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成康
摘 要:《黃河大合唱》是我國一部經典史詩級的聲樂套曲,從作品發表一直到今天,80年來始終傳唱不衰,雖然歷經時代變遷與歲月打磨,但仍然散發著耀眼奪目的魅力,將民族精神體現得淋漓盡致。《黃河大合唱》之所以能夠成為我國合唱歷史上的不朽之作,其藝術價值不單單體現在音樂方面,文學審美價值也是不容忽視的。本文將從藝術與文學審美角度對這部經典作品進行分析,以便更好地把握作品的審美價值。
關鍵詞:《黃河大合唱》;藝術;文學審美
《黃河大合唱》這一經典作品之所以歷久彌新,經久不衰,是因為這部作品注重對民族精神的弘揚,這部作品除了音樂性讓人贊嘆之外,在文學審美方面也是非常值得關注的。很多的文獻資料中都對《黃河大合唱》進行了深層次和多角度的解讀,本文以此為根基,對《黃河大合唱》的藝術與文學審美展開了論述。
1 《黃河大合唱》的藝術審美分析
1.1 音樂審美表達淋漓盡致
音樂審美價值是在音樂審美主客體關系當中共同表現的,可以滿足人的審美需要,帶給人美的享受。《黃河大合唱》是在1939年完成創作的,在同年完成首場演出之后,又在1941年被重新整理加工,最終趨于完善。從作曲技巧方面看,《黃河大合唱》的各個樂章是相對獨立的,但是彼此之間又在民族解放斗爭的整體主題之下進行了密切整合,做到了首尾呼應。慷慨激昂的朗誦把每個樂章銜接在一起,增強了作品的統一性,突出了民族風格特點,音樂語言顯得通俗且簡潔。高超精湛的合唱方法與樂隊演奏,不僅讓整部作品顯得宏偉壯觀、非常大氣,還賦予整部作品更為獨特的藝術風格。《黃河大合唱》當中很多樂章都廣為傳唱,將音樂審美表達得淋漓盡致。比如,《黃水謠》曲調優美,音樂極具獨特性,把作者贊美祖國山河、控訴侵略者罪行和被敵人踐踏的悲慘情景用三部曲式進行了展現。
1.2 文學情感抒發真情
情感是藝術生命力所在,真情實感是藝術的核心審美。《黃河大合唱》這部不朽作品的藝術審美價值在于這部作品所傳達的對民族與國家的真摯熱愛。《黃河大合唱》的詞作《黃河》是作家光未然精心設計的作品。光未然在東渡黃河的過程中,目睹了黃河的急流險灘,以及黃河船夫和狂風惡浪作斗爭的場景,還聽到了船夫的船工號子聲。在自然與現實的雙重情感體悟之下,再聯想到目前祖國正遭受的災難和中國人奮起反抗的情景,光未然最終站在文學高度,將這些經歷和感受用文學形式轉化成極高境界的藝術美。作品的每段道白都密切聯系主題,做到了層層推進、承上啟下,讓作品帶有更加感人的情感力量以及雄大的氣魄。
1.3 音樂文學完美整合
從表面上分析,音樂和文學是兩種不一樣的文藝類型,因為音樂是通過音響組合的方法表現的,但是文學是利用語言表達手段表現的。不過語言和音響在形態表現方面有著明顯的一致性特征,都通過聲音展示。從整體構思的角度分析,文學和音樂創作在構思與藝術氛圍方面具備高度一致性,音樂樂譜和文學語言都是用特定聲音完成音樂表達,用音響表現美,而文學用深刻語義表現美。《黃河大合唱》這部作品在開始時是光未然用文學作品的創作方式創作的,在這之后冼星海又從音樂角度出發,將其變成不朽的音樂作品。可以說,音樂和文學進行了完美的滲透和整合,傳達出特殊歷史階段的民族心聲,也成就了人類藝術寶庫當中的不朽之作。
2 《黃河大合唱》的文學審美分析
2.1 用詩為號,引領抗日救亡行動
《黃河大合唱》這部作品的歌詞是著名詩人光未然先生在抗日戰爭時期創作的組詩,詩作原名是《黃河吟》。《黃河大合唱》曲作者冼星海在聽到這首詩的朗誦之后,萌生了把詩創作成《黃河大合唱》的想法。在分析這部作品的文學審美價值時,需要將歌詞作為重要根基,對詩作的主旨內涵進行研究。這首詩借助詩人情感線,把擁有不同意義的場面銜接在一起,形成一個整體性的詩歌意象系統,既是詩人用多元化文學創作方法對黃河兒女奮勇抗擊日本侵略者的壯舉進行的多元化描述,也是詩人以詩為號,引領抗日救亡的無畏行動。
2.2 用母親河氣魄突顯民族偉大
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這一說法自古有之,《黃河大合唱》就是以母親河為背景,把生活在母親河兩岸的人的生活用黃河為紐帶關聯起來。黃河的洶涌澎湃影響著此地的黃河兒女,也把他們的生命和時代密切關聯起來。《黃河大合唱》的歌詞文本每一字每一句都帶給人洶涌澎湃的激情。《黃河大合唱》的創作意圖是通過偉岸的黃河形象,烘托中華兒女誓死保衛家國,戰勝侵略者的必勝信心。所以,歌詞是通過塑造黃河的雄偉形象,用母親河的氣魄突顯民族之偉大,將民族的英雄氣概表現得淋漓盡致。
2.3 用黃河兒女的堅韌歌頌民族精神
《黃河大合唱》的文本中,除了注意對母親河氣魄的刻畫外,還注重對黃河兒女的優秀品質的描述,贊揚了民族百折不撓的精神。就拿第七樂章《保衛黃河》為例,用反問句以及排比句的句式,把中華兒女堅決抵抗侵略者的決心推向高潮,把聽眾帶入黃河兒女眾志成城,利用多種多樣方法抵抗日本侵略者的英勇情景。到了第八樂章,用堅定的音樂節奏、豐滿的合唱和恢宏的氣勢,把作品情感推向最高點,完全釋放了保家衛國的必勝信心。
總而言之,《黃河大合唱》這部作品擁有獨特的審美品格,歷經時間的考驗,非但沒有被遺忘而成為歷史塵埃,反而歷久彌新,深受人們的關注。在抗日戰爭最艱難困苦之時,《黃河大合唱》憑借獨特的藝術與文學審美價值,激勵著中華兒女不懈抗爭,最終戰勝侵略者。雖然如今我們所處的時代和《黃河大合唱》的誕生時代不同,但是仍然對中華民族的繁榮復興具有激勵性作用,我們仍然需要對其獨特的審美價值進行分析。
參考文獻:
[1] 王放歌.對音樂審美價值的理性思考[J].吉林藝術學院學報,2018(4):120-122.
[2] 龍玉蘭,賴城.《黃河大合唱》的藝術審美[J].四川戲劇,2017(21):109-111.
[3] 潘明棟.論《黃河大合唱》及其文化內涵[J].黃河之聲,2015(6):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