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世紀藝術上承古希臘、古羅馬藝術,下啟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在這兩座藝術高峰之間,中世紀是歐洲基督教盛行的時代,而處在13世紀中葉至15世紀初的哥特式藝術,正是這個時代最輝煌的成就。這一古老的藝術形式沿著自己的軌道,形成并發展、廣為傳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我們應該理性看待中世紀藝術的成就與影響。
關鍵詞:中世紀;藝術;基督教
中世紀藝術上承古希臘、古羅馬藝術,下啟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在這兩座藝術高峰之間,一切都似乎只剩平庸和黑暗,被稱作“黑暗的中世紀”。我們應當客觀地對待中世紀時期的藝術,中世紀時期的藝術從總體上來看的確是衰落了,但并不代表只剩下“黑暗”。我們不應當片面地把中世紀藝術的衰落歸結于基督教上,基督教作為一種宗教只是恰好契合了當時的統治集權,他們借用藝術途徑來神化基督教,真實目的是束縛和麻痹人民,鞏固政權。
當我們把目光轉向歐洲中世紀的普遍文化現象和藝術創作時,我們所看到的最引人矚目的現象之一,可以說就是無所不在的基督教宗教文化統治世界。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至15世紀文藝復興初期,這長達一百多年的時期被稱作歐洲的中世紀。期間,基督教對世人的影響占據了統治地位,藝術成了傳播宗教和信仰、神學觀念的重要媒介,因此這期間的藝術被稱為基督教藝術。在基督教看來,人類的現世生活充滿了罪惡和無邊的痛苦,只有真心誠意地信仰上帝和耶穌才能得救,才能在死后去天堂,進入那個傳說中幸福永恒的地方,否則將被罰入黑暗的地獄遭受永恒的折磨。這樣的教義在無神論者看來自然是荒謬的,但在人們對物質解放感到希望渺茫時,便本能地追尋精神解放來替代,追尋思想的慰藉以擺脫絕望的處境。這時的基督正可以救贖人們的心靈,因此基督教可以在崩潰中的羅馬帝國產生并在“黑暗”的歐洲中世紀得到廣泛的傳播,是具有歷史必然性的。
“中世紀”這一名稱在當時有著極大的貶義,并一直為西方學者所沿用。于是,中世紀是黑暗世紀、野蠻世紀,便成為19世紀以前人們的普遍共識。中世紀的藝術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沒有得到人們的充分了解和肯定,甚至遭到了強烈的否定。
中世紀雕塑具有特殊的表現力。資料顯示,多數博物館中的中世紀的雕塑作品具象但并非完全寫實,它們通過強調,甚至是變形的藝術手法,以傳達不可抗拒的強烈的宗教精神。這一時期的雕塑作品具有兩種特征:非寫實性和框架法則。在用象征、夸張、蘊含寓意等手法營造一種非現實的宗教感,使人置身于雕塑前時,感受到一種強烈的神性的壓抑感,感受到神圣不可侵犯,為了配合建筑結構將雕塑進行變形或扭曲,以達到雕塑作品與建筑二者和諧統一。
中世紀時期的藝術是歐洲文化表現的一種特殊形式,這一時期的藝術改變了古代希臘羅馬的藝術傳統,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體系,成了能夠表現特定歷史時期內人們的社會生活、宗教觀念、思想方式與審美觀念的特殊形式。作為集宗教信仰與神學于一體的表達方式,中世紀時期的藝術總體上偏重主觀精神世界的表現,不注重客觀世界的真實再現,往往以夸張、變形、改變真實空間序列的各種方式以達到強烈的表現目的。
早期基督教繼承了猶太教單純的精神性,反對偶像崇尚,盡力清除其物質性和世俗性,使其僅作為符號和象征物,作為偶像崇拜的手段,而不是作為崇拜的對象。形象的媒介成為神學的一種工具,信徒靠此理解教義,形象不過是教義的外衣和再現。總之,一種純粹的精神等級觀念替代了事物的物質性秩序。這種對事物的絕對精神性的理念與古希臘羅馬的藝術造型原則完全背道而馳,希臘人關心的體積和空間關系,在這里完全消失了。
基督教的美學把形象簡化到不真實的平面性,四分之三側面的角度消失了,而只留下正面與正側面。藝術家們竭力避免表現出運動感,避免過于真實地描寫生活。他們給人物以萬古不變的姿態,給構圖以最嚴格的對稱。這一時期的雕塑體積感消失,藝術大多采用層層畫面行行相疊的構圖。這種回避空間觀念乃至顛倒透視反映了一種美學體系,即以心靈淳樸的直覺和非理性的分析來尋求思想與事物的一致。對于這一時期的藝術家來說,重要的是表現抽象的靈魂而不是表現鮮活逼真的形象。這使得很多人在觀摩中世紀的藝術作品時,往往感受到其中的沉悶與壓抑,而沒有真正的藝術的美的享受。
我們應當以合理可觀的態度看待中世紀。中世紀時期基督教無處不在,影響廣泛,而哥特式藝術正是這個時代最輝煌的成就。哥特這一古老的藝術形式沿著自己的軌道逐漸形成并發展、廣為傳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哥特式藝術雕塑建筑以獨特的方式敘述這個時代,對后世影響深遠。與其他時期的藝術相比,中世紀時期的藝術在西方美術史上的地位似乎顯得微不足道,但筆者認為這也極富研究意義。顯然藝術家所關注的并不是單純的藝術手法,而是某種精神上的超拔。解讀這種風格的形式語言,對現代藝術家的藝術創作具有極大的啟示作用。
藝術是一種能夠體現各民族和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存在也影響著人類的生存方式和精神狀態,顯然中世紀時期的藝術無論創作手法如何都是那段黑暗時期的真實寫照,值得我們細細回味。
參考文獻:
[1] 孫妍.具象雕塑的風格化形式語匯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7.
[2] 陳煉.另一種真實——試析中世紀雕塑的表現手法[D].中國美術學院,2012.
[3] 朱智偉.心靈的藝術——中世紀繪畫、雕塑研究[J].藝術百家,2010(05):241-242.
[4] 寧雨霏.探索中世紀雕塑之精神美[D].河北師范大學,2007.
[5] 陳橙.刻板下的鮮活——歐洲中世紀美術的圖式與形象研究[D].延邊大學,2018.
[6] 張安華.淺談歐洲中世紀藝術衰落的原因——以中世紀繪畫、雕塑藝術為例[J].大眾文藝(理論),2009(07):117-119.
[7] 黃子桐.從中世紀西方基督教藝術看宗教與藝術之爭[J].名作欣賞,2017(03):132-134.
作者簡介:秦晴(1993—),女,遼寧大連人,大連外國語大學國際藝術學院2018級美術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