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長安
馬鈴薯的種植過程中,有很多種植技術,而滴灌施肥技術是馬鈴薯種植經常用到的技術。基于此,下面,通過對在馬鈴薯生產上使用滴灌施肥技術進行試驗,研究了常規澆灌施肥方法+潛植+培土、滴灌施肥技術+潛植+培土、滴灌施肥技術+深植+不培土三種方法在馬鈴薯生產中應用效果。
試驗用的土壤:黃泥灰包土,試驗用的馬鈴薯的品種:威芋5號,常規肥料為豬糞、復合肥、硫酸鉀、尿素。滴灌施肥技術所需要用到的材料為過濾器、滴管所用管路、發動機和PVC管道。在滴灌施肥整個系統的前部是可移動的,滴灌上的滴頭間距30cm,管道的流量為1.38L·h-1。
試驗的種植方式為壟式栽培方法,其中壟的寬度為30cm,每一壟需要種植兩行馬鈴薯,這兩行馬鈴薯之間的間距為35cm,馬鈴薯的株距為30cm,在兩行馬鈴薯中間放置滴灌裝置,在試驗過程中,設置三組對比小樣,其中A組為對照組即在種植馬鈴薯時用常規的灌溉施肥方法,距離地表深度為5cm,肥料使用豬糞和磷酸鈣復合肥,以尿素為追肥,通過澆灌的方法進行灌溉處理,當馬鈴薯生長到40d時開始培土;B組,這一組不施基肥,在種植馬鈴薯過程中,直接對其進行潛植,與地面的距離為5cm,利用澆灌或者溝灌的方法保證土壤的濕潤程度,然后使用滴灌施肥技術對其進行1、2號液體肥灌溉,當馬鈴薯生長到40d時開始培土;C組,這一組同B組一樣不施基肥,但是要以深植的方式進行種植,距離地表深度為15cm左右,利用滴灌的方法對種植馬鈴薯的土壤進行濕潤處理,然后使用滴灌施肥技術對其進行1、2號液體肥灌溉,全程不用培土。三組馬鈴薯的種植面積全部為0.1hm2。注:在處理A組試驗中,施肥量按照馬鈴薯正常生產時用量就可,B組和C組按照每生產1000kg馬鈴薯吸收的N、P、K來計算。
馬鈴薯各部分的生物量(g·株-1)情況是A組馬鈴薯的葉片、莖、根系、總生物分別為 17.71、11.22、10.1、31.07,B組馬鈴薯的葉片、莖、根系、總生物分別為23.7、16.58、1.11、42.60,C組馬鈴薯的葉片、莖、根系、總生物分別為25.75、20.84、0.07、47.80。由此可見馬鈴薯種植過程中,馬鈴薯的數量的多少能夠反映馬鈴薯的生長狀況,在滴灌施肥情況下,馬鈴薯的莖、葉以及整株的生物量,都比常規灌溉施肥情況下明顯的提升。在這其中單株馬鈴薯的生物量提升大約在35~50%之間。上述數據表明馬鈴薯種植過程中,常規的灌溉施肥模式明顯比滴灌施肥效果差,滴灌施肥可以更好的積累馬鈴薯的生物量,這是滴灌施肥技術在馬鈴薯生產中的第一個顯著效果。
三組試驗完成后,馬鈴薯塊莖養分含量(g·kg-1)情況是 A 組 N、P、K、Ca、Mg 含量分別為 14.6、1.86、22.20、0.36、0.88;B 組 N、P、K、Ca、Mg 含 量 分 別 為 14.4、1.81、22.26、0.31、0.88;C 組 N、P、K、Ca、Mg 含 量 分 別 為 16.12、1.86、22.20、0.13、1.01。從數據中可以看出,在不同的灌溉施肥過程中,馬鈴薯在K、Mg、P等元素的吸收情況沒有太大的差異。但是在馬鈴薯滴灌施肥深植處理方式中馬鈴薯塊莖吸收的N含量比較高,而Ca含量的吸收量比較少。這是滴灌施肥技術在馬鈴薯生產過程中應用的第二個效果。
馬鈴薯塊莖產量情況分為三類,分別是150g以上,100-150g,100g以下。其中A組在150g以上的個數和質量分別為66、15303,在100-150g之間的個數和質量分別為29、,3664,在100g以下的個數和質量為61、3173,總產量為24020.0hm。B組在150g以上的個數和質量分別為104、25184,在100-150g之間的個數和質量分別為28、,3506,在100g以下的個數和質量為45、2207,總產量為33406.5hm。C組在150g以上的個數和質量分別為106、23837,在100-150g之間的個數和質量分別為48、,6100,在100g以下的個數和質量為64、3315,總產量為36030.4hm。從以上數據中可以發現,在馬鈴薯生產過程中,與常規的澆灌施肥方式相比,無論是以潛植方式的滴灌施肥技術還是以深植方式的滴灌施肥技術,都能夠提高馬鈴薯生產的產量,如果在每組都隨機抽取50株馬鈴薯的話,三組對比,常規的澆灌施肥技術與滴灌施肥技術相比,馬鈴薯的塊莖數量與馬鈴薯的生物量明顯不如,并且如果增加100g以上的馬鈴薯數量,會出現更大差異。由此可以體現出滴灌施肥對馬鈴薯的塊莖產量的影響是非常大的,這是滴灌施肥技術在馬鈴薯生產應用上的明顯效果。
經過上文分析可得,澆灌施肥技術在馬鈴薯生產上的應用效果非常明顯,試驗證明,澆灌施肥技術對馬鈴薯生物量的增加有顯著效果;澆灌施肥技術有助于馬鈴薯塊莖養分的吸收;澆灌施肥技術提高了馬鈴薯的塊莖產量。因此,滴灌施肥技術在馬鈴薯生產應用能夠提高馬鈴薯的產量。
