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詩燕
摘要:人,其本質便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無論是在何種行為實踐中,人的個體活動都將無可避免地成為群體社會關系。從某種意義來說,人的社會生活就是道德生活。為了明晰我們的道德行為選擇,確立正確的道德立場,并給人的日常生活提供道德依據,我們便不得不面對道德判斷的問題。但是,道德行為選擇并不是簡單的非黑即白,作為道德行為前提的道德判斷,也時常與社會經濟文明制度的進步呈現反差,“倉廩實,而不知禮節;衣食足,而寡知榮辱”。道德悖論型問題的出現,不斷的沖擊著線性的善惡思維底線。在此,筆者著重對“二胎政策”的民眾評論入手,從道德角度進行解讀,力求探究出造成此種現象的原因,并能提出適當的解決之道。
關鍵詞:二胎政策;道德判斷
一、“二胎政策”的出臺
在21世紀的的今天,倫理道德在日常生活中起的作用日益凸顯,在面對日常許多問題時,我們往往不能用法律、強制的手段解決時,也不得不訴諸道德判斷。而對于道德行為,我們同樣需要道德判斷來進行判定其是否合宜。
自從“二胎政策”出臺,民眾的看法多種多樣,支持者有,但反對的聲音同樣眾多。究其原因,大致可分為兩大類:
(一)從自身角度出發。認為“二胎政策”會加劇女性職場性別歧視,女性就業更加困難,不得不回歸家庭。同樣,“重男輕女”的思想是否會重新抬頭也是廣大女性尤為憂慮的一個方面。加上女性對教育和物資投資中的流向、“二孩”會加重自身于婚姻中的弱勢地位等等不安,都成了大眾對該政策的不滿。
(二)從政策本身出發。許多的反對者則認為,無論計劃生育還是二胎,都是決策者為國家機器的運轉和減緩政府的壓力所導致。一切都是從經濟行為去考慮,缺乏人本關懷。社會沒有一個正確的,關于信念、思想的指導。
由此,相當一部分人始終對“二胎政策”抱有疑慮,并作出判定,認為該政策大大損害了女性利益。
我們日常判斷的真理性無疑是倫理學所關心的,正如我們隨時都說:“這樣做是好的、正確的”或“這樣做是壞的、錯誤的”。道德判斷始終充斥于我們的日常生活和人們的語言行為,反映著人們的情感立場、價值導向及其道德觀念。
在“二胎政策”的論辯中,無論是支持還是反對,無疑都是道德判斷的一種具體表現形式。首先,我們便不得不對道德判斷進行一定程度的了解。
二、道德判斷的含義與基礎
道德判斷的含義:
(一)在《哲學大詞典》中,對于道德判斷的解釋有兩個方面。
1.它是對道德現象作出判定的一種邏輯思維形式,其內容主要表現一定社會、階級或行業的道德要求以及某種行為的道德價值。道德判斷與事實判斷不同,它主要是一種價值判斷,而且往往帶有判斷者個人立場、觀點、信念、情感的色彩。
2.認為道德判斷是人們判定自己或他人行為善惡價值的一種認識活動,是人們進行道德選擇和道德評價的一個重要環節。
(二)在《倫理學大詞典》中,道德判斷則被定義為:運用道德概念或道德知識對行動的是非、好壞和善惡進行道德評價的過程,它表達行為的某種道德價值及其當事人的道德責任。道德判斷是認識道德現象的一種邏輯思維形式。
道德判斷的基礎:
在西方倫理思想的發展過程中,有關道德判斷基礎的爭論主要形成了兩大派別:目的論和義務論。那些講幸福、功利作為道德目標和道德原則的倫理學理論,一般都會講行為的效果作為道德判斷的基礎。反之,那些講德行、道義作為道德目標和道德原則的倫理學理論,則會將動機作為道德判斷的基礎。
三、道德判斷中的“二胎政策”
若是從以穆勒、密爾為代表的“追求最大多數人的幸福”的功利主義即效果論出發,從大的方面看,“二胎政策”便滿足了國家利益,緩解了中國人口減少、呈現老齡化的態勢,有利于國家發展。“大家”的安穩繁榮正是“小家”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前提。從小的方面看,對于個人來說,國家政策賦予女性“可以生或不想生”的權利,社會寬泛自由,輿論同樣寬泛自由,而不是用社會強制政策讓女性少生孩子、不生孩子或者強制多生孩子,女性能對自己的子宮說“yes”或者”no”,難道不是滿足了女性利益?給予選擇的權利難道不是滿足了社會公眾的最大多數人的幸福?
