神崇拜結合起來,出現了觀音渡海和達摩渡海的傳說。這從明代德化窯瓷工何朝宗所制造的白瓷瓷塑,如“達摩渡江”和“渡海觀音”中能夠窺見釋教與海洋文明的關系,并且從中也能夠看出釋教文明的廣泛影響力與參加性。
2 德化白瓷的文化底蘊
悠久的前史文化是德化白瓷得以長盛不衰的價值享賦。作為千年古縣,德化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前史傳說,它的前史可追溯到悠遠的唐代,在明清兩代到達鼎盛,其產品造型優美,胎質之細膩,施釉之均勻,外形之活靈活現,讓人不禁拍手叫絕,成為個人和博物館的保藏佳品。主要代表作品有清代何朝宗的觀音像和達摩塑像,代表匠人有何朝宗、何朝春、蘇學金、張壽山、林孝宗、文榮、林希宗、陳偉、林朝景等。除了要有優質的瓷土質料和上乘的工藝外,祖祖輩輩的精益求精、宗教傳說等都為德化白瓷披上了神秘的外衣,表現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3 德化白瓷的燒制工藝
德化白瓷從不成型的瓷土蛻變為傳承百世的珍貴瓷器需要多少步驟?簡略說來大概有以下幾步:第一,采集具有相應化學元素的瓷土。第二,對原材料進行加工,淘洗、粉碎、打磨、陳腐、過篩。第三,根據白瓷的用途挑選成型工序,雕塑白瓷的鑄造工序多是手工操作和注漿成型,日用白瓷可以挑選用機器或干壓成型這樣相對簡單的方式。第四,施釉根據不同的型器類別挑選不同的方式施釉,釉層應該堅持薄厚均勻。第五,分兩次對施釉后的器具進行高溫釉燒。經過這五道工序之后,泥土才可以變成我們看到的潔白溫潤、細膩晶亮、潤滑透亮的白瓷產品。德化白瓷制作工藝之冗雜可見一斑。
4 德化白瓷的未來發展
2006年6月,在國務院發布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上赫然出現了德化白瓷燒制技藝,這是由國務院批準文化部確定的文化遺產,標志著德化白瓷占據的重要地位,在世界各國的博物館中,德化瓷雕儼然成了中國陶瓷文化的象征,是歌德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德化白瓷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與對外文化交流作出了難以估計的奉獻,它的制作工藝、鍛燒技能、窯爐結構已經成為國內外專業人士的研究重點和效仿對象。在國家方針的支持與維護下,當地的一些企業紛紛為德化白瓷的發揚光大作出奉獻。廠主積極地擴展國內外市場,打造從生活用具到工藝精品的全方位發展的白瓷工業;燒瓷技師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有些甚至被授予國家級文化遺產傳承人的稱號;造型師也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在堅守文化傳統的前提下,為產品外形規劃加入了異域元素使得德化白瓷可以博采眾長,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歡。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到,因為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以及自身生活方式的改變,當地年輕人不愿意從事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事業。在這方面黨和國家應該給予重視和關心,讓德化陶瓷可以在新的歷史舞臺上書寫更加輝煌的篇章。
5 結語
德化瓷燒制技藝具有悠久的歷史,前史傳統和鮮明的地方特色是我國絢爛的民族文明藝術的精華,加強其傳承與保護事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大業。我們應該重視德化縣陶瓷經濟文明的發展,搜集陶瓷工藝文明大師的作品進行宣傳推廣,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落實促進陶瓷行業發展的措施。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德化白瓷對中國經濟文化的發展會起到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賴雙安.論德化窯白瓷瓷塑的文化參與性[J].藝海,2018(03):119-121.
[2] 曾慶成.匠人,要有匠心——從德化白瓷雕塑說起[J].陶瓷科學與藝術,2018,52(09):4-6.
[3] 楊俊艷.明清時期的德化窯白瓷[J].收藏,2018(12):128-131.
[4] 蘇輝文.淺析中國明清時期德化白瓷瓷塑[J].藝術科技,2018,31(08):128.
作者簡介:陳威紅(1985—),女,廣東興寧人,大專,中級工藝美術師,雕塑設計師,研究方向:德化白瓷燒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