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梅香 殷 朋
倒春寒即為春季溫度已經回升后遇到驟然降溫的現象,有的溫度甚至可以降到0℃,對小麥生產造成極大的危害,主要發生在小麥的起身拔節階段,多發生在2月底到4月之間,目前小麥倒春寒已經成為我國黃淮冬小麥生產區高產穩產的主要影響因素。2018年春季,寧陽縣發生了倒春寒天氣,造成了小麥的大幅減產,嚴重的減產幅度達到了50%以上,因此有必要對小麥倒春寒發生的危害、產生的原因及防御措施進行探討。
小麥遇到倒春寒后,植株葉片貌似被開水泡過一樣,呈白色,之后在陽光的照射下越來越干枯。由于幼穗的分生細胞遇到低溫氣候表現敏感,因此拔節期的小麥發生凍害的幾率最大,幼穗發生嚴重的萎縮變形,最終導致枯萎;處于起身期的幼穗受凍癥狀不嚴重。小麥遇到倒春寒天氣后一般減產幅度在1~3成,發生嚴重的可減產5成以上。
3-4 月小麥生長已經完成了春化階段,此時其抵抗寒冷的能力有所降低,在春季較高的溫度及較長時間的光照后小麥進入拔節期(此階段完全對冰點溫度失去抵抗能力),一旦發生倒春寒天氣,則極易發生凍害現象,造成無法抽穗或者抽穗后結實率大大降低,最終導致小麥的減產。一般來說小麥遇到倒春寒天氣發生凍害的原因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結合當年的氣候特點適期播種可以使小麥的拔節期與倒春寒發生的時間錯開。如果播種時間過早,則會造成小麥生育的各階段提前,在有效積溫達不到的情況下,小麥植株積累的養分不多,長勢弱,對寒冷的抵抗能力不強;如果播種時間過晚,則溫度開始降低,小麥植株生長速度減緩,可降低單株小麥分蘗數,減少次生根數量,影響小麥植株的生長,抗寒能力不強。
不同的生態區域內的氣候條件不一樣,因此適宜種植的小麥品種有所差異,要結合種植地的氣候特點選擇適宜在當地種植的生態品種。一般來說冬性小麥品種在倒春寒發生后受凍程度相對較輕,而春性品種不耐寒冷,遇到倒春寒天氣受凍嚴重;幼苗直立型的小麥品種遇到倒春寒容易發生嚴重的凍害現象,相對而言匍匐型小麥品種凍害現象較輕。
小麥的前茬作物玉米多是實行秸稈還田,之后未留下秸稈充分漚熟的時間就開始整地,加上整地不精細,整地的質量差,造成土壤中空虛,有的小麥種子出苗后根系在土壤中處于懸空狀態,無法有效吸收水分及養分,導致小麥生長勢弱,無法抵御倒春寒天氣。
對于有些冬前長勢很旺的麥田,種植戶未予以重視,沒有及時采取措施控制小麥植株的旺長狀態,且越冬水也未灌足,造成小麥抵抗低溫能力不強,遇到春季倒春寒天氣易發生嚴重的凍害現象。
提高小麥抗寒能力是預防小麥倒春寒凍害的最根本的措施,這就需要從整理、播種、田間管理等方面加強管理,提高小麥的長勢。一是選擇抗性水平高的小麥品種。近幾年寧陽縣小麥生產中經常遇到倒春寒氣候,造成小麥不同程度的減產,因此在種植小麥時可以選擇對寒冷有較強抵抗力、適應能力強的品種,并注意良種良法的科學搭配。二是精心整地。對于前茬作物秸稈還田的或者采取旋耕方式整地的田塊,播種前一定要將土壤充分壓實、將土壤中大坷垃耙細,提高小麥播種的質量,提高種子的出苗率。三是播種時間要適宜。根據所選小麥品種的特性適期播種,對于半冬性小麥品種或者弱春性小麥品種,可適當晚播,切記不可搶墑早播。四是控制播種量適宜。在精心整地的同時科學控制播種量,一般最多在225kg/hm2,適合的播量在150~180 kg/hm2。五是加強田間管理。對于長勢過旺的小麥田,需要適當控制其旺長狀態,可采取鎮壓、噴施壯豐安或多效唑等措施,如對于小麥起身期群體的密度超過1200萬/hm2的田塊,可葉面噴施14%~16%多效唑450 kg/hm2;倒春寒發生之前在小麥田間澆入充足的水分,以調控地面小氣候條件,避免其降溫幅度太大造成凍害,也可以在田間熏煙,避免地面降溫過快;入春后進行淺中耕除草,有提溫保墑的作用,如果小麥長勢過快,可進行斷根處理,促使萌生更多根系,避免地上部分長勢過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