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智勇
馬鈴薯種植選擇地勢平坦,水利條件便利,地塊土質疏松、肥沃,土層深厚,土壤以微酸性的壤土沙或壤土為宜,前茬為非茄果類、薯芋類蔬菜。
必須選用脫毒的種薯,根據用途進行選擇。用于外銷的馬鈴薯可選擇東農303、早大白、超白等優質商品性品種。用于淀粉加工型的馬鈴薯品種可選擇克新13、克新12等品種。菜用鮮食型可選擇克新13、布爾班克、紫花等品種。食品加工型可選擇大西洋、尤金等品種。種薯最好選擇幼齡薯、壯齡薯,禁止選擇老齡薯、畸型薯、病薯等作為種薯。
播種一般采用整薯或切塊兩種形式,秋季種植馬鈴薯多是整薯播種。在播種前20-25d對種署進行催芽。整薯播種時選擇的種薯質量應為30-50g;切塊播種時,薯塊的質量應為25g。切塊一定要留有頂部的芽眼,以保證出苗整齊,每個切塊至少留有一個芽眼。待刀口晾干愈合后,將切塊置于黑暗、潮濕條件下進行催芽,或放置在催芽床上進行催芽,催芽前床內預先鋪一層厚度為5cm的沙,將種薯(塊)緊密排列,厚度不能超過5cm,然后再種署上覆蓋5-7cm厚的沙,催芽過程中要保持床土的潮濕、床溫保持在16-20℃。待芽長0.5-1cm時,將種署攤開進行晾芽;春播時,在播種前應進行煉芽2-3d。
馬鈴薯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對鉀元素的需求量比較大,生產1000kg馬鈴薯需要吸收氮 (N)5kg、磷 (P2O5)2kg、鉀(K2O)11kg。因此,栽培過程中的施肥量應根據土壤養分測定分析結果、蔬菜作物需肥規律以及肥料效應而定,實行測土配方施肥。一般種植前結合整地每畝地塊施優質腐熟有機肥3000kg、過磷酸鈣20kg、尿素10kg、硫酸鉀25kg,施肥后要將地耙翻整平。
春播時播種的株距為25-30cm、行距55-60cm,播種密度為3800-4200株/畝,進行秋播時采用的株距為20-25cm、行距55-60cm,播種密度為5000株/畝。
馬鈴薯多采用壟作的栽培方式,壟高30cm,并進行地膜覆蓋栽培。春播的時候,先起壟、后開溝,溝深3-4cm,薯塊按設定株距在溝中緊密擺放,芽要與溝底緊接,播種后要進行覆土平壟,最后進行地膜覆蓋;秋播時,先在平地上開一條深3-4cm的溝,播種后要覆土。覆土厚度因土壤類型不同而有差距,一般沙質土壤的覆土厚度為8-10cm,粘質土壤6-8cm,出苗后要及時進行培土,整平壟面后進行地膜覆蓋。
出苗前可進行一次耢土,將地塊的表土耢掉,在提高地溫的同時可以滅草,但耢土不要過多。當馬鈴薯幼芽開始頂土時進行1次深中耕、淺培土。待幼苗出齊后進行一次鏟土,同時趟犁一次,少培土,在高地溫的同時降低水分蒸發。在馬鈴薯植株發棵期鏟地2次、趟地3次,一定要多培土,做到壟溝窄、壟頂寬,提墑松土,利于塊莖的膨大。
春播時,出苗前的肥水管理主要是提溫保墑,同時要保持土表濕度,秋播時,出苗前主要是防澇保墑,播種后進行澆水降溫,同時要保持土壤的濕潤度。出苗至團棵期的肥水管理主要是保墑促長;團棵到開花主要是保墑,遇土壤干旱,應及時澆水,一般不追肥。結薯前、中期,保持土壤濕潤,結薯后期,逐漸降低土壤濕度,以利于收貨后的貯藏。如底肥不足,根據植株的生長狀況,葉面追施0.5%的磷酸二氫鉀液1-2次,或在結薯前期追施復合肥10-15kg/畝。
為害馬鈴薯主要病害有瘡痂病、早疫病、晚疫病、病毒病、軟腐病、環腐病等;蟲害主要有馬鈴薯蚜蟲、瓢蟲、螨蟲等。病蟲害的防治應采用物理防治、化學防治、農業防治與生物防治相結合的綜合防治方法,無公害生產禁止使用劇毒、高毒、高殘留的化學農藥。
馬鈴薯的生育期為80-100d,當植株的莖葉變為淡黃,基部葉片開始枯黃脫落,匍匐莖干縮,塊莖不再膨大時,說明馬鈴薯已經成熟,可以收獲。收獲前7d,停止噴施化學藥劑。收獲一般選擇晴天,最好是在空氣涼爽、無霜凍、無露水條件下進行,收獲后將馬鈴薯擺放在陰涼處攤曬2-3d,但要防止暴曬、雨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