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巴洛克藝術是一種無法復制的藝術,自進入19世紀以來,不僅塑造了“中華巴洛克”形象,更對哈爾濱地域文化造成了深遠的影響。哈爾濱巴洛克藝術不僅體現在古老的建筑風格方面,也體現在它獨具特色的美食文化方面。它形成了自己的個性風格的同時,又融入了歐美的情趣。
關鍵詞:巴洛克藝術;建筑風格;美食文化
0 前言
1898年中東鐵路的修建象征著哈爾濱由一個封建社會的小漁村向大都市轉變。20世紀初,巴洛克藝術建筑的繁榮迎合了成長的資本家“炫富”的心理,照搬華麗的西方建筑,并用本土化特色對建筑進行了改造。于是,一系列的建筑裝飾造型上出現了蝙蝠、金蟾等象征吉祥的中式圖案元素。“中華巴洛克”因此而誕生。
1 巴洛克藝術對哈爾濱建筑裝飾風格的影響
“巴洛克”一詞的原意是“扭曲的珍珠”,古典主義者用它來稱呼這種被認為是離經叛道的建筑風格。這種風格的主要特點是追求怪異和不尋常的效果,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調。而哈爾濱的建筑裝飾風格就一度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調,使得巴洛克式風格與哈爾濱的風格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使得哈爾濱的建筑裝飾風格是外形自由,追求動態,喜好富麗的裝飾和雕刻、強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橢圓形空間;使哈爾濱的建筑風格偏向歐洲建筑風格,格外耀眼,這種建筑裝飾風格更是讓哈爾濱人感到無比的興奮和向往。
隨著國際文化的影響,哈爾濱地域文化的疆界被打破,像巴洛克這種西方文化對哈爾濱老道外地區的建筑裝修風格的影響十分深遠。哈爾濱這種富有北國風情的城市,除了可以賞雪,更吸引人的莫過于老道外的美食加上濃郁的巴洛克風情。在民族工商業的繁榮與外來西方文化的滲透中,生活在這里的中國人民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把“巴洛克”建筑流派的風格融入民族傳統中,創造了非常有價值的“中西合璧”的“中華巴洛克”建筑形式,并成片區整體式保存下來,這是哈爾濱特有的寶貴財富。
我們都知道巴洛克建筑是17世紀至18世紀在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筑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建筑和裝飾風格。它的建筑風格比較自由奔放,而且追求動感,喜好奢侈魅力的裝飾,使用強烈而有力的分層色彩,經常使用跨越的曲面和橢圓形來表現自由的思想和營造神秘的氣氛,使得哈爾濱地域文化顯得特別而精致、復古而又絢麗。
開埠百年,包容、開放成為中國年輕的歷史文化名城哈爾濱一以貫之的風格,成就了松花江畔小漁村到“東方小巴黎”的華麗變身。在這個曾經會聚36個國家多民族僑民的“中西建筑博物館”中,中國人堅守的民族自尊與善學西方的智慧在建筑藝術中得到彰顯——屬于中國人和哈爾濱的“中華巴洛克”。“中華巴洛克”不僅僅是一種建筑風格,且已經深深融入哈爾濱的血脈,成為這個城市的一種文化、一種歷史與一種記憶。保護中華巴洛克建筑也已經不單單是一項工程,更是我們哈爾濱人肩頭的責任和義務。希望老哈爾濱人找回童年的回憶,在民族工商業的繁榮與外來西方文化的滲透中,生活在這里的中國人民能夠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
2 巴洛克藝術對哈爾濱美食文化的影響
巴洛克藝術對哈爾濱不但有建筑裝飾風格上的影響,在美食上更是有深刻的影響。南二道街可以說是哈爾濱著名的美食街了,中華巴洛克歷史文化保護街區是哈爾濱十大歷史文化保護街區之一,是哈爾濱近代發展中歷史最為悠久的街區,是哈爾濱民族工商業的發源地。
根據歷史記載,中華巴洛克里的“老字號”——靖宇街上,老鼎豐前,顧客川流不息。在老哈爾濱人的心中,這舊稱“正陽大街”的靖宇街就如同北京的王府井,松軟、酥脆的老鼎豐糕點則留存著幾代人溫暖的兒時記憶。老鼎豐是哈爾濱有著百年歷史的糕點老字號,坐落在靖宇街392號一棟始建于1915年的Ⅲ類中華巴洛克保護建筑內。自從1911年在哈爾濱開業以來,老鼎豐的店址一直沒有變遷。提及老鼎豐,有一段老哈爾濱人津津樂道的故事。傳說清朝乾隆皇帝二下江南的時候,在古城紹興尋訪,品嘗一家果匠鋪的點心時,覺得風味獨特,便欣然提筆,欽賜“老鼎豐”三個大字。意思是說,鍋里總是有許多好吃的。此后,老鼎豐點心成為貢品,老鼎豐商鋪也開始在中華大地散布開來。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美食文化象征著一座城市文化。我們可以通過一座城市的美食文化大致了解該城市的歷史和文化底蘊。前人留下的文化產物更是一座城市獨有的財富,是我們作為后人可以繼承的寶藏。
3 結語
巴洛克藝術經久不衰,與其包容并蓄、懂得揚棄的精髓是分不開的。從哈爾濱的建筑風格、地域美食文化來看,巴洛克藝術不僅影響哈爾濱,甚至在整個中國的發展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義。“中華巴洛克文化”已被列入哈爾濱歷史文化保護名單中。通過哈爾濱建筑遺存和美食文化,不僅可以清楚地展示哈爾濱這座城市的發展過程,更能看出哈爾濱城市的整個風格特點,這也是先輩留給我們的一筆寶貴的歷史財產。
參考文獻:
[1] 劉禹含.哈爾濱道外區中華巴洛克建筑研究[D].東北林業大學,2013.
[2] 萬寧,潘瑋,呂海蓉.哈爾濱中華巴洛克歷史街區保護與更新研究[J].城市規劃,2011.
[3] 于歌.巴洛克對19世紀哈爾濱建筑的影響[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1.
作者簡介:劉帥臣(1996—),男,山東聊城人,學士,研究方向:視覺傳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