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臨摹是書法學習的關鍵方式,本文從臨摹的要求、臨摹字帖的選擇、臨摹工具的選擇、臨摹其他方式的選擇以及臨摹和創作的關系入手,對臨摹做了淺析,以便書法學習者以正確的方式進行臨摹學習。
關鍵詞:書法;臨摹;創作;書寫工具;書法字帖
臨摹是從古到今都有的方式。臨摹可用于仿制書畫品,也可以用來學習。本文的書法臨摹方式淺談以技法學習為主要方向展開探討。臨,是照著原作或原作印刷復制品模仿。摹,是指用雙鉤或直接描紅的方式在原作或原作印刷復制品上進行精準度更高的模仿。南宋姜夔《續書譜》說道:“臨書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筆意;摹書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筆意。”書法強調的用筆、筆意的表達,是書法藝術的難點和核心,是由毛筆自身的彈性屬性及彈性在書寫過程中的不斷轉換、變化所決定的。臨書對位置的關注不如筆形敏銳,故臨寫時更加關注毛筆的書寫狀態,以準確表達筆形;摹書的關注點主要在于結構的準確把握和線條的粗細、位置變化上,故容易把部件和筆畫位置擺放準確,而失去了用筆的彈性及筆畫的質感。臨和摹都是重要的取法方式,臨帖最重要的是學習原作者的思路,對于聚散、大小、輕重、疏密等陰陽關系的把握,摹帖最關鍵的是矯正自己的書寫習慣,去掉書寫上固有的筆形、轉折習慣及手的運動幅度、運動軌跡,去更好地貼近自己的審美理想。臨和摹應該結合運用在書寫過程中,從不同的角度對書寫者的技法進行提高。
孫過庭書譜云:“蓋有學而不能,未有不學而能者也。”學而后能,學習是人類社會文明快速進步的方式。書法的臨摹學習也是如此,直接從歷代最經典碑帖中取法,是書法學習者的必經之途。臨摹是最基礎,最重要的學習書法的門徑。對于臨摹的理解、臨摹方法的學習,能使我們在臨摹時事半功倍。
1 臨摹的要求
臨摹的學習目的有深淺之分,對于初學者來說,準確的把握是第一要求,在把握結構準確性的基礎上,再對筆形的準確度進行要求。在章法上,行間距、字間距都盡量和原帖保持一致,章法布局影響通篇的氣息格調,也是臨摹時要準確把握的。字法上,字形、筆形都要盡量準確。進一步學習的時候要把握原作者的書寫思路,中國書法建立在陰陽變化的多種對比關系上,在臨摹學習的過程中,要對作者的表現手法有系統、理性的認識,樹立對字的方圓、大小、聚散、粗細、正側、相背等,對用筆的提按、輕重、緩急,對用墨濃淡、枯濕、潤燥等各種關系的認知,明晰作者采取的變化手段,豐富臨摹儲備,以便創作時轉換運用。但真正臨摹好一件作品還有著更高的要求,除了對形的準確把握,對方法技巧的學習儲備也很重要,還需要透過一件作品去領會作者的精神狀態,并取其意象。對筆墨運用及線條質感、通篇的氣質,都要深入理解,做到不僅僅停留在基本理解上,常看常新,不斷深入學習。
2 臨摹字帖的選擇
在字帖的選擇上,學者本著由易到難,取法歷代經典名帖的原則,經過歷史淘汰后留下的精品之作代表了古人的智慧結晶,是取法的最普遍對象。臨摹的對象要典型、有代表性、有歷史高度。《易經》中說:“取法乎上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治學需志存高遠,向最經典的范本取法,對深厚的書法傳統根基進行挖掘,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學習,是學習書法的捷徑。啟功先生談臨摹的時候講 “不宜只臨一家之帖”。臨摹字帖,是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的過程,兼采眾長雖是一種理想境界,但也是我們要前進的方向。康有為在《廣藝舟雙輯》中提出:“又謂學書須專學一碑數十字,如是一年數月,臨寫千數百過,然后易一碑,又一年數月,臨寫千數百過,然后易碑亦如是。”即可以取法諸長,但要在下過苦功夫,學到一家所長后再更換字帖,不能輕易隨喜好改變,若朝秦暮楚,往往學不到一家精髓。
在臨摹字帖資源充足的今天,還要對字帖的刻本、拓本、影印本進行選擇,臨摹的版本不同,對結果也有較大影響,要多進行比較選擇。
3 臨摹工具的選擇
