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會文
隨著海域資源開發利用強度的逐年提升,一些新的矛盾和問題不斷產生。在一些海區重利用輕保護、超容量盲目發展養殖的現象依然存在,海域綜合效益差。采取措施進行立體多種養殖,由粗放型向精養型轉變,能促進漁業可持續發展,提高海域使用效率,進一步發揮海域資源的使用價值。
作為河北省最先開始進行海灣扇貝開發養殖的南戴河海域,近些年缺乏有科學依據的政策調控措施與養殖規劃,靠市場和人為盲目推動擴大筏式養殖規模,目前養殖規模已達78000畝,300余萬籠,養殖效益很差,90%的養殖戶賠錢,主要原因是扇貝是濾始生物以水中浮游生物為食,靠天然供給,如果養殖海域養殖規模一旦超過海區的養殖容量,餌料供應不上,扇貝將發生滯長甚至死亡,不可避免將導致養殖災難。
因秦皇島市行政區域重新調整劃分,原撫寧所轄海域現劃歸秦皇島北戴河新區管理,由距岸線2.5海里處向海一側延伸12海里,海上養殖范圍7928.6305公頃,用海方式為“開放式養殖用海”,用海類型為“漁業用海”中的“開放式養殖用海”,重新布置了增養殖區的空間布局,確定了采用筏式、網箱、底播、或以人工魚礁、自然增值海洋底棲生物等形式進行增養殖生產的用海區域,規劃了南戴河開放式養殖區。

近年來,由于漁業資源不合理的開發利用,南戴河海域漁業資源出現了嚴重的衰退趨勢。調整海洋產業結構、轉變產業生產方式已成為恢復和改善漁業資源狀況的明智選擇。為保障北戴河新區海洋與漁業經濟的可持續、健康發展,就必須轉變觀念,改變傳統的粗放型增長模式,堅持統籌協調的原則,處理好資源養護利用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科學養護與合理利用相結合,因地制宜突出區域特點,合理運用開放式立體養殖這一重要手段,既保證漁業經濟發展,又保護了漁業資源。
現代漁業發展水平主要體現在漁業資源保護和增殖水平的高低上。本規劃進行的開放式立體養殖正式利用自身特有優勢,基于海洋漁牧化和漁牧場建設的需要,以改善和修復海洋生態環境為目標,達到保護、增殖資源和提高漁獲量的目的,海洋牧場建設主要內容是人工魚礁建設、增殖放流等。通過人工魚礁建設,可以恢復附著生物等資源,也為許多生物提供了庇護場及索餌、育幼場,同時結合苗種的增殖放流,對修復漁業資源,提高漁業產量起到了積極地促進作用。
海域資源環境是極易受到污染和破壞的,一旦破壞恢復困難。在海洋開發時,既要考慮充分發揮陸地、海岸帶及其鄰近海域的資源優勢、區位優勢和社會優勢,還要根據不同的環境容量、資源再生能力確定海灣、海岸帶的主要開發內容和保護措施,力求達到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統一。規劃堅持“生態、高效”的理念,由粗放型向精養型轉變,積極發展生態漁業、高效漁業,大力實施海洋牧場建設,促進漁業可持續發展。
本海域的開放式養殖方式包括底播增養殖、復合式養殖和扇貝苗種筏式暫養。開放式養殖功能區要確保傳統養殖用海穩定,合理布局養殖空間,集約、節約利用岸線和海域空間,依據海域環境容量調控養殖方式和規模,根據相關技術標準或規范調整養殖密度。
近年來,各級政府均堅持要減少漁船數量,降低捕撈強度,以期達到保護海洋生態資源的效果。但隨著漁船數量的減少,大量漁民失業,以及漁業原材料、能源價格上漲導致的生產成本增加等均對當地漁業經濟造成沖擊。
目前該海域開放式養殖項目每年投資總額估算在3.6億左右,其中勞動力成本已占投資總額的70%達2.5億元,為社會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安置社會剩余勞動力,有利于漁民增效、增收,促進當地社會的穩定發展。
海域使用面積監控是實現國有海洋資源有償、有度、有序使用的重要保障,隨著海洋經濟的發展以及其他用海活動的需求,我區海域養殖使用面積有逐年縮減的趨勢。養殖使用面積始終處于緊缺狀態,造成海域使用單位或個人非法侵占非養殖用海(旅游用海、自然保護區用海、水產種質保護區用海等)、航道、錨地等事件不斷發生,引發用海矛盾,并造成國家海域使用金的流失。這就要求規劃海域使用面積監控要在建設期、營運期采用全程跟蹤監控,規避超范圍用海,“欺海、霸海”,維護海區社會穩定。
用海單位或個人應根據環境影響評價的要求,提出環境控制目標,并制定具體的保護措施。當地海洋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管理和監控,主要工作內容包括:根據該海域自然保護區和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相關規定及保護區環境的保護要求,保護海域生態環境,維護水產種質資源穩定,禁止進行污染海域環境的活動,防止外來物種侵害,防治養殖自身污染和水體富營養化強水產種質資源保護,維持海洋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執行不劣于二類海水水質質量標準,一類海洋沉積物和海洋生物質量標準,嚴格按照操作規程進行操作作業,防止污染事故的發生,減少人類活活動對海域生態造成的影響和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