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承志
幾十年來,民眾習慣了中國“世界工廠”的定位,但事實上,全世界的科技初創企業,中美基本旗鼓相當,遠超其他國家。無論是新能源、云計算,還是人工智能,中國企業都在迎頭趕上。
與此同時,國內有人開始抱怨互聯網幾家巨頭公司打壓中小型企業,認為這些企業是依據市場體量來掙大錢,只會阻礙創新。某些專家甚至提出,企業規模越大,越是回避創新。應該承認,國內外都有這樣的例子,但不能據此得出結論:規模小反而有利于創新。必須指出,應當區分看待一個國家的整體市場規模和單個企業所占據的市場規模。前者越大,越是有利于全局性和革命性的技術/產業創新;后者若無合理約束,規模的提升可能會壓制創新。
從理論創新到可盈利的技術/產業創新,不單需要個體的努力,更需要市場的互動和檢驗。二戰以后,科技復雜度的提升,職業化、集體化和工程化等概念推廣開來,意味著若是沒有資本配合,創新往往半途而廢。和大眾認識相反,比較大的技術/產業創新,初期和當時市場格格不入,往往是面對小眾群體,比如早期的汽車產業和航空產業。這個時候,整體市場規模越大,小眾群體的需求總量就越大,越能吸引資本對這個細分市場的注意力,進而幫助初創企業實現“關鍵性的一躍”?;仡欉^去三四十年,美國的技術/產業創新層出不窮,遠超歐洲和日本,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統一市場。
現在,中國的市場規模創造了新的奇跡。以高鐵為例,西方一直沒能把高鐵產業化。原因很簡單,日本太小,歐洲太分散,美國地廣人稀。如果高鐵廣覆蓋,那么必定高成本和高票價,導致競爭力低下;如果低覆蓋,那么目標客戶有限,仍然是虧本的行當。只有中國這樣的巨型國家,高覆蓋導致高上座率,但票價適中,進而吸引更多客戶,才能形成市場正反饋效應。
經過近四十年的改革洗禮,中國獨一無二的市場規模為創新提供了最好的孵化器。要充分發揮此優勢,從國家層面而言,更多的是要做好市場培育工作,比如,嚴格保護知識產權,約束壟斷企業等等。相信在未來,中國的巨大市場規模必將為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承擔起應有的使命?!?/p>
(作者是南京郵電大學電子與光學工程學院副教授)
環球時報2018-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