《論語·衛靈公》中提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筆、墨、紙、等工具接近古人的狀態下,才能臨寫出與古人近似的作品,手的運動狀態才能貼近古人。手的狀態和筆、墨、紙的狀態契合,決定了最終的書寫效果。其他條件不改變的情況下,用狼毫、羊毫、兼毫等彈性不同的毛筆書寫時,書寫的效果會有所差異,彈性弱的羊毫類毛筆,回彈時間長,回彈力量趨綿柔,狼毫則反之,回彈韌性足,兩種的表達是完全不同的。清代何紹基用羊毫臨摹《張遷碑》,寫得方整勁挺,棱角分明,筆法十分凝練,也是工具選擇的典范,工具的選擇也是個人風格的組成要素。生熟度、厚薄、軟硬不同的宣紙,書寫效果也不同。材料之間還要講究搭配,王羲之《書論》提出:“若書虛紙,用強筆;若書強紙,用弱筆。強弱不等,則蹉跌不入。”強調的就是書寫工具間搭配的重要性。墨、濃墨和加水后墨分子的狀態不同,和紙接觸后的表現效果也不同。因此,需要在書寫過程中不斷實踐,才能得到具體的經驗。在臨摹之初,最好選用最適合的書寫工具,有余力再進行不斷的嘗試和挖掘。
4 臨摹其他方式的選擇
臨摹字帖還有背臨、意臨、創臨三種方式,這三種方式有不同的作用效果,適合不同的書寫階段。背臨是在充分熟悉字帖的情況下,依靠記憶里的字帖形象對其進行臨寫,可以提高記憶的強度,對理性的關系進行梳理,對背臨結果和原帖進行對比,可知道學習的不足。意臨是對照字帖,但主動放棄對字形結構精準度的要求,把對關系的把握、氣質的追求放在臨摹的首位,試圖得“意”而忘“形”,使通篇流暢,氣息自然,這和被動的、臨摹不準確的書寫狀態是有著本質的差異的。創臨,是一種高級的臨摹,是在書寫者積累了大量的書寫經驗和書寫技法,并融合自我表達的方式的創造性臨摹。結合了創作的思想方法,可以作為創作的過渡練習。比如,清代的草書家王鐸就在臨摹的方式上進行了突破性的創造,他臨寫過張芝、王羲之、王獻之等的作品,如《臨王獻之省前書帖軸》《臨張芝帖》《臨冠軍帖》等等,這些臨摹作品改變了原來均采用高大章法的立軸式,對字進行了放大書寫,相較原帖做了很多章法、字形、體勢上的變形、夸張,但都極具跌宕之勢,將大字草書書寫引領到一個巔峰。啟功先生在臨摹懷素《自敘帖》的時候也不拘泥于原帖,把個人風格帶入臨摹,在臨摹中進行再創造,用粗細相對均勻、清勁爽利的線條,表現奔放而跌宕的氣勢韻律,啟功的用筆取法懷素,又有很大不同,有古有我,并對一些《自敘帖》里因書寫原因發生變異的字形做了一一校正,臨帖不只是技法學習,也體現了書寫者的審美趣味,更蘊涵了其歷史視野和人文關懷。
5 臨摹與創作的關系
藝術是舟,渡我們到達自我的彼岸。創作在某種程度上是自我的表達和呈現,能真實表達自我也是書法藝術的魅力所在。書法的臨摹和創作并不是具有過渡作用的銜接關系,更不是集字照抄;臨摹應該得其道,深入領會原作者的書寫技法,以作品中映照出的美的元素、美的氣質,熏染書寫者的靈魂,去捕捉、感受書寫者的心境及意境。中國的書法和詩是相同的,技法的追求、形式的構成、元素的選擇,最后都是為了營造出一種“境”,以這種“境”去打動欣賞者。學習者在臨摹的時候要下足功夫,把技法爛熟于胸,把對關系變化的理解內化到自己的理論體系中,不斷積累筆墨的運用經驗,并不斷提升審美眼光,追求自我的審美理想,可在創作的時候嫻熟地運用臨摹時積累的手段、方法進行自我表達。臨摹不是束縛創作的壁壘,而是創作的基石。創作是在臨摹的基礎上發掘自我,進行藝術化的自我表達的方式。王鐸“一日臨帖,一日應請索”的創作方式,使他深深扎根于書法傳統,深入二王堂廟,深得古法,同時又突破二王書風,把雄強的表現融入其中,形成了獨特的風格面貌。沈尹默說過:“寫字不是臨帖,然而不從臨帖入手又不知寫字之道。”臨帖就是為了了解寫字之道,為了找到創作的基本方法、門徑。
臨摹是我們對先人智慧和知識的挖掘,要保持正確的態度和方法,使書法內在精神文化存在于當下,并不斷延續下去。書法傳統是不絕的寶貴資源,如今出土的碑帖遠多于古時,臨摹版本全面,印刷條件也超越了之前,我們要善于選擇,善于發掘,以正確的方法在臨摹中不斷積累,準確、深入地理解原作,把創新的理念融入在其中,為在創作中展現自我和新時代風貌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者簡介:張睿(1996—),女,重慶人,北京師范大學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書法,藝術教育,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