同樣,我們若是從以康德為代表的“動機論”出發,國家為了緩解老齡化社會,謀求國家發展推出“二胎政策”難道不是為了國計民生?
無論是從“動機論”還是從“目的論”來看,“二胎政策”無疑都是可取的,但民眾們對此的質疑仍舊層出不窮。由此,筆者產生疑惑,拋去經濟層面的考慮,無論是從人文關懷的角度看,還是從道德層面考慮,“政策”的確是變好了,但為何人們對此的道德評價卻出現了偏差,甚至出現兩極分化?
四、對“二胎政策”出現兩極評價的原因
其實,我們若是細細探查,便不難發現,出現兩極評價的原因首先便是大部分反對者對于“女性職場歧視”的擔憂,歸根到底,無疑便是因為沒有相關制度的規定與保護,社會沒有完善的規章制度與執行力的保障,缺乏安全感的大眾便無法不為自身擔憂。
其次,習俗的影響也是一個重要的方面。中國古代的“血緣宗法制”、“嫡長子繼承制”及其兩千多年的封建男權社會三綱五常思想,無疑對中國社會影響深遠。在“二胎政策“的實行下,“重男輕女“思想可能再度抬頭,對此表示擔憂而持反對意見似乎也有跡可循。
還有因為自身受教育程度、個人性格及其自身格局限制,都有可能形成不同的道德價值觀念,在道德判斷上出現不同程度的差異。
其實,從這些原因進行延伸思考,其他社會現象中出現的“道德判斷分歧“似乎也都可以從此找到原因。近年來議論最為廣泛的”扶不扶“問題,似乎同樣面對著悖論。無論是“尊老愛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傳統美德還是“樂于助人”的道德價值觀念的倡導,我們便肯定要“扶”,“扶”是好事,更是“善事”,但缺少相關的制度保障,應該被稱頌的“扶”的美德便成了“扶了也會沒好事”的憂慮,應該毫不猶豫去身體力行的事情,似乎也變得顧慮重重。甚至有人揚言:“絕對不扶,因為賠不起”。讓人可笑可嘆。
同樣,被鬧得沸沸揚揚的“鬧伴娘”事件,似乎同樣是受到了習俗的影響,而導致人們的道德判斷出現偏差,讓應被世人厭鄙的欺侮、猥瑣行徑競在習俗下似乎也變得理所當然起來。
我們社會的經濟、文明、制度似乎進步了,但在某些方面,道德判斷卻似乎走入了“認知的迷霧”。隨著社會繁榮進步應該進一步明晰的“道德判斷與道德行為選擇”卻反而走在了十字路口,不管是“比德于玉”的君子操守,還是“內修己身”的道德要求,似乎都在歷史塵埃下湮滅。那么,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僅僅是制度的缺失、習俗的影響和自身內在的限制?在筆者看來,要想進一步探究原因,我們便不得不對道德判斷進行更深層次的解讀,并為解決目前的“道德迷局”提供方法論的思考。
五、道德判斷的劃分
歷史上的道德根源理論可以歸結為神啟理性階段、自然理性階段、抽象理性階段和實踐理性階段。在西方道德哲學史上,道德中的理性和情感的碰撞就從來沒有停息過。
休謨提出道德判斷就像美感一樣來自情感而不是理性思考,他認為理性是感性的奴仆,只能服從。康德認為,人是具有二重性的,既是理性的存在者,又是感性的存在者,但人之所以為人,在于人的本質是理性,而道德是人自身活動的行為規則。因此,作為道德原則的基礎理性,地位是無法撼動的。道德規則,無法從感性欲望出發而獲得,特別是具有普遍有效性的那些道德準則。
基于此,從廣義上說,以道德準則為指導的道德判斷,便同樣具有普遍有效性。康德講將道德判斷重新回歸到理性思維。法律作為最基本的“善”,同樣是道德判斷具有理性和普遍性的一種具體表現形式。道德判斷的普遍有效性及其理性思維,便是用來指導人們行為的,它是在任何類似情況下都應當并且可以遵循它去行為的判斷。
但是,理論是抽象而單一的,廣義的道德判斷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最大問題是實施使用的問題。道德判斷在處理具體問題時,往往會遭遇一些沖突或矛盾,使得道德判斷的理論往往很難付諸于實踐。
例如,康德曾說,假設一個殺人犯要殺你的朋友,而你的朋友恰好在你的房子里避難。當殺人犯詢問你朋友的下落時,你應該說真話還是假話?按照道德判斷理性或普遍性思考,便是“你不能說謊,必須說實話”。因為一方面理性的人必定不愿意將說謊當做一條普遍準則,另一方面,如果你說假話,你就必須為一切后果負責。萬一你謊稱他不在家,而他卻在你不知情時走出家門,殺人犯遇到他并在他逃跑時殺了他,那么你就可能被正當地指控與導致他死亡的原因有關。故“不管誰說了謊,不管他是出于多好的意圖,也不管后果多么難以預料,他都必須對后果負責。”但是,這種解釋和行為便有些太過牽強,甚至感覺違背了人性,放到具體的實踐中,也大多難以執行。
