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金橋
在我國的農作物類型中,常見的作物有小麥和玉米,本文主要研究的就是小麥和玉米的種植模式,并且對兩種作物的不同的種植模式進行比較,幫助農業人員掌握種植小麥或者玉米的技巧,以提高小麥和玉米的產量。
在安排試驗時,共設置了6個處理區。試驗時選擇的小麥品種和玉米品種都比較具有代表性。分別為沈農9625和沈早1號,而小麥的播種量為220kg/hm2,玉米的播種密度為48 000株/hm2。六個處理區具體作物分別為:1#:單作小麥種植模式,種植品種為沈農9625和沈早1號;2#:小麥復種玉米種植模式,種植品種為沈農9625和唐抗5號;3#:20+40cm種植模式,種植品種為唐抗5號;4#:玉米單作CK1種植模式,種植品種為唐抗5號;5#:120+80cm種植模式,種植品種為沈單10號;6#:玉米單作CK2種植模式,種植品種為沈單10號。
試驗人員在試驗過程中要密切關注小麥的生長狀況,并且嚴格觀察和測定相應的小麥生長參數,其中主要應該測定的小麥生長節點,首先,小麥收獲前兩周,應該測定的是小麥群體不同層次的風速、田間溫度以及照度日變化情況。其次,應該測定的小麥生長節點是小麥收獲期,此時要測定的內容包括影響小麥產量的因素以及小麥的實際產量。而對于玉米的觀測而言,要測定影響其產量的因素以及實際的產量。對于小麥和玉米而言,有一個共同的試驗點,即對二者進行常規考種。
(1)對小麥產量的影響
通過科學的試驗,試驗人員獲得了準確的產量數據,不同的作物種植模式,表現出來不同的產量。其中,小麥產量最高的種植模式是20+40cm模式,而小麥產量表現較差的模式是120+80cm模式。其中,單作種植模式,小麥產量不高不低,相對穩定。且在不同的種植模式下,對其產量進行方差計算,結果證明不同的種植模式的產量有明顯的差異。也就意味著,對120+80cm模式和20+40cm模式進行比較,20+40cm模式的產量明顯高于120+80cm模式。單作模式則為上述兩種模式的產量差異不明顯。根據這一試驗分析結果可知,在實際的種植中,可以選擇20+40cm模式,且可以少種一行,能夠幫助提升產量。
(2)對玉米產量的影響
在試驗完成之后,分析不同種植模式下的玉米產量可知,產量較高的種植模式是單作玉米模式,在單作玉米模式中,窄帶型玉米有更高的產量。
(3)對全年產量的影響
在選定種植模式時,種植人員必須考慮全年產量變化情況。根據試驗對全年產量進行分析可知,當選用不同的種植模式時,農作物的全年產量有著明顯的差異。其中大部分種植模式之間的全年產量差異都十分巨大,而玉米單作同120+80cm模式之間的全年產量差異則相對不明顯。若選擇全年產量最高的種植模式,則需要選用20+40cm模式。
(1)對小麥莖部穗部的影響
在觀察小麥模式對其性狀的影響時,最主要的觀察部位是株高以及地上生物產量。不同的種植模式對于小麥的群體高度和產量而言,會有不同的影響。分析具體的模式可知,20+40cm的種植模式對小麥株高以及地上部分生物產量的影響要大于120+80cm種植模式,而120+80cm種植模式對其的影響又大于單作模式。當選擇小麥套種模式時,其產量、株高等的增加都會對小麥的穗長、穗數、粒重等產生影響,使其增加。在種植小麥時,若想得到產量提升和性狀提升,最好選用20+40cm、120+80cm這兩種模式。
(2)對玉米莖部穗部的影響
試驗之后,試驗人員對玉米頸部和穗部的生長狀況進行了觀察和分析,得出以下結論:玉米在選擇單作模式時,能獲得較高的產量和較優越的性狀。且單作玉米模式能夠增加穗高、株高和莖基寬高等。若選用套種玉米模式,則會影響其自然生長,尤其是在生長前期,得不到充足的陽光和肥料,導致其生長態勢變差。即使后期小麥收割完成,玉米也無法改善已經受損的狀態。對玉米不同種植模式下的形狀特點進行分析可知,單種和套種的模式在行粒數、穗長以及穗行數方面差異不明顯,而表現出明顯差異的是千粒重、穗重以及粒重等。由此可知,套種的玉米種植模式,會影響穗高、株高等。在未來的玉米種植中,要盡量選用單作的種植模式,若必須選用套種的種植模式,要盡量挑選品種優良的玉米,避免產量降低對農業經濟效益的影響。要盡量在復種模式中,優化玉米的穗部性狀、生育特性以及植株性狀,確保玉米作物質量良好,盡量提高其綜合效益。
小麥和玉米這兩種作物基本上在我國的北方有大面積的種植,在本文的敘述中,相關人員已經可以了解到不同的種植模式對小麥和玉米產量的影響。在此技術上,北方農業人員在種植小麥和玉米時,要盡可能的使用小麥同其他作物的套種形式,這樣可以提高農作物的整體產量。上述所講的20+40cm模式適用于生產水平較高的地區,而120+80cm則適合生產水平較低的地區。農業人員在確定農業種植模式之后,要不斷的更新種植和養護手段,促進作物產量的不斷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