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禮輝 冉啟洪 楊天翠 田維舉
桑黃是著名的藥用真菌,在抗癌、抗氧化、降血糖、調節免疫等方面有顯著功效。下面,根據藥用菌市場需求和思南的原材料、栽培、生產管理和市場營銷等資源,說明思南引種藥用菌桑黃的可行性。
桑黃是著名的藥用真菌,因寄生于桑樹而得名,別稱桑臣、桑耳、桑黃菇,學名為Phellinus linteus。特點是顏色特別鮮黃,呈蛋黃色。其中,寄生于野生老桑樹枯木之上的野生桑黃,數量極為有限,是桑黃之中的極品。
野生桑黃子實體生長緩慢,長至成形者約需2~3年,較大者需5~10年,大型者需數十年。人工栽培有以樹干或袋料栽培兩種方式,以袋料栽培長出子實體比較快,但質地較軟;樹干栽培的子實體,外觀比較接近野生桑黃,但生長緩慢。桑樹桑黃子實體栽培困難,而楊黃栽培相對容易,目前市場上的所謂桑黃子實體,幾乎都是楊黃,并非桑樹桑黃,而且栽培樹種也大多不是桑樹。過去學者不知道桑黃與楊黃為不同種,民眾更無法分辨,楊黃容易栽培,自然就栽培楊黃。
在古代有“如果得到附生于桑樹上黃色疙瘩(桑黃),死人也可復活”的傳說。民間把它作為一種治療肝病、癌癥等病的良藥。最早在《本草綱目》中記載桑黃能治療血崩、血淋、肛脫瀉血、帶下、經閉等癥,其子實體入藥,味微苦,能利五臟、軟堅、排毒,止血、活血等。據《藥性論》記載:桑黃味微苦,性寒,在我國傳統中藥中用于治療痢疾、盜汗、血崩、血淋、肌腹澀痛、肛脫瀉血、帶下等癥。在《藥性本草》記載:“治女子崩中帶下,月閉血凝,男子玄癖”等癥?!渡褶r本草經》將桑黃描述成“久服輕身、不老延年”,還有解毒、提高消化系統機能上的作用。
近十年來,隨著桑黃真菌藥用價值的開發研究,其顯著的抗腫瘤且無毒副作用的藥理價值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桑黃的相關研究成果頻頻被報道。對桑黃的深入研究,不僅僅是從宏觀方面的桑黃生物學特性、人工栽培、生產管理、采收和初加工,更從微觀方面的桑黃菌絲液體培養、多糖生物合成代謝的調控、分離、純化、結構鑒定,以及桑黃活性成分和藥理活性的研究,桑黃加工與產品開發等。
日本對桑黃的藥用研究遠比我國要早,桑黃抗癌功能最早被日本學者發現,研究發現“桑黃”水提物可誘導癌細胞進入細胞程序死亡,此外桑黃還有很強的抑制癌細胞轉移作用。1968年,日本國立癌癥研究中心與東京大學柴田實驗室合作,以“桑黃”野生子實體的水提物進行細胞試驗,結果發現對小鼠肉瘤S180腫瘤細胞具有直接明顯的抑制作用,增值抑制率高達96.7%,而對正常細胞無毒,研究還表明具有抗癌作用的物質是“桑黃”子實體中的多糖成分和萜烯類、皂苷類等化學成分。
思南縣位于銅仁西南部,地處武陵山腹地,烏江流域的中心地帶,東鄰印江,西倚遵義,南靠石阡縣,北順重慶涪陵。杭瑞高速公路橫穿縣境東西,思劍高速公路、黃金水道烏江縱貫南北。高速公路和水路連通了幾百萬人乃至幾千萬人的消費大市場。
思南縣地處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具有春夏較長,冬秋較短,夏熱冬暖等特點,年平均溫度17.3℃。烏江河谷一帶氣溫較高,西北、東南及邊緣地區氣溫較低。思南森林覆蓋率近60%,特別從上世紀80年代縣政府大力發展栽桑養蠶經濟,到2000年成立了茶桑局相關機構。此外,民間亦有大量桑樹,因此思南縣內有大量的桑樹原材料資源,可提供桑黃的持續發展。
上世紀80年代縣政府除大力發展栽桑養蠶經濟外,還鼓勵群眾百姓到沿海經濟發展地區如福建漳州等地學習食用菌栽培技術,如平菇、香菇、黑木耳等。經過20多年食用菌栽培技術的積淀,如今借助精準扶貧的政策東風,積極發展桑黃生產,助推產業扶貧。
近年來,國家從政策和資金上給予藥食用菌大力支持,成立了一批藥食用菌科研機構,比如華中農業大學的真菌研究所、各省農科院的食藥用菌研究所或藥食用菌研究團隊,對藥食用菌開展了較深入的研究,產出了大批的科研成果,為桑黃的發展奠定了技術基礎。
近年來,在吉林和安徽均有一定規模的桑黃人工栽培,其它省市已有人工栽培桑黃報道,隨著人們對桑黃認識和了解的不斷深入,且大量處于亞健康的人群存在的需求,據相關的醫藥權威報道,全國對桑黃等藥用菌的需求,每年都在呈現快速上升趨勢。另外,桑黃是目前國際上公認的抗癌效果較好的藥用菌之一,隨著日本、韓國等對桑黃大量栽培和研究,并有相關科研成果拓展其功效,桑黃的消費潛力會受真實的藥用功效所激發的。
綜上所述,思南縣具有桑黃生產的區位優勢、原材料等自然資源、技術基礎,以及市場對桑黃的需求,思南縣有引種桑黃的可行性。為了確保引種桑黃成功,并產業化發展,必須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4.1 科學規劃桑黃產業發展。合理規劃桑黃引進種植,示范基地布局,納入思南產業結構調整,列入藥食用菌產業發展計劃。
4.2 解決好桑黃生產的原材料問題。充分研查思南縣內及周邊縣市的桑黃用木材資源,并科學規劃桑樹栽植,以支撐桑黃適度規模生產。
4.3 做好人才儲備。充分調動思南現有藥食用菌人才的積極性,以利人盡其才;大力引進食藥用菌人才以及企業到思南發展桑黃種植,壯大人才隊伍;加強與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合作,借助智力支持。
4.4 積極開發桑黃消費市場。與相關醫療機構或保健品、藥品生產企業建立合作關系,保證產供銷的良性互動。同時,鼓勵企業開發桑黃初深加工產品。
4.5 加強政策和資金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