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迎春
水稻屬于十分常見的一種農作物,在我國有著十分廣泛的種植范圍及種植規模,在解決糧食問題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水稻種植及栽培過程中,為能夠使水稻種植產量及品質得到較好保障,應當對相關技術及方法進行利用,而水稻良種良法配套技術就是比較重要的一種。本文主要就水稻良種良法配套技術進行分析,從而為更好進行水稻栽培及種植提供技術支持。
在水稻種植中,對于水稻良種而言,其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內容,其中一個方面所指的就是選擇水稻優良品種,另外一個方面所指的就是水稻優質種子。在水稻種植過程中,需將原種繁殖之后所得到種子或者經過雜交之后所得到一代種子播種,從而可使種植純度與凈度,種子發芽率及成長率和水分等各個方面均達到優質種子質量標準。另外,這些優質種子具備各種優良特點,主要特點包括高質高產,具有較強抵抗能力,并且生育期比較適當。同時,在良種種植過程中,對于種植土壤的機械化程度具有較高要求,需要對其實行機械化種植,從而使種植作業效率得以提升。
在水稻種植過程中,水稻良種的應用雖然能夠使水稻種植產量得以有效提升,然而僅僅依賴水稻良種無法得到預期高產效果,還需要對科學合理的種植技術進行選擇,在此基礎上才能夠保證水稻得以更良好生長,使水稻產量及品質得以更好保證。對于水稻良法而言,其能夠使水稻良種在種植過程中實現最大化效益,水稻良種在經過科學合理栽培管理的基礎上才能夠使種子優點得以充分發揮,從而可使水稻產量及質量得以提升。所以,在水稻良種播種過程中,還需要與各個方面因素相結合,從而進行合理栽種,并且需要依據良種種植特點制定科學合理的水稻良法,從而使水稻產量及質量能夠得到較好保障。
合理布局與搭配品種這兩個概念之間存在一定聯系,然而也存在一定區別。所謂合理布局所指的就是使所選擇的品種類型能夠與種植地域狀況相互匹配,使水稻品種能夠在最優生態區域內進行種植,從而保證品種優勢能夠得以真正充分發揮。而品種搭配所指的就是對于同一生態區域內部相關品種特點,依據主次實行合理搭配,從而使每個品種的優勢均能夠得以更好發揮。在搭配品種方面為能夠得到較理想的效果,應當注意遵循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則。首先,應當結合當地自然災害及病蟲害特點選擇合理方式進行品種搭配,從而使水稻穩產及高產得到較好保障;其次,依據不同品種的種植期及成熟期存在差異,對不同品種實行合理搭配,同時也能夠對農時、勞力及農機與農具等進行更好調整及合理運用;第三,依據當地不同地勢及化肥使用力度的差異,還有具體種植環境不同,對不同品種實行合理搭配,從而使品種增產潛力能夠得以充分發揮。
就目前實際情況而言,可依據不同農戶的不同種植狀況,在此基礎上選擇一個或者兩個骨干品種,將其與兩三個品種實行搭配,然而應當注意的一點時,在對品種進行選擇過程中,若選擇數量比較多,則可能會導致水稻品種出現多、雜、亂現象,而若選擇的數量比較少,則可能會導致出現品種單一情況。就實際生產實踐情況而言,若品種比較單一往往會導致很多弊病出現,比如,很容易受到自然災害,也很容易出現病蟲害;對于農時、農具及勞力的利用及調節會產生十分不利的影響;對于適時播種、管理及收割也會產生十分不利的影響。對于骨干品種,在實際播種過程中可選擇面積較大的一些區域,并且需要保證其相對較平穩,在此基礎上可使勞力合理安排更加有利,還能夠將品種生長規律及特點較好掌握,從而可選擇適當措施進行管理,進而促使品種潛力得以真正發揮。
對于雜交品種而言,其與常規品種存在一定差異,其閉合度及飽滿度均缺乏嚴密性,因而對于浸種催芽技術具有較嚴格要求。在浸種過程中,若浸沒時間過長會導致種子中內部營養出現外泄,對水稻后期生存會產生一定程度影響;若浸種時間過短,種子也就無法充分吸收水分,水稻后期生長也就會比較緩慢。為能夠使種子發芽率得以提升,應當使種皮透性增強,使酶的活性加快。在曬種完成之后,可通過清水淘洗實行選種,且通過淘洗可除去雜質、塵土及不合格種子,通常情況下浸種時間控制在大約8h,在中間可進行一次換水。
對于優良品種而言,在長期種植之后往往會由于天然雜交及環境等因素影響還有機械混雜等因素,而導致其出現混雜退化情況,從而會導致水稻穗子變小,其種株高低不等,水稻品質降低,并且抗病能力也會降低,成熟期有所不同,導致其產量降低,這些情況的發生導致原本優良的種子無法使用。為能夠使更好進行防雜保純,應當對以下幾點加強注意:其一,由播種到入庫儲存整個過程中,對于每個環節均應當進行嚴格控制,以避免出現品種混雜情況;其二,對于生產過程中所使用主要品種,應當經常進行提純,從而使其純度能夠得到較好保障。
總之,在水稻種植及水稻栽培過程中,為能夠使水稻產量及品質得到更好的保障,可對良種良法配套技術進行利用,從而使水稻種植過程中具有良好的品種及優秀種植方法,在此基礎上也就能夠保證使水稻種子的優勢得以充分發揮,提升水稻抗性,最終使水稻產量及品質得以有效提升,促使水稻種植得以更好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