這種廣義的道德判斷,便要面對抽象的原則與具體的道德情境的落差,偶爾便會產生難以實施、執行的狀況。這種隔閡與落差,便是道德判斷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最大問題,由此便會產生巨大的不確定性。不管經濟、文明與制度如何進步,只要沒有解決這個道德問題,那么“道德判斷”便永遠無法隨著文明的進步而逐漸明晰。
同樣,理性和情感的碰撞也讓我們確信,從狹義上來說,對個人而言,道德判斷無可避免的受到主觀情感和個人意志的影響。在去判斷一件事時,就是意識先行的,它受到個人世界觀與價值觀的導向。人的意志自由,也是道德判斷的另一個特點。因為只有在行為具有多種選擇的可能的情況下,才會出現“應當”的問題,所謂“應當”,其實就是這多種選擇中的正當或者最佳的選擇。而選擇的能力正是人區別于動物而具有自由的最突出的表現。
這些因素的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往往可能導致道德判斷出現“迷惑”或“滯后”。
最后,客觀環境的影響無疑也是一個重大因素。它們有時可能表現為規則制度或者風俗習慣,有時則是通過“個人評價“施加影響。個人對他人行為的道德評價、贊揚和指責、鼓勵與譴責、獎勵和懲罰等都會影響他人的后續行為,并且隱含著某種行為的道德標準,反映了某種程度的社會共識。某些行為會得到人們的贊賞,某些行為則會受到指責,這些評價,往往也對人們作出道德判斷具有巨大影響。
但同樣,社會認定的便一定是對的么?千百年延朔下來的某些風俗習慣便一定符合我們的道德規范么?人們的道德判斷若沒有“拱心石“,豈不是隨波逐流,變成被社會輿論馴服的獸?
六、方法論指導
(一)傳統道德理論總是在“理性“與”情感“中各執一詞,它們代表了理論家對道德生活的不同傾向的強調。一類道德理論家強調道德中的“情感或效果”因素,一類道德理論家強調道德生活中的“理性或動機”因素。杜威則主張綜合地對待這些因素,但在這些因素中,理性的作用需要給予足夠的重視。在具體的實踐生活中,我們不可能完全的把理性或情感割裂開來對待。
(二)道德判斷可能是經過一番分析過后得出的判斷,但道德判斷大多數是直覺性的判斷。大部分人都能根據已有的經驗和接受的教育對一種行為很快的作出判斷和直接的結論,而不必來一番推理。基于此,道德知識會形成某種框架,從整體上影響我們在特定情境內的道德判斷。因此,要想明確道德判斷,我們便要不斷的宣揚道德知識。
(三)道德判斷實際上是一種價值判斷。休謨曾經提出了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的區別,我們不能從事實判斷中推導出價值判斷。但這不是說推論時不需要事實判斷,而是說,如果邏輯推論時的兩個前提都是事實判斷的話,那么,從這兩個單純的事實判斷中,我們不能推導出一個不屬于事實判斷的價值判斷。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想從事實判斷中推導出價值判斷的話,你就必須使你的推理的前提中有一個是價值判斷。
比如,大前提是:偷盜東西的行為是不道德的,張三偷盜東西,結論:張三的行為是不道德的。兩個單純的事實判斷是不能推導出價值判斷的,但同時,價值判斷離不開事實判斷,它要以事實判斷為前提。一個事實判斷加上價值判斷,可以推導出另一個價值判斷。而作為前提的那個價值判斷,能否進行提煉實體化呢?能不能作為指導人們道德行為規范之上的一種適用于實踐的理論呢?當然,這只是筆者的一個設想。
七、結論
道德判斷永遠不會脫離我們的生活,特別是在強調道德自由的當代社會。道德判斷與經濟文明制度的進步形成的反差,我們急需尋求到一個解決之道。如果道德判斷陷入悖論和迷霧,那么無論是人們的道德生活還是國家的經濟繁榮,都將受到影響。
參考文獻:
[1]石超:《論作為道德判斷的“善意謊言”——在近代功利主義視角下》.[D].西北大學.2006.
[2]汪堂家:《道德自我、道德情境與道德判斷——試論杜威道德哲學的一個側面》.[C].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